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君子 诚敬谦和
——记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校长刘德荣
2018-12-08洪澜
本刊特约记者 洪澜
引子:
马来之南,赤道以北——新加坡,除了享誉“花园城市”的美名外,其教育也是世界一流的。游刃于英语和华语之间的双语教育,令各国学子羡慕不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新加坡有一批特选学校——秉华族传统、传儒家思想、尊孔孟之道、扬伦理之纲,将华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撒播于华族孩子的心中。
德明政府中学(Dunman High School)是新加坡特选中学中的翘楚,“德明”之名来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017年,这所华文特选学校迎来了第九任校长——刘德荣先生(Mr. Tony Low)。
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合在社会的发展之中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在《旅夜书怀》 中感叹自己的理想无法得以实现,前途渺茫不知身躯何处。作为一个士子,但凡读过书,都希望自己会有一番建树,纵没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豪情,也会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刘德荣就是有如此远大抱负之人,他将“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小立志教书育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社会。帮助年轻一代茁壮成长对他而言,比自己个人的休戚更有意义。
修身阶段:
走进刘德荣的办公室,一幅字画映入眼帘“诚敬谦和”,字如其人。刘德荣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诚敬谦和的翩翩君子,两个小时的采访让人如沐春风,使人在欢声笑语中就了解了一个名校长的成长经历。
刘德荣自小学起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华文老师。他从小读华校,“当年的数学还是用华文教的”,他笑道,“我的华文启蒙还包括了数学老师哦!我本想长大后做一名华文老师的,但是人生的路走着走着就有了变化,数学又将我引向了经济学,于是在国立教育学院毕业后就选择做经济老师了。”二十多年前的新加坡没有四年制的专业师范大学,如果想要做老师,就必须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再进入国立教育学院学习近一年的专业技能。如果不是一心想成为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在获得世界名牌大学的学位后,谁会又费上一年时间学教学教法呢?刘德荣回忆起孩童时代:“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深,她虽非饱读诗书之人,但是她总是告诉我们兄弟姐妹,即便身边只剩下一块钱,也要用这钱去帮助他人。妈妈的话一直镌刻在我的心中,我觉得教书育人便是帮助他人最好的方式。在父亲的生意失败后,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即便那时候的生活非常波折,我都没有改变初心——成为一名教师!”
刘德荣曾经的学生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毕业后,刘德荣被派去实龙岗初级学院,做了一名教授经济学的高中教师。仅仅3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普通老师晋升为部门主任。“当年初院正在扩大,人文部门分出了一个新的商科部门,原来的部门主任去了商科部做主任,校长想就请我接管人文部的重担。我虽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但是年资尚浅的我如何能领导一个部门呢?”没有做好准备的刘德荣刚开始是拒绝的,但是老校长的一席话点醒了他:“作管理要有更突出的才干,要有以德服人的德行,是对你更高的培养与挑战。” 老校长的一番话激励了他的斗志,没有经验就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从中汲取经验,不断向前。
