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吾儿远行

2018-12-08半夏

滇池 2018年10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儿子

半夏

1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随笔集《目送》里写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

儿子张杨读小学二年级的那一天,我们对他宣布不再接送他上学放学了。他说,我早就不想要你们送了!为了显示他的勇敢,他做了个“奥特曼”的花动作。我们家离他的学校就是一公里的路程。然而我们表面没送他,却是悄悄地跟踪了他几天的。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悄悄躲在他身后。他肩背沉重的书包,手拎一精致的黑色箱子,箱子里装着一支黑管,他刚参加学校的鼓乐队。毕竟是个孩子,书包太沉,他身子前倾,走着走着鞋带松了,他弯下腰,放下黑管箱,系鞋带。我从他身后悄悄过去,拎了那箱子就走,他倏地站起来夺我手中的箱子。

我就想看看他的应激反应。那次考验后我才真的放他“自由行”了。我想,早一点放手他会自己长大。然而,为母的心里一直有个幻想,我想变成“一双眼睛”永远跟行在他身后,可以随时看护着他。直到如今,我内心里一直还有这个幻想。

从前的我们谁上学要父母送呢?我的小学初中,1973年至 1981年,我在矿上的子弟小学子弟中学读了八年,1981年秋天,我考到曲靖一中读高中。高中三年住读,放寒暑假才能坐长途公交车路上折腾整整一个白天回家。那三年,生活完全自理,盖的被子是被面被里子一针一针缝起来的,那年头竟然没人用更简单的被套。住宿条件可又差,十个女生住一间寝室,冬天,天还黑着,校广播站的大喇叭一响,就得起床晨跑,有一次我起床,脚那头惊醒一只找温暖的耗子,忽地窜出来。

那时,所有考入曲一中的学生都被认为是入了考上重点大学保险箱的,家长们都很骄傲,我们赛着一个比一个更勤奋更刻苦。晚上熄灯后,还有同学路灯下背英语单词,钻进蚊帐还打着手电筒复习和预习新课程。管学生日常生活的老师巡夜时看见寝室里有烛光电筒光便又心疼又关切地一遍一遍催:同学们,睡觉了,睡觉了!

整个 1980年代,全国人民真的都憋着一股子劲只为振兴中华!看女排打球,获了世界冠军,我们上街游行喊的口号是——振兴中华,匹夫有责!

刻苦学习的我们没觉得有多苦,现在想起来还尽是乐。这些事唠叨给儿子他们这代人听,他们基本双耳处于屏蔽状态,嫌我们啰嗦。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

2

2008年,儿子参加中考,成绩出来,进昆明最好的高中云师大附中总成绩差三分,当时有朋友立马说可以找到关系,赞助学校两三万元钱儿子便可进那所高级中学。在这种人生的关键一刻,我与孩子他爹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最好的高中,选择刚创办了三年的云大附中高中部就读,好处是:此中学正在创牌子,全年级只招四个班,全体老师们都很敬业倾心,那所全省一流的高中,一个年级就招二十个班,昆明籍学生基本只能走读,高中学业重,时间宝贵,每天上下学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不划算。想到自己的高中三年远离父母远离家,但独立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选择云大附中高中部就读必须住校,何况生源一点不差,同学们也是全省各地招来的尖子生,昆明本地的学生周末可回家。

我对儿子说:张杨,因为你没努力够,差了三分,我们得再掏两三万块钱,现在呢我们家得在新大学城你爸工作的地方买一套房子,这是单位给的最后一个“大红包”,雖然两三万块钱我们也可挤出给你,但希望你能分担我们家的经济压力!去云大附中高中部,你就是高分学生了,学费可免,我相信你会成为尖子生,云大附中高中部这第一届高考生也有考上清华的,跟着新学校一同成长,相信你会收获更多……

