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的狂欢
2018-12-08蔡东亮
蔡东亮
【摘要】 抖音音乐短视频凭借自身出色的内容定位及营销策略成为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软件应用,在中国更是一种狂欢,其所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但作为研究对象,不仅需要从形式表征出发讨论,更需要从其内在蕴涵中寻找流行元素。抖音软件从根本上而言还是一个文化展示的空间,因此本文将从文化展示理论出发,讨论抖音短视频所带来狂欢的内因与价值。
【关键词】 抖音;狂欢;文化展示;感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微博与网络直播的狂潮还未褪去,互联网又开启了新一轮短视频的狂欢。其中,抖音音乐短视频为佼佼者。根据2018年6月12日抖音对外公开的数据显示,国内日活动用户1.5亿,月活动用户超3亿。不仅如此,Tik Tok(抖音国际版)2018第一季度全球iOS App Store下载量排名第一。宏观之外,还有“微观”信息也频繁出现,如年轻爸爸模仿抖音流行动作导致女儿颈椎骨折;目前入驻抖音的政府机构和媒体数量超过500家;14岁已经是二胎妈妈等。抖音作为手机软件,无论是何种信息的呈现,都改变不了一个既定的事实——互联网时代的又一个现象级产品,引起广泛热议的文化现象。看似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共同协调下的结晶,实则更烫贴于集体狂欢的类似概念,即巴赫金所认为的,具有后现代解构意义上平等对话及否定权威的“第二种生活”。在超越了阶级、年龄等社会鸿沟的又一次集体狂欢背后,需要研究的,不是抖音的表征特质,而是其蕴含了人、新媒介及社会架构的复杂关系与文化蕴涵。
需要注意的是,又一次的狂欢所包含的两个先验性问题,“上次”及“这次”是狂欢吗?部分学者认可网络直播与微博所带来的互动,为过去及正在持续的网络狂欢。[1]“北冈诚司把巴赫金关于‘狂欢世界感受概括为:1.脱离体制;2.脱离常规,插科打诨,从等级秩序中解放出来……;3.充满对立的婚姻……;4.充满粗俗化的降格……。”[2]117内容上,抖音音乐短视频所呈现的内容大多为精心准备的日常生活呈现,不同于体制内的宏大话语及日常生活,依托的网络特征也呈现去中心化、偏平化的话语模式。基于此,可以认为围绕抖音短视产品的互动,是又一次的集体狂欢。
拉贝·迪克斯所指向的文化展示具有明确的限定——1980年以后的文化,即:“文化从精英机构的围墙里走了出来,进入划分出来的新环境,即可参观的消费主义空间。”[3]7-8这一过程中的文化多种多样、更加普遍、更有“具体可感”,他进而指出文化展示培養的是模范消费者。本文所指的文化展示,包含迪克斯的文化展示理论,也涵盖了一般性的文化展示概念。
一、狂欢后的矛盾与妥协
文化展示在消费主义市场化、商品化的逻辑推动下,呈现出物化、戏剧化的特点。用拉贝·迪克斯的话表述,即:“技术使这些能够用视觉、触觉和动态经历的形式得到表达。”[3]35然而消费主义和文化展示又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即消费主义的标准化与文化展示的独特性。抖音音乐短视频是其完整的产品名称,除去“抖音”二字的称谓及“短视频”的技术性指称,音乐,是抖音文化展示的特殊性。但,抖音吸引人却不是音乐的独创性,而是视觉呈现的奇观及脍炙人口的“口水歌”,如化妆变脸配上一小段极具节奏感的音乐,或是美景佳人配上一小段动感音乐,无不反映迎合大众、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消费主义思维。抱着欣赏音乐的心态,却无法避开雷同的景观特技和脍炙人口的歌曲。抖音所呈现的内容同质化,这是抖音音乐短视频将会面临的最大困境。过于中心化的文化内容分发,会导致用户缺乏建立社会与关系链的情感脐带,出现爆款引导流行的同时愈发趋于同质化。相比之下,美拍短视频则是通过用户的关注自主选择浏览内容,把一个去中心化的文化展示给社会。抖音在内容上和此前陨落的大部分短视频软件并无二异,只有强化其社交属性,强调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平台之间的连接,才能持久地活跃下去。因为凭借爆款及热度,用户并未意识到软件的局限性并且乐此不疲,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岁小儿,都能模仿“海草舞”和着音乐载歌载舞。这样的集体狂欢,诚然有大数据选择性内容的推波助澜,但更多的还是文化特殊性妥协的必然结果。