在繁琐的教学工作和管理部门的双重工作压力下,刘德荣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教学工作只要“修身”即可,而做好一个部门主任,除了“修身”还需要“治人”,这是一门更深奥的学问。管理学博大精深,彼时的他若要让整个部门取得一定的成就,个人的教学已经不是唯一的重点,更需要学习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于是,已过而立之年的刘德荣毅然决定再去修读教育管理课程,期间专攻人力资源管理。新加坡教育部向来都鼎力支持老师再进修学习,每个资深教师都享有长达一年的带薪进修。刘德荣申请了专业进修,怀着更远大的志向,告别家人,飞到了澳洲,开始一年的硕士课程学习之旅。
学成归来后,刘德荣被委派到教育部总部,担任学校司特别助理(Special Assistant, School Divisions,MOE)。在总部,经历了一年半的历练之后,年仅三十多岁的刘德荣便擢升成为新加坡花菲卫理中学——一所教会学校的副校长(Fairfield Methodist Secondary School),从那时起,刘德荣向着“修齐治平”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齐家阶段:
信仰基督教的刘德荣似乎与教会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渊源。除了花菲卫理中学,后来刘德荣成为校长掌校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教会学校,它就是位于碧山邻里区的国专长老会中学(Kuo Chuan Presbyterian Secondary School)。
甫入这所社区类的普通中学,刘德荣发现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带领学生齐头并进,成为刘德荣治校的首要任务。
新加坡的治校政策是每5-7年换一届校长,新校长是从其他校群的中小学转调来的,一般都不是从本学校的管理层升上去的。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校长们时时保持干劲,给不同的学校注入新的管理策略,实施更多新的管理理念。刘德荣为了了解新环境,常在校园行走,观察学生的作息。细心的他不久就发现,学校一放学、课外活动一结束,整个校园就静下来了。学生都回家了吗?一所学校鸦雀无声,好像少了些什么。怀着好奇之心,刘德荣带着各部门主任展开调查,一放学就到附近邻里社区的超市、巴刹(菜场)、商场、组屋楼下等地方“侦查”。原来学校位于碧山邻里中心,当时中心新开了一所综合性的商场,这所综合性商场很具吸引力,有商场、影院、游乐场、游戏中心等,吸引了不少青少年。一下课,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就来到学校附近的商场玩耍,消耗宝贵的时光,让周围社区的居民对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新官上任的刘德荣恍然领悟到,他的“竞争对手”竟然是充满吸引力的综合性商场!
刘德荣开始亲自规劝这些流连商场的孩子们回来学校,答应为他们创建比商场更有吸引力的人性化校园,让他们在学校找到“家”的归属感。如何“齐家”,更是刘校来到国专长老会中学的第一要务。给学生一个家的感觉,首先就要知道学生的需求。刘德荣常在餐厅和学生 “闲聊”,一方面通过闲聊了解学生所想所求,另一方面,通过闲聊让学生信任这位 “陌生人”。答应了学生就一定要做到!如何将学校建造为一个比时髦商场更有吸引力的 “家” ?校长和各部门主任开始脑力大激荡——建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休息室,让学生课后有活动空间;修建现代化的新教室,让学生学习时有新的体验;开设新的课外活动,让学习与时并进。
休息室里溶学习和休闲于一体,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器材、游戏、电脑等来学习。建造休息室的经费从哪里来?学生想要的斯诺克桌球台从哪里买?吸引学生的活动怎么编排?接踵而来的问题没有让这位年轻的校长举步不前。他坚信,先“筑巢”后“引凤”,只有从硬件开始改进,让学生有物可用才能将他们引回学校。
刘德荣和德明政府中学学生在校园文化石前合影
于是,学校开始举办各种募捐,筹集了足够的款项后,学生休息室建起来了,大桌球台搭好了。教室也重新布局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学生上课不再是排排坐,桌椅围成的新构造渐渐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态度!
课堂变得有趣,课外活动也要创新改变,国专长老会中学建立了当时屈指可数的大众媒体社!要知道十多年前,大众媒体在大学都是一门新学科,更何况它出现在一所邻里学校!