当年我们把这个选择跟儿子一说,他既为自己不能去一流高中难过,又跃跃欲试地向往着离开家不再听父母唠叨的自由。

功利的国人一直有种甚嚣尘上的说法——进一流高中也是从此让孩子开始积攒人脉啊,一流高中都是一流精英学生。当时我们做出这个决定还是左想右想的。儿子最终自己选择了云大附中高中部。

2008年 8月末,送儿子入校,走进校园,迎面的教学楼上楚图南先生亲写的四句校训撞进眼帘——读好书,交好友。行远路,做大事。这四句话真是入我这个家长的心。

儿子高中三年期间,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因此获得代表学校参加中日友好高中生互访项目的机会,成为中国高中生代表团的一员去日本访问了十来天,入住日本普通人家庭,大大开阔了眼界。我知道,儿子若在那所学霸很多的中学,是难以竞争到这个机会的,在那所学校他不会有信心去报名,更不会在全校渴望参加这项活动的同学中脱颖而出。儿子最终在老师同学面前做了一个漂亮的演讲,获此殊荣。退一步有时真的能海阔天空。孩子的自信心是要呵护鼓励的。

三年高中,住读三年,儿子也交往了几位来自地方上的优秀同学。来自绿春县乡下的农家子弟小那成了儿子同寝室的好友,小那同学中考考了个全县第二,第一名被省里那所最好的高中拔走后,他选择来云大附中。这孩子高中三年一直很刻苦,他成了儿子的榜样。十年前,小那同学家那里还没通公路,每次放假回家从昆明要坐大半天的客车到县城,再转马车或拖拉机什么的走一段,最后还得步行一段方能到家。后来小那也考到上海去读的大学,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位上海的爱心人士在资助他读书,他想去见见那位恩人。这孩子大学毕业后为早点帮助家里脱贫,没有继续考研,已在成都工作多年。我们为儿子身边有这样吃苦耐劳还懂得感恩报孝的同学而庆幸。

高二那年儿子面临一个选择,学校要分文科班理科班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学理工科。我提醒了他一下:张杨,你文科理科成绩都不错,但我看你课外喜欢阅读历史类哲学类文化艺术类书籍,成天就爱看电影类的《环球电影》人文类的《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你再想想,难说你也适合读文科呢。

为此我还跟儿子自我标榜了一下:我高中时各科成绩都不错,那时流行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理科成绩差的才去学文科,最终是小小的虚荣心让我选择理科。唉,我若当年学文科,最差也是复旦那一类大学!没想到高考时考砸,虽然录在云南大学最牛的生物系,但没走出云南看世界,一辈子都很遗憾。在我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你外公直接鼓着我学理科,学生物,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你外公当初其实没判断错,是我不争气,没朝着他老人家给我指定的方向走。

儿子果决地回复我们:我从两三岁开始就指着街上跑的各种车报车名,让你们给我买汽车类杂志,知道么?那时我就想好了,我要学机械制造,我要学汽车工程,我以后要去德国留学,我读那些课外书就是个业余兴趣!

儿子一副不允我们阻拦他从两岁始便定下来的“人生规划”。他那么笃定地选择学理工科,我们无条件支持。他的表现与多数同龄孩子由父母做主不同,我们颇欣慰。

儿子住校读高中的三年,我们也是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内心感激儿子理解我们,省了我们很多操心。

3

2011年,儿子拿着一个高考成绩通知单跟我们汇报:对不起,没考好,我理想中的同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没戏了,我这成绩差了去年同济该专业最低云南录取线二十来分。

我们全家一商量,985的同济泡汤,那去读个 211的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也还行吧,人家这所大学可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任校长,虽然钱校长一年前刚去逝,网上查一查,上大也还有几个著名学者在。第一志愿报了此校,一报一个准。