二、从应然的狂欢到实然的狂欢
“网络超级链接就像一个迷宫,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站点,只要一点击,就总是会有未知的目的地在等着。”[3]181如迪克斯所指出的,互联网本提供的是一个等同于现实宇宙时空维度的广袤“广场”,基于互联网所展示的文化也应当呈现出无穷大的面貌,进而在理论层面,可以得出互联网的狂欢应是无所限制的结论。然而,这只是一种应然状态,互联网狂欢的实然状态则是有所限制的。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离不开两个层面的制约:文化及技术层面。
文化上,“消费主义倾向于把特定的文化变成引用的样本和片段,而不允许完整表达复杂的身份”[3]181。如上文所述,特殊化与标准化,是文化展示与消费社会的先天性矛盾,是其无法挣脱的桎梏。抖音短视频媒介本质诉求的文化展示,与其消费主义商业运作模式的矛盾,导致其无法避免地成为实然状态下的狂欢。抖音化繁为简,终究不过是视频的表达形式。这种视频拍摄人物面容及身形时,镜头通常固定在近景拍脸、远景拍身,又或是在拍摄景物的时候,镜头通常被固定在很远处或至高点。简而言之,突出镜头的奇观景象。本来复杂的人物身份及社会文化所指,被强行分割成若干简单、直观的能指,这样就很难得到具有社会意义的信息,逐渐在大脑皮层得出对某一图景单一化、类型化的结论,本应无限指向的狂欢顺理成章地被限制在了个体的经验与想象之中。换个角度思考,抖音短视频的限制性狂欢不仅存在于“看”的对象,“看”本身也发生了问题。观看抖音视频,作为看者,抖音并没有设置如何看的权力,往往只能以固定视角、固定景别观看,从部分看整体成为常态,限制了看者对大局视野的把控,剥夺了看者对文化多意性理解的权力。技术上,抖音通过大数据的计算与筛选,形成对用户定制化的内容呈现,无形之中,也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如比较喜欢看化妆、换装表演的用户,在接下来的短视频当中,十之八九都是类似的视频,强制剥夺媒介应展示的文化多样性,狂欢的范围也只能局限于类似“海草舞”等流行文化。
三、从文字狂欢到感官狂欢
“不是‘最好的思想或话语,但它开始变得类似一个能够被观看或穿越的感官环境,而把那些属于抽象知识的准则抛在一旁。”[3]181如今的文化展示越来越趋向于塑造一个感官环境,如博物馆、文化馆的多感官互动仪器。所谓的感官环境,在这不单指视觉文化,而是社会文化的形象、信息展示达到新阶段的整体样貌,即由理性到感性、感性引领理性的当下现实审美观。“视像的存在最为具体地带带来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享受,这种享受本身就是直接的身体快感。”[4]8王德胜一语中的地指出视觉与感官、快感的紧密联系。较之文字所能调动的感官活动及生理快感,视觉、听觉、触觉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因此文字更多体现出理性的状态,而视觉、听觉、触觉更偏向于感性。
“视像的消费与生产在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的同时,也肯定了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4]8从理性到感性已经成为当下的审美共识,体现于主流媒介自身的转变中,从报纸到视频,并深化于以网络为载体的狂欢变迁之中。从微博评论到弹幕互动,互联网中的文字同现实一样承载着信息传递的重要功用。早期的互联网狂欢中,文字一直是最主要工具,微博通过评论转发实现了围绕某一热点持续互动的景象,弹幕则借助即时评论实现了围绕热点的短时间热议,微博热搜甚至会直接引发一次网民的狂欢。但,随着近两年现实审美观念的深化,尤其在互联网领域,应接不暇的镜头变化,奇观、景观化的视觉图像,“洗脑”的各种旋律,短视频的火热直接让民众陷入感官世界的狂欢之中。一位网友评价道:“一个15秒的视频,如何在最开始的几秒内吸引住你?刺激、搞笑具备这几个关键词就足够。而为了吸引流量,能在15秒内做出具备这些关键词的视频,除了能带给你1秒钟的快乐外,其他的所谓知识、触动、温暖完全不可能有。抖音、快手这些软件正在飞速地强化我们对新奇事物的需求度,并拉高我们的敏感度。”