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环境与科技创新
2018-12-08卫汉青
卫汉青
近日,我到海淀区昆玉河边的一个小区访问了“王码五笔”的发明人王永民先生。这位中关村的大佬,曾经以他独特的贡献,为中国进入信息化时代铺垫了一条“捷径”。由此,他也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
从王永民,我想到了中关村另一位大佬、也曾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先生。一个“五笔字型”,一个“激光照排”,都是恩泽华夏、光耀神州的辉煌成就。他们为什么都出现在中关村?
他们二人都被誉为“当代毕昇”。众所周知,毕昇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印刷匠,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节省了印刷时间,提高了效率,被列入我国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400年后传入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造福于人类。昔日毕昇和“当代毕昇”又有什么关联呢?
简言之,他们都是出现在相对来说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时代。或者换句话说,科技创新和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几个时期思想和文化非常繁荣,从而诞生了大量科技创新成就。
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群起,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经济、科技的繁荣发展,所以才有了土木建筑的鲁班、都江堰的李冰、发明中医“四诊法”的扁鹊、战国墓出土的音乐编钟、二十四节气、九九乘法表、勾股定理等。
另一个就是北宋时期。北宋时期政治相对清明,从而使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唐宋八大家,北宋时期独占六家。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苏轼更是集诗、词、文、画、书法之大成,且都达到了顶级境界,被很多学者推崇为中国文化第一人。文化的兴盛、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促使大量科技创新随之伴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虽然诞生于宋以前,但其完成和发展都在北宋时期。北宋沈括反映技术革新成就的巨著《梦溪笔谈》,更被视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然,汉代和唐代也是中国文化、经济和科技繁荣鼎盛的时期,因而才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蔡伦、张衡、孙思邈等文化、科技巨星。
中关村如今被称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文化的策源地。为什么是中关村?中关村何以诞生在这里?其实,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文化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在海淀区中关村一带规划建设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院校群和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学城。这里逐步聚集的知识分子群体,都是具有学业素质和报国情怀的栋梁人才,一有阳光就会灿烂。在40年改革开放的大文化环境中,在一扫文革“雾霾”的阳光春风里,走出了陈春先、柳传志、王选、李彦宏、雷军等科技创新群英并非偶然。
其次,海淀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沃土别具营养。海淀区怀抱闻名遐迩的“三山五园”,近几百年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这里居住和安葬,如纳兰性德、曹雪芹、样式雷、梁启超、王国维等。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上世纪初,法国大使馆友好人士铎尔孟、贝熙叶、圣·琼·佩斯等,曾经活跃于海淀区的西山一带,与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民国名人密切交流,创办中法大学,一起做了很多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情,如推送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富春、徐悲鸿、冼星海等一批批学子赴法勤工俭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许多“两弹一星”元勋和中关村创新人物,正是在海淀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滋生出来的。
本期杂志“封面故事”《东升科技园:创业创新生态进行时》等一组文章,记述的是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创业创新生态环境的故事。东升科技园作为一个东升镇办的科技园,如今已经蜚声京城,甚至给视察北京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印象。追根刨底,他们正是借助周边大学和科学城的文化、科技资源,才做得风生水起。
“经济”版《改革开放40年,我把人生献给你——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夏颖奇》,“科技”版《张秀英:我们要牢牢站在自己根基的地方》、《田溯宁:打破框架,不停的和保守战斗》、《赵磊:“中国制造”为癌症病人造福》、《沈志荣:“精准”做药,至诚报国》、《百济神州:吸引世界级人才做创新抗癌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打造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高地》、《厚植双创沃土 创建美好未来——中关村软件園双创建设纪实》、《“未来AI工程师”诞生记——全球最大高校AI人才培训项目完美收官》,“教育”版《知产先锋民五庭:“我们一直在路上”》,“文化”版《活在自己创造的生命状态里》、《千年回望——卧佛寺(上)》、《辉耀千古的应县木塔》、《从“最早的中国”说开去》、《北京有个“八星级”酒店》等文章,枝枝叶叶,其实都离不开文化与科技的根脉。你看,就连“中关村后花园”里的北京稻香湖景酒店,也是利用文化环境大做创新文章,从而实现了五星级酒店的连年逆增长!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40岁正是人生最好最盛的年华,我们期待在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阳光、春风里,中国的文化和科技能够结伴而生、相携成长,结出更新更美更大的花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