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8-12-08杜倩倩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供给农产品结构

文/杜倩倩

论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杜倩倩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其核心是使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乡村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农业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进行的障碍主要有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农业种植理念落后等,针对其发展现状及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推进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相关措施,如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

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状;生产成本;去库存

1 前言

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是我国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使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农业供给侧改革自2015年提出以来取得了不错了进展,对农产品供需平衡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研究我国乡村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可行性建议,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我国乡村地区农业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乡村地区农业生产总量的发展现状

2.1.1农业农产品供给总量总体上处于过剩状态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从2003年的8614亿斤到2005年的12429亿斤。实现了12年的连续增长。与数量庞大的粮食供给相比,我国的粮食需求量不足,最终造成“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升。相对于农产品庞大的供给量而言,我国消费者整体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足,最终造成我国农业农产品供给总量总体上处于过剩状态,这一方面造成我国粮食浪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效益不高。

2.1.2农业中各类农产品供给总量不均衡

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粮食的进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在粮食供给方面主要问题是,供给系统和提供的农产品数量足够的,但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我国大豆产量为例,我国大豆产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是1634亿斤,而我国大豆产量为234亿斤,可见在部分农产品上,我们的缺口越来越大。相对于我国粮食供应总量总体上过剩的状况,我国消费者大量需要的部分农产品却供应不足,这一方面造成我国一些农产品浪费严重,一方面又造成我国一些农产品缺口较大,最终造成我国农产品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实现升级发展。

2.2 我国乡村地区农业供给结构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也致使我国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中,“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当前供给结构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部分农产品,如玉米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市场的需求量而言过剩的情况严重,而部分农产品,如大豆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市场的需求量而言供给量不足,这说明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与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实现更好的对接,从而更好地优化我国农产品市场,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

3 农业供给侧进一步改革中存在的障碍

3.1 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农产品供给竞争力下降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每亩化肥费用从1978年的7.08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132.42元,其农药费用和机械作业费也进一步提高,这也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农产品供给市场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使农村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农产品难以走向市场,农业融资困难,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生产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必要性投入价格升高,也使农产品供给竞争力下降,加上国际市场的冲击,农业生产面临竞争力不足的障碍。我国政府应立足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的现状,从源头出发,积极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使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进而更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减少农产品过剩的现象。

3.2 农民的农业种植理念落后导致顶层设计难以付诸实践

近年来,我国关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顶层结构设计逐步完善,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理念更新较慢,未能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对去库存、补短板等相关概念未能付诸实践,造成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理念更新障碍,进而也造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难以有效推进。传统的种植理念重视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而对一些经济作物如大豆等不够重视,但是在当前的农产品需求市场中,对经济作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一传统种植理念造成现有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农产品需求结构的鸿沟加剧,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3.3 环境问题制约农业供给侧改革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量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造成大气、水体、土壤中化学残留逐年积累且难以降解,致使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同时也使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加剧。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农产品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当前的环境问题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一大障碍。同时,在国际市场上,近年来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进口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更为重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造成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备受考验,不利于我国过剩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农产品滞销、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4 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4.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有形的手”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政府能够从宏观上整合我国的经济资源,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推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宏观上推进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促进农业升级发展。政府要加大对我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原有农业补贴的基础上,对积极落实我国农业转型政策的农户予以相应的奖励或者补贴,进而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进行。

4.2 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树立农民是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体的观念

加大顶层设计指导农业供给侧改革实践的力度,推进农业生产创新实践,同时树立农民是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体的观念,解决好“人”的问题,发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推进农户对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理解,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中,政府是推进者,农民是主体,必须解决好农民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农业供给结构更加符合我国农业的需求结构,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4.3 以市场需求为先导,调整农产品结构,实现农产品供需结构向高水平跃升

农业供给结构要与需求结构达到平衡状态,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农产品供需结构向高水平跃升,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不符合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只有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的升级发展。

4.4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进农产品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能够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进而提高我国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加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性,解决好“人”的问题,进而才能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4.5 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治理,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产品安全问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我国农业生产历来使用化肥、农药等产品,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我国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产品更加符合消费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治理,具体措施主要有在政府引导下推广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激励与控制并举的措施,对积极贯彻农业供给侧改革举措的农户予以奖励,此外,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农药、化肥市场,促进农药化肥市场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标准。

[1]许经勇.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3):20-25.

[2]罗必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 农村经济,2017(1):1-10.

[3]楼文龙.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16(9):31-33.

[4]王远华.农业供给侧改革[J].农经,2016(3):29-43.

[5]傅晋华.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国情国力,2016(8):41-43.

杜倩倩(1997-),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供给农产品结构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论结构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论《日出》的结构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