2012年秋天我出差上海,专程去儿子的学校看了看。本世纪的中国大学,一所赛一所的漂亮。在校园里散步时儿子告诉我两个细节:钱校长让建筑设计师们多给校区的女卫生间留出更大空间,因为女生的事多一点。钱校长还嘱咐新校区的泮池水深不能太深,学生落水了可以站着走出来,且规定,上海大学毕业的学生必须学会游泳。上大曾有学生不幸溺水而亡。钱校长认为学会游泳不只是一种生存技能,一个人的一生得搏击多少风雨浪涛啊。

我被钱校长的人文情怀深深打动。那次,我们母子二人还借国庆假期偕游苏州。去沧浪亭,我们遥想,当初写出《浮生六记》(注:此书部分章节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入)的清代才子沈复与他的芸娘住在此处过着布衣的朴素生活,琴瑟和谐地吟诗作画,夫妇俩的人生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苏州当地朋友宴请时,一桌苏州文人,有作家、书法家、画家、灯谜专家、文史专家,笑谈间,儿子深受感染。这是不是他后来忽然要改学文科的一个小小起因?不得而知。

4

2013年暑假里的一天,儿子饭桌边忽郑重其事地跟我和他爹说:爸、妈,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要向你们宣布,考研究生时我要改文科方向,我要研究电影,我喜欢电影!

我和他爹愣住,这个转向,太突然,跨度太大!我们呆看着他,让他继续说。他一板一眼地道来:进了大学才发现,我去图书馆都在阅读那些历史类哲学类有关电影类的书,去校园旁边的学人书店也是买这类书看,刚刚过去的六月份,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我在网上抢了 13部世界经典电影的票,有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有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看完这些电影,我就想,我要研究电影!

一幅幅情境画面从我的记忆库里跳出来——那年儿子两岁多,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看央视电影频道的《侏罗纪公园》,当屏幕上出现失控的巨型恐龙毁灭人居,抓起小小的人摔向天空的画面时,儿子的小脸上那泪流满面的样子;想起他每个周六追着央视 6频道的“佳片有约”及后来的“第 10放映室”看片的专注样子;一部四个来小时的超长经典史诗大片《宾虚》,我都熬不住去睡了,他全程看完,第二天又津津有味回看的样子;看法国的文艺言情闷片《红蓝白》系列时,他似乎对成人的欲望世界也很明白;看希区柯克的悬疑系列片时他的推理点评常常一语中的,那时他只是个小学生或初中生;他的初中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他常常就交一篇观影感……

儿子的确是个影迷啊!

我忧虑地说:你这即将读大三了,才想起要改行,怕是有点来不及?你这么着迷于电影,你的确也有点研究电影的天赋,我在你博客上读过你的几篇影评,评小津系列电影的,评《普罗米修斯》的,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写得不错。但是你现在来转专业方向,你真的可要想好了,人的命运像一条流淌的河,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拐一两个湾,我同意你改,但是你现在那个四年本科要学的机械专业得修完拿到毕业证才行啊,又不能中途申请转方向,时间也耽误不起。你别看你老妈大学学生物现在是个写作者,但我对文科理论那一套一点也不懂,我是半路出来的,无知者无畏,你若学我,我可不是一个好样榜。

儿子认真表态:我自然会很好地学完本科专业拿到学位证书,同时从现在开始我得自学大学文科类的专业课,比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一些文学经典也是要尽可能读的,我当然会作出计划作出安排,我只希望你们支持我。

孩子在上大学前,将来打算做什么大多数是迷茫的,我们从前在他学文学理上尊重了他的选择,如今他信誓旦旦地说要改行,我们也基本没二话,同意了他的抉择。

我问:那你准备考哪所学校啊?考谁的研究生?

儿子一字一个顿地说:我想好了,考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的毛尖教授的研究生!

我倒吸一口凉气:儿子,我虽然是毛老师的粉丝,但这事得想想清楚,考她的研究生可不容易,你可做过相关功课了?这些年她一年招几个研究生?儿子,你得实际一点,你全凭自学来改行,你所在的学校只是 211学校,你要考 985院校,难度太大,你们上大不是有个电影学院么?也不弱啊,还陈凯歌当院长,本校考本校是不是稍好一点,容易一些?