[5] 阿尔都塞的“新感性”也好,王德胜的“日常生活美學”也罢,传递了同样的一个信息,即触发快感、感官世界而得来的感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推动理性的发展,甚至能以理性所不及之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从线上狂欢到线上线下狂欢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万维网的普及,随处可见的电子图像及编码字节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另类。它们既不是现实的替代品,也不是现实文化的另一种形式。自然地,虚拟化的文化展示是否具有一种“真实性”,成为互联网时代展示文化备受瞩目的议题。值得肯定的是,如今互联网在文化展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电视、电影所呈现的文化展示状态处于一种既定的状态,例如,当需要掌握动物知识,只能选择观看电视所列举的纪录片频道,或观看电影跟随导演的蒙太奇思维,电影、电视等传统数字媒介固定化的渠道、形式限定了文化展示的时空广度。反观互联网,“网络超链接就像一个迷宫,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站点,只要一点击,就总是会有未知的目的地在等着”[3]181,这样的操作体验使得互联网拥有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探索意味。
互联网对展示文化的推动力不可小觑,甚至在某一程度上,因特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民主“假面舞会”,抛开阶级、身份、种族的差异,在舞会上尽情狂欢,实现了大规模、直接的人际交互,微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微博所代表的线上评论、留言,提供了更多的人际互动交感,无所顾虑的交际更容易点燃狂欢的火苗。但,线上狂欢、文化展示也表现出危险的一面,网络媒介在克服现实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在物质世界和感官之中进行干扰,“这意味着电脑屏幕无法给我们提供接触远处和远方的直接渠道,似乎他们就站在眼前与我们分享世界”[3]182。久而久之,麻木了网络媒介所带来的便利与“真实”,过上了“新式修道院生活”,即沉浸于网络的虚拟语境中,用编码代替了真实的文化与人际交互。抖音的出现,不仅实现了线上虚拟化的狂欢,也实现网络线下现实世界的狂欢。例如,民众争相在现实中模仿抖音的流行舞蹈,甚至出现了一大批的网红旅游景点,拉动了景区的旅游发展,重庆山城成为了城市奇观景象的代表。无数博主在李子坝轻轨站,拍下了重庆的轻轨穿过居民区的神奇,很快李子坝轻轨站就成了网友们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相比照片,短视频这种形式更能展现像李子坝轻轨站这些地方的特殊魅力,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另一个抖音捧红的“网红”城市西安而言,流行的不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兵马俑和大雁塔,而是永兴坊的摔酒碗,摔酒碗这样的场景,参与感、互动感比较强,演变为一种仪式,刚好可以用来宣泄或炫耀,并且只能通过看视频,才能感受到其中个别魅力。对于互联网展示的虚拟化文化是否为“真实”的文化,或许现在还没有一个盖棺定论。但,值得一书的,是抖音所带来的线上线下的狂欢,模糊了关于“真实”文化的概念,这种放弃理性思考尽兴狂欢的文化现象,仿佛置身于短视频“娱乐至死”的语境中,只不过当下的现实审美更希望以积极、乐观的姿态看待。
五、后摄影时代的道德狂欢
如今的文化展示被场所化,可以参观的场所呈现出场所的密集性,抖音作为虚化的大众、网络及消费文化的展示场所,使全世界网民趋之若鹜。“观众所着迷的是,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他人生活的细致末节。这种观看别人而不被别人发现的体验,对我们的后摄影文化时代而言是如此熟悉。”[3]25后摄影时代(1)的抖音,如层出不穷的换装表演、眼花缭乱的镜头杂耍,不仅是对影像纪实美学的冲击,更是道德情感的释放,一次道德的狂欢。抖音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谴责、没有危险地注视他人的模式,与同类型短视频软件的不同在于,抖音的内容大多以消费姣好面容、体型的男女为主,注定了抖音产品所具有的道德狂欢特性。例如,一个男性在盯着陌生女性太久,亦或近距离观察陌生女性,这个男的便会被认为品质有问题,道德有问题的男性。但是在抖音短视频上,可以无限次以近景甚至特写观看女性换装表演。穆尔维曾表示:“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在现实道德的压制下,无法实现长时间的观看快感,快感在巴赫金所认为的“第一种生活”中被道德、伦理约束。而抖音以电子屏幕的形式,在看者与“非在线世界”之间搭起桥梁,构建了稀释道德氛围的乌托邦式想象社会,即巴赫金所认为的第“第二种生活”,无需道德约束的注视延长了看的快感,道德在其中被消解并成为了狂欢的对象。