硬件设施具备了,接下来就要“引凤”了。这位儒雅的翩翩君子,一改往日形象,每天放学后,换上球鞋和老师们一起到附近邻里中心找学生,把他们带回学校。“那段时间,我和比自己年轻20岁的孩子在比赛跑步啊!”回忆起当年“麻辣”生活的刘德荣,还流露出一丝骄傲,“我的办公桌下放着一双球鞋,刚开始时利用率很高,我穿着球鞋在商场找跟我们躲猫猫的学生!聪明的学生远远看到我的身影撒腿就跑,我则铆足了劲在后面追。”“追不上怎么办?”“哈哈,我记忆力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第二天升旗礼后我就从操场上把他们请回办公室了。”爽朗的笑声中充满着成就感。就这样一次次的规劝,把这些调皮的孩子们请回了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是为他们建的,只有把他们请回来用才有价值。”渐渐的,学生看到学校为他们建了这么多设施,又为他们尽心尽力,便开始信任这位待人诚恳、谦和的新校长,学生们逐渐回归学校。渐渐的,放学后的校园又有了新的生气!第一步全胜——对垒时尚商场,刘德荣的学校更具有吸引力。
第二步,取得家长和社区邻里居民的认同和信任。本来国专长老会中学的学生被新开的商场吸引住,一放学就穿着校服去商场玩,周围居民看见他们就摇头,用“玩物丧志”来形容居民们对学生的印象是很贴切的。要带领学校更上一层楼,不能仅靠学生的回流,还要靠家长的支持和邻里居民口碑。刘德荣带着孩子们在邻里区做义工,让周围居民亲眼看到国专长老会中学学生的可爱之处 。另一方面,学校则肯定学生的成就,每一次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刘德荣不仅校内表扬,网页推送,还在校外挂上横幅,让走过校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学生在进步,学校正在改变。学校会为学生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庆祝,让全体师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肯定。渐渐的,自信心、认同感汇聚起来,校内师生拧成一股绳,发奋图强,校外居民和家长不再质疑,对学校建立了信任感。4年后,即便是晚上也还有学生留在校内学习、准备课外活动等,学生的素质逐年得到提升。在刘德荣接管国专长老会中学的6年后,这所邻里中学从原来的900名学生提高到了1300多名。短短的六年时间,国专长老会中学增值为全邻里区颇受欢迎、有口皆碑的学校之一。这个家“齐”得漂亮!
治平阶段:
2011年,刘德荣出色的管理能力受到教育部的赏识,被提拔为西区第二校群督导,主要监督管理那个地区所有的中小学。刘德荣感恩教育部给予的肯定,他尽心尽力地在新的岗位上注入心血。有了以前在教会学校八九年的服务经历,敏锐又细心的他发现,新加坡的一些教会学校,从教会团体本身得到的帮助并不够。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刘德荣一直以真诚待人,他不忍看到年轻的教友面对青春期都是迷茫和痛苦。《墨子·兼爱》中写道: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努力提升自己,并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人。正当事业进入上升甬道的黄金时期,刘德荣为了实现兼济天下的广博之爱,毅然决定辞去教育部高级教育官职务,放弃优渥的薪水,来到教会,用他的专业知识,专门研究和负责如何更好地帮助新加坡长老会的五所附属学校,并和长老会的二十几所教会探讨和修订辅导青少年的教会课程。教育部曾经再三挽留这个难能可贵的人才,但是看着刘德荣侍奉教会的坚定决心,开明的教育部决定支持这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的年轻教育官,让其施展鸿鹄之志。“有一天,你想回来,我们的大门为你敞开着!”教育部的开明和宽容在刘德荣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如果有一天,我能圆心中夙愿,定会再回来教育部‘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教会侍奉期间,刘德荣只有微薄的教会津贴,妻子和孩子们也跟着调整生活习惯,开源节流。收入的骤降,没有带给这个家庭寒冬,反而使整个家更温暖、更团结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年的苦心经营,长老会教会对其附属学校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会友们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也大大地提升。与此同时,在刘德荣和团队的推动下,教会之间也加强联系,青年辅导课程渐上轨道,刘德荣深感欣慰。收入微薄、生活清苦的这段日子是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也正是与这些青少年多方面的接触,让刘德荣更加认清了做教师、做校长应以育人为本源。刘德荣奉主的虔诚之心,对教会的爱,对每一个教友的真诚付出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2014年,刘德荣完成心愿,再次申请教职。开明的教育部将他重新安排回到熟悉的西部第二校群,仍旧做回老本行——校群督导。刘德荣以全新的状态回到教育界,把这两年的教会服务视作一种历练,将这股新空气吹入教育领域,带来一股清流。