儿子说:要考就要考最好的!

搞清自己將来要做什么并下定决心的儿子甩出来的话真的吓着我了。

我说:儿子,考不上咋整?毛老师的研究生一定很难考,若考不上,本科专业又被你丢了,找工作不易。

儿子说:第一年考不上,再来一年,一准考上!

嘿,说得轻巧!多少孩子就是因为不知要干什么,大学毕业即失业,窝在家里不愿去工作,虽然写个影评什么的可挣点小稿费,但有多少媒体来消化?再说即便努力成长为一个网红影评人又咋的?也养活不了自己!儿子倒是知道他的努力方向了,若考不上,他的那股子拼劲会泄掉的,我开始焦虑。

儿子说得决绝,我想了又想给他一个硬话:好的,支持你!第一年,我想你一定没戏,你竞争不过那些本科就学文的,你得大量自学补课,没谁能帮你忙。我同意你第一年考不上再考一年,若再考不上,自己找工作去!第二次备考时,我们可以提供你在上海复习的生活学习等费用,算你读了个“大五”!

儿子全情投入到 2014年末的研究生考试全国必考科目的准备中去了。儿子后来对我说,他也有同学想改专业方向,才跟父母一提,父母听都懒得听完便坚决阻止,儿子说他很感谢我们的开明。儿子此番选择没有退路,背水一战,他会努力。

儿子偶尔电话打来,我能给到他的就是,哪本文学经典他必读,没时间读也要大体了解一下。我的浅薄蹩脚的文学史学养据说在某次电话聊天里给了他一个提醒,我对他说,你要稍稍了解下英国作家哈代的作品,他有一部作品拍过一部电影经典《苔丝》,娜塔莎·金斯基演的。儿子考研那年全国文科专业科目的考试有一题正是有关哈代的。话说哈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是重要到必考,我听了哈哈大笑,这一题大概有 2分成绩。

研究生考试,第一天考完全国统一必考科后,要考所报学校相关专业自行出题的科目。在这个科目的考试后,我这个当妈的做了一桩蠢事,我没忍住性子把儿子大训了一通,没想到我的训斥直接影响了儿子的情绪,以致他中午没休息好,下午最后一门专业考没考好。

我训儿子的原因是这样的,头一天我在上海《文汇报》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毛尖老师的一篇影评,评的是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她持否定的态度。而儿子之前已看过这部电影,他在自媒体上对《一步之遥》持肯定态度,我立马把毛老师那篇文章转给儿子看,我那意思是提醒他第二天所报学校的专业考科目,请别在考试时直陈自己的观点,毛老师完全可能是改专业试卷的,导师的观点一定要尊重嘛!

没想到那天他考完上午的试出来,我一一问了他考试情况,有一题是文论题,自行发挥,儿子根本就没管我头一天的提醒,他直接在试卷上写了他对《一步之遥》的评论。观点还是他原来那一套。他电话里才说完,我这头拍着桌子扯开嗓子一通无情责怪:你傻啊!我昨天咋跟你说的?我看你是真认为我钱多多,非要我再掏几万块钱给你在上海呆着明年再考一回,是吧?

但所有的一切出乎我的意料。2015年春节前几天,儿子查到他的考试成绩,他的总分竟然过了全国统一复试底线。但我并没多高兴,因为还有面试关等等,我知道参加面试的就有两个女生的考试成绩多出他二三十分,都是本科名校的学生,那一年毛老师只在全国招一名学生。

2015年 3月末,我正在厨房里做饭,一只喜鹊在厨房窗外的悬铃木树梢上突然叫起来,叫得很欢,我够头望窗外的它,天是擦黑时分,那只大喜鹊扇着翅膀正飞离,这时手机电话响,接起,儿子声音微颤地说:妈,刚刚毛老师发我邮件,她决定录取我!

