2009—2017年我国农民工特征变动分析
2018-12-08秦羽宁周欣楠施雯
秦羽宁 周欣楠 施雯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收集、整理和归纳2009—2017年的《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对我国农民工总体规模、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掌握农民工整体发展现状和变动情况,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民工问题。
關键词:农民工;发展;变动;总体规模;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4-0084-03
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可分为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随着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农民工提高自身能力,并提出“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严峻的农民工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解近年来农民工整体发展现状和变动情况,加深对农民工的了解程度,提出更好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法,本课题收集、整理和归纳了2009—2017年的《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从总体规模、基本特征两方面对2009—2017年的全国农民工进行整体分析。
1 农民工总体规模变动
2009—2017年,农民工总量持续增加,增长幅度略有差异。从总量来看,9 a间共增加5 674万人。其中,2010年增长最快,增加1 245万人,增速达到5.4%,比上年提高3.5%;2010—2015年总量仍不断增加,但增速逐年下降;2015年开始增速又缓慢上升(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9 a平均增速为2.5%。
2 农民工基本特征变动
2.1 农民工结构
从农民工的整体结构来看,外出农民工占比基本上逐年下降,从63.2%降到了60.0%(如图2所示);而本地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36.8%上升到40.0%(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近年来农民工总量的增量大多来源于本地农民工数量的增多。本地农民工不断增加、外出流动农民工不断减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趋于平衡协调的积极信号,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外在表现。
2.2 农民工年龄结构
从整体变动趋势来看,16~30岁农民工占比大幅度下降,从61.6%降到了29.9%;31~40岁的农民工变动不大,占比约23.0%;4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大幅度增加,从16.1%上升到47.6%(如图4所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青壮年农民工人数逐渐减少,而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2.3 农民工性别结构
总体来看,2009—2017年我国农民工性别占比基本没有改变,以男性为主、占三分之二,女性占三分之一(如图5所示)。
2.4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
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偏低的情况未有根本改变。2009—2017年间,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仍以初中为主,占比由2009年的65.0%下降到2017年的59.0%;小学及以下的农民工占比由11.7%上升到14.0%;高中的农民工占比由13.1%上升到17.1%(如图6所示)。一方面,农民工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反映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情况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农民工既然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偏低的科学文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5 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情况
近年来,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比与2009年相比产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了16.0%(如图7所示)。目前,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还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较低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农民工素质,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及劳动能力。
2.6 农民工流向分布
全国农民工一般呈流动式,省内省外流动或东西中部流动。外出农民工的数量逐年增加,而外出农民工的输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人数2009—2010年增长近2倍,之后增长幅度变缓,2017年农民工人数与2010年整体几乎持平;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输入农民工数量均有增长,增速较为缓慢(如图8所示)。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从我国近9 a农民工整体数量变动及结构变动来看,本地农民工不断增加、外出流动农民工不断减少,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趋于平衡协调的积极信号,也与我国近几年实施城乡及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就业、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密不可分;青壮年农民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主体,以男性为主,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少数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全国农民工呈流动式分布,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3.2 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同时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三是加强各地区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的机会。四是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力度,增加本地的就业创业机会,通过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门槛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建立相关培训机构,提升农民工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立涛,袁丽,高峰.我国当代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发展状况研究——基于文献的考察[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1):136-144.
[2] 雷洪,刘丹.《农民工的终结》:农民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38-140.
[3] 吴孟梦.大连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调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