寻根于德明——执掌特选学校
2017年,不少校长换届,其中包括了南洋女子中学校、华侨中学、德明政府中学等名校。刘德荣被调派到文化底蕴丰富的传统华校——德明政府中学。人们感到困惑,一个受着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校长如何能管理一所传统的华校?文化的冲击如何解决?但是,刘德荣用其亲身经历印证了新加坡的各种族可以和谐相处、各宗教可以相互包容。刘德荣的哥哥、姐姐们都在英校学习,但是父母却将家中排行最小的他送入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华校——光华小学(Kong Hwa School)。刘德荣清晰地记得,从小唱华文校歌,数学是用华文学的,就连光华小学的全校通知书都是用华文撰写的。在小学毕业后,刘德荣自然而然考入了一所华文氛围浓郁的老牌华校——中正总校(Chung Cheng High School(Main))。恰好那一年,中正总校和其他九所成绩卓越的华校,包过德明政府中学在内,在教育部的改革中转型成为第一批特选学校(Special Assistance Plan School)。这些特选学校的使命是为国家培育双语双文化人才。与此同时,他们也肩负着传承华族文化的重任。刘德荣说:“来到德明政府中学,让我找到了根,回到了孩童求学时代的氛围。” 那熟悉的、传统的价值观又回到了他的生活中。传统的儒家思想不会以一种宗教的形式存在于学校中,“修齐治平”是一种价值观和大爱观,它与基督教的广博之爱相辅相成。
刘德荣说:“德明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华校,传统的价值观深化在每一个学生的血液中,今后他们走上社会就会了解到传统的现实作用。马云曾经在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说,‘未来的学生需要EQ(情商)、IQ(创造商)和LQ(爱商),未来的世界有可能被机器化、电脑化,但是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理解、爱心是不可能被科技所替代的’。情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培养孩子就应该以培养爱商(LQ)为基石。”
德明的校训为“诚、信、勇、忠”,关注的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品格,这与刘德荣的治学理念不谋而合。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单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变化,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做一个不畏困难勇于奋斗的人,做一个忠于自己初心的人,才是社会需要之栋梁。刘德荣如是说,“能考进德明的孩子智商肯定是高的,我们培养孩子的重点就要在塑造情商、创造商和爱商上面。我们办学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构建桥梁,让他们在这些平台和桥梁上一步步向上攀登,边走边塑形。”本着这样的信念,刘德荣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途。
在国专长老会中学,刘德荣和亲人、朋友、学生都亲密无间
将科学和艺术融入领导风格
“教育部刚宣布任命时,很多朋友给我发来贺电,这时我才知道我周围很多行业的精英都毕业于德明政府中学。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律师、银行家,还有的在政府部门担任高级官员,这所顶尖的学府曾经培养出很多社稷栋梁,如今这个接力棒交到我的手上,任重而道远,我不能辜负这些校友、老师和学生们对我的期望”。刘德荣坚定地说,“要我带领德明政府中学这所实力雄厚的学校,是信任更是挑战。”
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管理一个学校亦是如此,需要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学校管理得好坏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师生,而且影响整个社稷,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新加坡的未来。《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先生写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刘德荣赞誉前任校长符传丰:“符博士治校的8年间,将这个新的直通车六年制中学带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我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获益者。我必须做到不停留在原地,带着全校奔往更广阔的天地!”