我关了火,扔了锅铲,激动得有泪水盈眶,我在电话里说:儿子,谢谢你,给我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你真让我骄傲,你竟然考取了!不是梦吧?

儿子说:妈,其实那天面试后我就知道有戏,比我分高的同学在我之前进去面试,她们出来脸色都不好,她们可能是阅读视野狭窄,主考的老师随便一问就慒了。

百感交集,父亲 3月 15日去世,我还一直没有走出那失去至亲的哀伤,儿子给我带来最大的安慰。性情使然,我实在没忍住,把这好消息第一时间电告了几位关心儿子学业的闺蜜好友。为母的实在是太高兴了,儿子这次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实现了他的理想!

5

儿子拿到华师大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间,手机拍了图发我,我一秒钟都没耽误,立即自媒体上发布。

如潮的祝贺发来,很多朋友都说,你影响了他。我一律否认,我说,我的文科水平就是高中语文水平,一切皆是他的努力,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学好他本专业的同时,天天泡图书馆,去网上找热心的学长们讨教相关问题,买了华师大及复旦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课程自学。我对朋友们说,要说对他的影响,那是我们家书架上那些书对他的影响,家庭书架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手伸出去,从书架上抽取什么书读那是他的兴趣与选择。

一件事我永远忘不掉,1988年的春夏,我在丽江的高原湖泊程海湖边跟着研究螺旋藻的老师实习,做本科毕业论文。一天傍晚,我在湖边散步,看见一个一岁多的路还走不稳的娃娃在水边玩,一排浪花打来,就要把他卷走似的,我冲过去要拉他,旁边那娃娃的爷爷说,没事,别管他,我们小时候就在这水边玩,玩着玩着就会下水游泳玩着玩着就会拿鱼了。

这事给我启示,一个家庭的环境是不是那湖水,水里的鱼是不是那书架上的书?

我家书架上的书,杂。我一向认为,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永远读不完,但一个人的阅读视野却要尽可能地开阔,这很重要。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是被他有兴趣读的那些书滋养了的。

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一直在说要提高全民阅读水平,我很赞同,但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读书就是读那几本课本,学习就是听讲做作业。家长督促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很少问孩子:今天读了什么书?其实,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的情况太普遍了。我也发现这些年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很高大上了,但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只在期末考试那几天会人多一点。

时下,为了钱、权及利而拼搏的人呜嚷嚷的。孩子少有按自己的兴趣去读书的;成年人刻苦读的书多半为了晋级或职称的评定。这些没错,一种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资质认证也是必要的,但我说的阅读是特指丰富人的内心精神生活的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以不是我这个写了几本书的人影响了儿子,而是我家的书架影响了他。

儿子他们这一代人比起我们有了太多的选择,当年我在曲一中高中三年,综合成绩一直很好,却高考时发挥失常,拿着云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哭了三天,不愿出门,成天想着再复习重考,却被硬性规定,考上录取不服安排者三年之内不得再报考,那年头,我国大学教育资源欠缺,能上大学的机会太少了,也没任何其他选择的可能。

6

2016年,儿子读研二了,他在导师的指导引领下长足进步。这一年的 10月13日,出乎世界各地作家和出版商们的意料,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充满话题性的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儿子立马着手研究文学、电影与鲍勃·迪伦的关系。写了一篇论文上了一本 C刊学术杂志,论文题目就是“电影中的鲍勃·迪伦”,以下摘引这篇论文的部分文字:

作为近年来名声最响而又最出乎人意料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迪伦,即便已经淡出公众视野中心多年,又一次轻而易举地成为话题人物。鲍勃·迪伦的歌曲算不算文学,文学奖该不该颁给音乐家,鲍勃·迪伦的歌曲和诗歌配不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配不配得上鲍勃·迪伦?人们提出各样问题,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且不论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事件本身有什么意义,至少,斯德哥尔摩的这个大新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鲍勃·迪伦的契机。

