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2-08鲁蓝天
文/鲁蓝天
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鲁蓝天
上海大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出生率的降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病患者人数激增,其中不乏少数是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过程,相比其他国家要快。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另外,我国人均养老床位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这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旺盛形成了极大地对比,供需矛盾亟待解决。同时,我国医疗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偏低,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一道推动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上岗和培训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在医、养分离的现行养老模式下,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养老体系和医疗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已难以支撑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任务,养老体系面临诸多考验。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严峻形势,探索服务于老年人的新型养老模式刻不容缓,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增加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目前,全国已有多个试点在稳步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以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没有完全成型,仍然存在一些疑难杂症,如投入资金不足;项目收费过高;监管体系紊乱;专业照护人员短缺;尚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结算范畴等。本文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涵义、必要性,并提出适合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涵义
医养结合就是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相结合,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医囊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有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服务、健康检查服务、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养涵盖生活照护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精神心理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就是集养老、医疗、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
服务主体即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方。它主要包括护理院、老年公寓、临终关怀院、社区医院等。
服务客体即医养结合服务的对象。医养结合服务的群体包括健康、基本健康、半失能和失能的四类老年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包括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性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及绝症晚期老人等。
服务内容即医养结合的服务项目。医养结合不仅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抚慰,还提供预防、治疗、保健、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等医疗护理服务。
服务方式主要涵盖三种,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
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其中包括医养结合服务的管理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2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2.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进入十三五,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据预测,2015年之后的三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将发生井喷,届时会增加一倍,占人口总数的30%。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接近17%,其中80岁以上老人超过3000万。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发展阶段,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5亿,高龄老人也将接近1亿。本世纪后半段,老年人口将达到30%以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和照料问题增多,治疗难度更大,对医疗护理提出的要求也将更高。
2.2 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支撑养老现状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我国家庭户规模不断递减,使得家庭养老的压力变得更加沉重,独生子女需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一方面中年人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另一方面要肩负子女的抚养压力,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忽视对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2.3 养老机构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护需求
大多数养老机构会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而配套的医疗服务却较少。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往往集中于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其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难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需求。目前我国的人均养老床位占有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现实情况是,养老机构的空床率却达到了50%到60%之间。这说明医养结合长期护理的理念还未得到普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需要不断实践,以迎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4 大型医院难以为老年人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
大型医院主要负责急性病的救治,对慢性病、大病恢复期、残障和绝症晚期的老年人难以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很多老人为了规避风险,坚持留院护理,这造成了医疗医院的紧缺,也使得真正有需求的老年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就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来分担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以达到治疗和康复护理的无缝衔接。
2.5 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
目前,国内的医疗资源配置很不合理,这导致了民众扎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1到11 月,我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床位使用率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分别是104. 2%、92. 2%、63. 9%和58. 6%。可见,一些二级以下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却很低,这反映了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的闲置。因此,中小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3 完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3.1 增加医养结合机构为医疗保险报销点
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应扩大到养老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机构养老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医养结合基础医疗的报销比例应提高,另一方面制定医疗保险政策要向养老机构倾斜。通过政策优惠和经济因素的刺激保障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稳定性以及长久性。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与健康问题互为因果,医疗保政策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水平,并促进身体健康,而良好的健康状况反过来有利于经济的稳定。
3.2 提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鼓励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为康复院、护理院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对于大型养老机构,在满足医疗机构设立规定和标准的前提下可设立医疗机构。另外,养老机构还可以将医疗服务外包给医院,医院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服务。对于小型养老机构,可设立医务室、保健站等,也可与周边大医院、社区医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确认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医院定期派出医务人员为老年人义诊,当老人身体状况发生恶化时,可以及时转到周边医院进行治疗。
3.3 健全管理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措施
新常态下,政府需要及时转变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解决缺位、越位等问题,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民政、社保、老龄办等政府机构需要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加强联系,明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主体、对象、性质和范围,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机构建设标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业人员上岗标准。
3.4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资金支持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政府正实施侧供给改革,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增速减少。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政府需完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养老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减免包括土地使用等税收力度;减免水电煤气等行政性收费;加快完善补贴优惠政策,建立养老医疗服务评估机制;加大对失能、半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补贴力度。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资金投入比例,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加速发展。
3.5 培养专业性人才,提高养老机构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任何事业人都是最重要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的关键。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需要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机构的高效运转,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并帮助其在精神层面释压。另一方面,要支持大学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医疗、护理、康复、心理及社会工作等多方面人才,并给予这些院校和学生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毕业后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提高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另外,要建立健全资格认证制度和评定体系,确保从业者顺利就业,保障他们的薪资待遇,稳定人才队伍,从而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持续、高效发展。
[1]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2]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78-88.
[3]尹吉东,曹立前.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探究[N].枣庄学院学报,2015(4).
[4]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N].赤峰学院学报,2014(3).
[5]李秀玲.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及现状[J].特别健康,2014(6):58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