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诚信教育”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研究
2018-12-08周辉吴青阳
周辉 吴青阳
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要素,对建设资助育人体系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诚信教育需要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和诚信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培养贫困生的诚信人格,助推诚信的资助氛围,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诚信教育;贫困生;认定体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而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渴望知识与教育,家中却无力承担其学费及其生活费。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来自中西部的贫困学子占据大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如此庞大的人口引起了高校的重点关注,也对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时间较短,一些工作的理论依据尚不完善,因而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诚信问题尤为突显。诚信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社会正能量氛围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高校输出人才时应该着重培养的品格。在公平公正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机制的同时,佐以诚信约束机制,通过法律等强制性手段加强对贫困生认定过程的监督进而培养贫困生的诚信人格,助推诚信的资助氛围,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
一、 贫困生认定
高校贫困生是指大学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或难以支付受教育费用的学生,被称为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每所大学都存在着贫困生认定的过程,而此认定过程往往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解决贫困生认定的问题,成为众高校、国家、乃至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申请者的诚信问题
国家规定贫困生的补助标准是每生每年3000元,每年要对已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进行复查,复查通过之后继续保持贫困生的名额。由于该资助金额较大且无须偿还,使得某些家庭经济并不很困难的学生也想获得。因而某些学生违背诚信做人的原则,隐瞒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申请成为贫困生。虽然贫困生认定机制自产生之日起就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使得某些学生有漏洞可钻。比如一部分学生利用同学之间的关系贿赂同学或者在贫困生评选之前故意表现出家庭经济困难的样子以获得同学同情,甚至某些学生还会在民主评议环节恶意拉票,进而获得贫困生名额。贫困生的名额有限,如果贫困生的名额被上述学生获得,那么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资助的概率将会减小,对高校的资助工作将产生阻碍。
2.申请材料的诚信问题
在某些偏远地区,贫困证明的开具过程具有一定的漏洞,某种程度上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各乡镇出于种种原因也会为某些成绩优异的学生隐瞒一部分真实情况,夸大该生的贫困程度,以减轻供养该大学生的家庭以及当地村镇的负担,使得学生比较容易拿到困难证明。虽然这一现象并不普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产生了不公平、不公正的消极影响,影响高校某些评选评优机制的公平公正,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起到了阻碍。
3.民主评议过程的诚信问题
新生入学之初,在进行民主评议过程中,大家往往并不熟识,评议小组一般只能根据学生所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学生提供的书面申请资料来对该生进行评估打分进而确定其贫困等级。本着“熟人好辦事”的道理,某些贫困生往往提前得知评议小组的学生代表名单进而在民主评议之前贿赂学生代表。出于同学关系,学生代表可能碍于同学情面不得已在评选过程中帮助该学生获得贫困生的名额。尽管以上学生仅占一小部分,但是为了保障贫困生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也应该尽全力消除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决不损害任何一位贫困生的利益。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某些“假贫困生”的出现,由于这一部分“假贫困生”占据了贫困生的名额,使得部分真正的贫困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得资助。因此,当诚信教育机制不足以保证所有学生诚信对待贫困生的认定过程,应佐以诚信约束机制,通过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贫困生的认定过程进而保障每一位贫困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
二、资助体系中关于诚信教育机制的思考
(一)高校应开展诚信教育实践课
学生从学校获得知识,学生人格的养成与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因而,学校的诚信教育机制的完善至关重要。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关注时事,与时俱进,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符合当前全球化趋势。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信教育也是如此,诚信教育不是通过一节课、一次社会活动就能完成的,人的记忆时间有限,因此这项工作要长期开展,定期反馈。学校是否需要特意开展一门诚信课程而不仅仅是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中学习了一个或两个课时呢?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这门课程不需要老师全程主讲,可由学生自身充当教师的角色,由自己或者别人的经历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即兴演讲、小视频、默剧等,让其他学生感同深受,以此影响更多学生,使诚信成为个人的素质修养。
(二)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诚信教育不仅仅只有学校才能发挥作用,学生个人才是主角,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诚信教育活动,完善和提高自己,用自己诚实守信的真实经历去影响、感化他人,为诚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能够诚信对待家庭真实经济情况,如实反映,评议小组成员也能诚信给出客观公正的评议,大家携手共进,助推诚信的自主氛围,使得资助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帮助到更多真正贫困的学子,也对社会诚信氛围的养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资助体系中关于诚信约束机制的思考
造成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个人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层面教育、市场经济都在其中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在加强各方诚信教育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诚信约束机制的建立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一)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加强约束力
国家政府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契约来保证组织以及个人的诚信,使之成为社会诚实守信的主要协调方式,在此制度下,人们失信于对方则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与成本。因而,在人们想要违背承诺之时往往会考虑到相应的后果,随之社会失信行为会明显下降。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单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说教、习俗来约束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学校的期望值,也并不利于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因而,必然要有确保整个贫困生认定过程的公正、公平、合理的诚信约束机制。
(二)学校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加强对学生约束力
诚信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如果从一些小事上讲求诚信,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可能这项工作极其耗时耗力,但如不重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诚信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家助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使每一分钱都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到了那些真正需要的贫困学子,达到国家资助育人的目的。这份诚信档案跟随学生一生,在学生不能真正自觉诚信的时候,以此警戒学生诚信做人,督促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学校也可定期邀请毕业校友回校开展诚信系列讲座,用自身的故事影响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诚信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任重道远。希望国家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使得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诚信教育也能同时发展起来,国家也能够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李佳.东北地区高校现行学生资助模式效果分析及完善建议[J].延边党校学报,2013.
[2]王烨.对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新西部,2011.
[3]陈钧.当前高校资助体系下的学生资助诚信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4]杨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学生诚信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5].余国涛,耿世杰,邓铭.浅谈当代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J].科技创业月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