刘德荣强调,管理学校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来形容治校之道——“上下同欲者胜”,他要做的不仅仅是管好学生,更需要关注教职员工的需求和成长,教职员、学生齐头并进才能使学校进步。初入“德明” 这个家,刘德荣就一手深入 “高级教师” 和“中层干部” 这两个教师板块。高级教师是校内的资深教师,对学校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就是一本活历史书,刘德荣作为学校新人,要了解德明历史和走向,需要求教于这些老教师。另一方面,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现在的行政运作和未来发展都是由他们来推行的。从这些老师们那里,他了解了学校的运行状况,也展现了他诚敬谦和的一面。
舞蹈及培训室
设计思维中心
刘德荣和老师们一起搞团建活动
另一手,则是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到几个月,细心敏锐的刘德荣发现德明的学生 “讷于言而敏于行”。虽然孔子常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但是二十一世纪的环境已经改变,既要敢于发言,也要不惧于为自己的言论负起责任,成为一个将言论付诸于行动的实干家。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培育“关怀、服务、领导社会的德明人”。将每一位德明学子培养成为有自信心的服务于社会的领袖,成为一个既敢说、会说、能说,又有行动力的领袖,这是社会的诉求,也是德明师生共同的期望。因此这个“欲”就是要改变德明人的 “DNA”,让 “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德明学生成为“既能言又能行”的新世纪人才。
大众媒体社
学术表现进步奖
戏剧黑匣子
图书馆
学生不敢说、不愿说,那就慢慢引导,先从环境上改变。刘德荣将学校的白墙上贴上大幅的学生照,专门在走廊的显眼处贴出色彩鲜艳、微笑灿烂的照片,这一贴,使整个校园亮丽起来。看着活泼的笑容,色彩缤纷的校园,学生的心情是不是也轻松起来了呢!
再改变学校各类活动,给学生创造各种“说”的机会。比如,升旗礼上给学生增设“德明早间新闻”的舞台,让学生自己撰稿并演绎新闻内容;比如安排高中部出版社的同学采访教育部第二常任秘书,锻炼学生的胆量,敢于在教育部官员面前提问,发表意见和看法。再比如,鼓励校内的模拟联合国社团大胆走出校园,参加或主办全国甚至世界级的研讨会、演说会,让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多接触、多学习、多开眼界。
德明是所特选学校,其办学愿景就是“堂正君子、社稷栋梁、学贯中西、兼容并蓄、心系祖国、放眼世界”。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双语双文化,游刃于中西文化之间的社稷栋梁是德明建校以来一直不变的宗旨。世界的变化万千,中国的崛起,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快速发展,让新加坡人居安思危,要立足于世界发展潮流,不做井底之蛙,不能只求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还要求创新、突破、三省吾身。国家对人才的渴望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因此,像德明这样,有华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首屈一指的特选中学就肩负起培养新加坡未来人才的重任。刘德荣深知“学贯中西,兼容并蓄”的重要性,于是,在这方面又进一步加强培养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双文化委员会,组织各种活动,将华文文化渗透在校园每一天的生活中,将现代社交平台与学习华文文化挂钩,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华文文化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学校选拔华语优秀人才给他们平台去展现才华,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在掌声和奖状中获得自信。学校开放日,刘德荣也改变一贯作风,把传统的校长发言改为和学生一同主持对话活动,并特地用华语宣传特选学校的特点和各类活动,让家长和同学了解德明的办学特点。
这些融艺术和科学为一体的治校方法,如一席春风,慢慢吹暖了德明校园这一塘“池水”,不知“池塘”里的德明人是否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
刘德荣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德明都因培育社会栋梁之才为豪。同样的,德明人也以母校为荣,他们高唱校歌,牢记‘诚、信、勇、忠’的校训。在母校和校友们之间,已形成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他们相互欣赏,相辅相成,哪怕时间流逝,他们也心系彼此。正如美国作家约翰·亨利克拉克所说,‘一个人与他们传统的关系,和一个孩子与其母亲的关系是一样的’。这种特殊的联系,只有在我们共同继往开来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从老师到学生,从家长到校友,互相信任,互相沟通,强化合作为创作更灿烂的德明而奋斗。在这位翩翩君子、诚敬谦和的校长领导之下,德明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相信德明将继续灿烂,并再创辉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