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秀英:我们要牢牢站在自己根基的地方

2018-12-08温焱

中关村 2018年9期
关键词:海淀园秀英外事

温焱

1988年在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诞生之时,她带着梦想和热情与中关村开始了一场美丽邂逅。作为首批工作人员,她从海淀区委办公大楼的试验区办公室起步,从试验区到示范区到建成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她见证了这30年的风起云涌、成长跃迁。

“用心做事”是她的关键词,

“坚定执着”是她的座右铭。

她用高度的前瞻和专注性思维方式破解问题,开拓互联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如果说未来世界创新将围绕全球化这个主题开展,作为探索者,她和她的同事用汗水为园区浇筑了第一块“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界碑。

她就是原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张秀英。

记者:试验区是什么时候开始成立外事办公室,协助企业的国际化道路的?

张秀英: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的时候只有两部三所,即行政联络部、企业发展管理部、工商所、税务所和财政所。虽然外事办公室这个职能还没有设立,但当时四通、联想等公司的外事业务非常频繁,屡屡到我们这里,咨询手续办理的事宜,而那个时候我们没法受理,所以一系列的手续是由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代办的。

原国家科委委员兼国际合作司司长吴贻康在回忆中写道:1988年3月,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先后分别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四通、信通、科海、京海、科里高、三环、北方、海华等8家主要高技术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企业的外事项目可直接上报国家科委审批,大大简化了手续和时间。

1992年之后,试验区成立了专门的外事办公室,经过和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外办和北京市商务委三个外事归口部门的沟通协调后,建立了直接的对接渠道,这样才顺理成章地为企业办理出国手续了,在服务过程中,又争取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拓展了服务职能。

记者:最初成立国际化部门的背景是什么?在国际化的工作方面,经历了哪些发展?有哪些比较大的改革?

张秀英:当时企业的出国手续办理非常复杂。一是办理出国任务审批批件,二要办理出访人员政审审查,第三才是护照、签证。再次,试验区成立外事部门后实现了新功能。我们先与北京市三个外事归口部门建立起直接的工作渠道,然后建立企业办理手续的基本规则,当时又正好赶上了国家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有机会去进行申请。试验区历史上第一个串并联新型外事服务体制机制开了个好头。起初在这无序、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率先完成了这个最有成效的工程。

在这基础上,我们把破解企业国际化问题、需求视为己任,把这出国难变成一个逐步破解、见招拆招、稳步实施的一盘棋,或是打通申请资料的渠道,或是争取优惠政策,减少横向、纵向的审批环节,把所有上级部门和层层环节简化到一个窗口,我们在企业与上级相关部门之间搭建了一个工作机制,将所有属于需要合理规范、简化、协调等难啃的事情交由我们办理。

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获得北京市外事领导小组、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港澳事务办公室颁发的“北京市因公出入境管理先进单位”。

记者:刚才提到的联想和四通,他们的策略和战略也代表了当时一些企业的基本动态,您能不能再具体说说,当时海淀园区是怎么去支持企业的国际化的?

张秀英:第一,是体系。正如以上提到的建立为试验区企业量身打造的新型外事服务体制机制,解决企业国际化过程当中第一步迈出国门急需办理各种手续、流程、渠道等问题。

第二,是活动。比如中关村电脑节,中关村是在建成区里边进行开发的一种园区,企业在不同的办公楼里面办公,很难像上海张江、天津滨海新区那样,形成一个企业厂房一幢幢、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规划业态。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节这样的展览,用一周或者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拿出来,跟大家进行交流。

第三,我们还组织企业出国参展,比如参加科技部、贸促会等部门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展览,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渠道,建立人脉,了解世界最新的前沿技术动态。

第四,要为企业国际化服务,我们自己也先要国际化。1991年,在試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广的带领下,试验区加入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主要是了解世界科技园区的动态。1995年,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科技园区协会在中国的第一次会议,邀请许多企业参加,进行了资源的共享。

记者:政策和传播,给了后来的其他科技园区什么示范作用?

张秀英:这个示范作用是长期的,它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是持续显现的,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现在就从已经能够看到的几点来说,2006年出台的国际化政策,2009年的时候,国家就批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且提出了唯一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仅从时间上看,我们先行先试的作用就明显体现了出来。

在这一批复中,使我们找到了自信和自豪。我们认为它是对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国际合作方面摸爬滚打,一天都没浪费的摸着石头过河工作,给予的最高奖赏。表明我们在几个维度的试验都通过了合格的检验。

经得住历史的回检,是检验先行先试任务的一项重要特征。在这整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我们默默无闻的从事着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海淀园国际化发展模式先行先试实践的成功,不只停留在历史上,它还将对未来“互联网+科技创新”时代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过程似小工,结果似智库”这是我们对自己工作状态的一种形象描述吧。

记者:未来十年中关村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又如何去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呢?

张秀英:面向未来科技创新之路,我们的传承点是:信誉、信心与信任。懂得端正态度——不蛮干,理解和倾听,同时,这也是顺应互联网+科技创新发展大势所趋。未来急需理性发展、传承和应用的国内外市场非常广阔。把握这个市场要注意以下两个层面:在中国,还存在着“第一家与批量产生的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时间之差;高新区与非高新区之间存在着‘实践之差”;高新区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距离之差。在世界,还存在着中国高新区与世界高新区的‘国际化之差,还有国内外所有高新区与互联网时代存在着‘认知方面之差。

如果说未来可能要遇到的挑战,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不仅是对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领域是一个考验,甚至对全社会都是一种考验。从技术到思维方式,一直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都应该有正确客观的认知过程。

可以看出,海淀园国际化发展模式是源于社会实践和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为未来“互联网+科技创新”时代再发展,再添上了一笔浓浓的文化底蕴和色彩,它是服务于全人类更好、更快、更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本文刊发于“中关村海淀园”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海淀园秀英外事
外事之窗
同期听力(六)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中关村核心区科技创新投入已达411.98亿元
中关村海淀园人才工作再获丰硕成果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