六、一点思考
据《北京晨报》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京省博物馆等七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入驻抖音。如今的文化展示与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已经不是一种理论,传统的展示文化也借著互联网技术更置新衣。入驻抖音的政府账号也多达200余家,抖音就像脱缰的野马,在短视频领域内横冲直撞。从微薄到抖音,互联网的狂欢还在深化,视觉文化的作用更明显了,消费主义思维渗入社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审美观也日益趋于感性。
需要注意的是,狂欢所带有的非理性特质,若不加以限制,狂欢则会被视为“闹剧”而草草收尾。抖音被约谈成为新近的新闻热点,其展示的文化愈加呈现出露骨、单一、浅层化的趋势,虽然是现实美学所要求的,但凡事都需要把握一个度,抖音也不例外。搜狐公司主席张朝阳表示,“创新和多样化才是视频通往未来的道路”[6],展示文化需要短视频这样新的媒介出现,在技术上的创新值得肯定。但媒介的内容往往受形式的影响,不顾及内容的形式创新,小问题往往会被互联网放大成为社会问题。因此抖音或者短视频表达的临界点,应该成为下一个被讨论的对象。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文化来自于“土”味,大部分的中国人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抖音却极力营造一种区别于“土”的精致感,抖音的用户更是希望通过夸张的化妆、奢侈的用品和奇观化的风景来彰显自己特殊的身份,目的也是区别于同类软件的其他用户。相对于三四线城镇青年及打工者的快手用户,抖音的用户大多是来自一二城市的大学生及白领,他们向往韩式、西式的生活,对快手所代表的底层审美具有天然的排斥、恐惧和轻蔑。抖音刻意展现的精致文化和歧视问题,不仅涉及文化展示的多样性,更透露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网生代依靠媒介完成自我、他者的想象。这是典型的偏平化的思维模式,甚至可以认为,是感性、消费社会、商品经济催生的产物。需要思考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展示,如何在资本的标准性与文化的独特性及多意性之间找到平衡,避免任何一方的妥协。
注释:
(1)后摄影时代,美国视觉传播学者米契尔(Walliam Mitchell)在1991年创出,这一个名词用以形容摄影自从进入了数码时代已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贾毅.网络秀场直播的“兴”与“衰”——人际交互·狂欢盛宴·文化陷阱[J].编辑之友,2016(11);刘晓伟.狂欢理论视域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吐槽春晚”现象为例[J].新闻大学,2014(5).
[2]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2006(1).
[3](英)拉贝·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冯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11).
[5]被抖音正在毁掉的中国女孩. 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36964544_500164.
[6]张朝阳.创新与多样化是视频通往未来的道路.搜狐视频.http://www.sohu.com/a/232804499_69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