《别回头》这部纪录片主要记录23岁的鲍勃·迪伦于 1965年到英格兰举办演唱会的经历。除了在开场引用了一段鲍勃·迪伦和艾伦·金斯堡为歌曲 SubterraneanHomesickBlues(意为“隐秘思乡布鲁斯”)拍摄的音乐短片(MusicVideo),《别回头》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彭尼贝克摄影团队跟随鲍勃·迪伦拍摄的。“隐身”的摄影师让镜头跟着迪伦出入音乐厅、机场、酒店房间、街头、车厢……作为一部典型的“直接电影”,《别回头》采用手持移动摄影拍摄手法,因此电影的画面特别不稳定。另外,高感光胶片让画面呈现为一种粗粝的风格。而为了捕捉被拍摄者的细微表情,达成对真实的直接呈现,彭尼贝克还特别喜欢在拍摄人物——无论是迪伦还是其他人——时从中景或远景迅速移动、拉伸镜头以拍摄人物脸部特写。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特别强烈的临场感。

在《别回头》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引人注意。镜头给一张印有关于迪伦报道的英国报纸,然后镜头马上切到正在朗读报纸的鲍勃·迪伦,拍摄他面部特写——迪伦露出笑容,言道:“还好这不是我。”60年代中期,迪伦作为用民谣唱出民众心声的抗议歌手闻名于世,但又因为从民谣转型摇滚而备受争议。年轻迪伦在这段特殊时期所具有的复杂特质在这段不长的影像中直接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正是“直接电影”影像文本的优势,音、画大幅度的拉近了观众与鲍勃·迪伦的距离,让他们“站在”鲍勃·迪伦身边,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迪伦。不过,这段场景的意义不止于此。不管拍摄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得来,这段影像视听细节呈现出的丰富肌理和报刊书面文本编制的话语之间构成了一种隐晦的张力,在嘲讽,也在自证。借迪伦的笑,嘲讽书面话语有限而扭曲的力量,同时,通过影像直接呈现一个拒绝被主流话语解读和安置的迪伦形象,确立了“直接电影”在呈现真实人物时,相较于其他媒介,“超脱”、“权威”的地位……

有趣的是,《别回头》《归乡无路》和《我不在那儿》三部关于迪伦的电影的片名都含有表示否定的英语单词 no/not,这种巧合似乎隐喻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想要建立对鲍勃迪伦完整、确定的认知也许是不可能的。迪伦是一个不断变化着自身的人物,关于他的讨论不会因为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消退而结束。“谁是鲍勃·迪伦?”

“Theanswer,myfriend,isblowininthewind.”(鲍勃·迪伦的歌词 ,意为“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

2017年 7月初,我受浙江报业集团邀请去杭州保俶塔下的纯真年代书吧做我的长篇小说《铅灰暗红》的读者分享会时,提前两天到上海,去见儿子的导师毛尖教授。但我见毛尖教授却不是儿子介绍的,而是毛尖教授的好朋友著名的杭州作家萧耳介绍的,萧耳是浙报集团每年世界读书日的“春风悦读纪”活动的总策划人,这个活动连续办了好多年,在业界有极高的声誉。我到上海时,自博客时代便结交认识的朋友萧耳从杭州过来,她给我攒了一个饭局,让我见到毛老师时一并见到了《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先生,而我《忘川之花》的编审朱耀华老师、云南籍作家朋友甫跃辉先生与他们也一并是朋友。

席间,我开诚布公地跟毛老师说:张杨一直怪我在专业考的第二天,他把自己评《一步之遥》的观点写在试卷上,我把他骂了一通,害得他下午考的那一科因情绪涣散没考好……他的观点与您的有点相左。

毛老师浅笑着说:当老师的喜欢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在他的观点还有理有据的情况下。

張杨遇见这样有格局的导师真乃他的福气。

7

粉色的紫薇花又在昆明雨水天的毕业季开开来了,儿子三年的研究生学业正式修完。这三年他的研究方向是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跟名师学习,很多学习机会都很难得,儿子的视野更开阔了,跟着毛尖教授,他近距离接触过世界级的大学者,导师给他交待写的文章多次发表在重要的报刊上,他也成了后来学弟学妹们的榜样。

儿子五月底顺利通过硕士答辩,从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及本校请到的答辩老师对他的论文《常识与感性的变奏——1977-1980年间的中国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给予高度评价,并一致推评优秀毕业论文。他所写的这近九万字的毕业论文在校外盲审时(不知学生名不知导师名)获全优成绩。毛尖教授获知自己学生的成绩后,在圈内得瑟了好一阵。我这当妈的也收到毛老师一条私信:张杨是我带过的最省心的学生,他个人的才华特质很适合做学术,他一定要读博士!你们一定要供他继续读书!

事实上,儿子读研开始,我便称他为“娃师”,娃娃老师也是吾师。我很愿意听他发表各种言论,哪怕这两天他在微信上频频发布的世界杯球评!我看他研究足球所花的功夫也跟研究电影差不多。

六月份儿子穿着硕士服在校园里与老师同学们的合影发到我手机上时我只觉得时间真是如白驹过隙。儿子已正式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拿到硕士学位证书的儿子却没避开上海的暑热忙着回凉爽的昆明。

每年的六月,上海国际电影节都如期举行,这个国际 A类电影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著名的思南书局在今年的国际电影节开幕后特地策划了一个“思南书局快闪店”活动,此活动是前著名先锋作家,如今的上海作协党组成员孙甘露先生主策划的。每天请一位与电影业有关的艺术家,包括作家、导演、编剧、演员、学者、译制、配音演员等到书局当值日店长,请他们谈一谈电影与阅读与文学的关系,为此特地在思南书局的公众号上开了一个“海上书影”的专栏,每天一篇采访文章,持续 30天。儿子张杨乐此不疲地做这个事,他说趁此机会挣点看电影的票款。

七月中旬儿子做完“海上书影”的事回云南来,他并不打算工作,他准备好好休整一段时间,考个好的英语托福成绩,做些理论准备,做好申请读博的准备,去年他忙于做毕业论文没及考托福,没英语成绩,无法申请今年秋天读博。

我因儿子延缓一年读博这事又焦虑起来,儿子这些年的成长,似乎可认为他很有自己的宰斫,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但这孩子读了些书,学问是长了,可是上海七年,没谈一次恋爱,这延迟一年读博,一年的时间,变数很大啊!

私下里又想,这接下来的一年,他將呆在家里一年,能与他这般相处一年,其实是人生难得的一段经历。多少孩子读了大学便与父母渐行渐远,若他以后工作不在身边,成家立业了,就算每年春节见他一次,我们这半百年纪,哪怕长寿活到百岁,他再回到身边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啊,这事不能深想……

最近一两年儿子总悬在嘴边一句话,引的是苏格拉底的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知道,娃师一直在告诫提醒我,凡事要过脑子,要思要想,要取审视的态度。

8

7月 15日一大早,张杨离开上海回云南前专程到华东师大图书馆去为学弟学妹们荐购一本外文书,拍了一张图书馆的大厅照片,然后与流经校园内的丽娃河匆匆告别,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照片,清清的丽娃河上空,天蓝蓝云白白。这些图片他登机前发在朋友圈。我第一时间看见这些照片,有泪盈眶。我猜儿子是万分不舍地离开学校的,我能理解他那一刻的心情。我在微信后面跟了几句话,毛尖教授也迅速在后面跟了一条——休整好了再飞!

儿子没复,他那时应已飞在高天白云上!

儿子,我知道你的归来是为了再出发为了更远的飞翔,我会一直目送你,我目送你的视线是放飞你的一根无限延长的风筝线……

儿子,借华东师大图书馆大厅里这些字与你共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责任编辑 张庆国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儿子
打儿子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你好,我是鲍勃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