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8-12-08郑世林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化设置学科

郑世林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引言

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继续深造;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各种素质能力,快速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机会,势必要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挖掘资源,为大学生铺设不同的发展途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探索教育方式过程中以人才培养分化为教育理念,促进学科多元化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与技能。笔者主要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设置现状,讨论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并通过实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情况

在进行论文研究之前,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形势进行了专业调查,发现现阶段文科类专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其中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几率最低。因此,搜集了国内“985”院校3所、“211”院校2所、一般本科院校1所以及新建本科院校2所,希望能够从这8个样本中分析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在选取的8所研究样本院校中,对于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设置的较为笼统,普遍采用诸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厚、能力强”、“脚踏实地,勇争创新”等空号式标语,并没有针对学科内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做细致陈述,同时缺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以往,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都是直接引用教育部门设置的专业内容,例如,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中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统一划分,因此众多高校直接从这里援引,设置为本学校教学培养目标和规格,使得国内高校同一学科专业不断趋同[1]。尽管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有些学校对教学目标和规格进行调整,突出特色内容,但是在本质上这些高校仍然在核心之上保持基本一致,导致不同类型高校(985、211、普通本科等)下设的法学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和需求一致,限制了高校学生就业。

(二)学科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设置通识教育要求,因此每所高校都需要设立公共基础课程,其中一部分是国家通设课程,包括高数、英语等学科,另外是针对学生德智体美方面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这部分主要包括文化艺术课程、哲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等。高校可以针对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规定公共基础课程选修内容,这就导致高校在开设课程时会开设较为简单、方面的选修课程。所以,最后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高校(有高校已经进行特色课程设置的除外)实际上都是按照相同教育内容开设课程,使得不同院校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突出人才培养分化特色。

2.主干课程设置

在8所搜集资料的样本院校中,其法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覆盖严重,以1998年专业目录法学专业介绍所列主干课程为对照,发现有1所院校主干课程设置为5门,5所院校主干课程设置为14门,另外2所院校分别设置15、16门主干课程。通过比照发现,上述院校基本都是从1998年专业目录法学专业列表中提取主干课程内容,并且有7所院校全部都覆盖了专业列表中列举的课程,显然这7所院校在主干课程设置中严重趋同,其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育内容深浅、教师水平高低、教学方法差异外并不存在新颖之处。而主干课程设置趋同,使得高校培养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过程中存在趋同,将造成大学生就业理念、就业方向的一致性,会影响未来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

3.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同主干课程设置方式一致,当前高校在设置必修课程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很多高校所谓的特色专业课程实际上只是在细化方面与其他多数学校存在差异,实际上仍然是大学科中的内容。总之,当前高校缺乏人才培养的分化特色课程设置,需要人们根据实际影响因素进行细致讨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限制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一)现阶段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形成屏障

现阶段,高校学科内进行的是垂直细分化专业设置,很多院校都是在学科范围中进行专业细分。这种学科分类逻辑下产生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实际上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分化特色形成,令高等教育深陷在单一学科内部分类发展的矛盾中。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望增加,但是首先需要人才个人能力与素质能够与专业匹配,与社会岗位匹配,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确,只能要求人才类型不断创新,人才技能不断增长,而不是被限制在单一学科之中[2]。对比国外院校特色培养课程设置与学科分类,我国在单一学科中形成的多种专业科目,实际上是增加了对学科的小领域探索,进而造成专业口径窄化,这是教育之中无法培养出特色人才的限制因素。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制度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分化特色形成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经过多年教育路径的探索,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加快,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力度加强,这也造成在高校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分化特色形成方面受到国家权威的影响。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性法令非常重要,几乎我国所有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管理方面都受到政府管控,所谓自主专业设置权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仅有的可以设置的特色专业其在本质上还是能够归类于法令之中规定的专业项目。因为受到国家权威的影响,高校在探索人才培养分化过程中必然需要考虑教育制度规定,因此造成高校人才培养分化的困难,进而限制了大学生就业面。

(三)学科、专业组织实体化阻碍人才培养分化发展

纵观我国高校当前学科专业制度,几乎成为高校办学的“经典”体制。以法学专业为例,尽管在学科上统称法学,但是在大学本科之中已经形成专业细分,诸如经济法学、民商法学等都可以成为单独的专业。这就相当于在一个大的学科中,不断切割出小型专业科目,增加高校教学专业种类,提高录取人数。然而,这种机制在扩招学生阶段可以用来吸引生源,却也为学生未来发展设置障碍。如果这种机制仍然不断运作,将来势必会导致高校学科教育无限细分下去。最终引发的结果就是阻碍人才培养分化,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分化形成的措施

(一)促进单一学科内专业设置科学化,实现交叉学科与跨学科专业的设置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单一学科内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应当秉持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单一学科专业设置科学化、合理化,为高校大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育培养环境。对此,可以实现交叉学科与跨学科专业的设置,用来培养大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科学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开阔大学生实业,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现如今进入知识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大科学时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非集中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大批量、趋同性人才,因此,高校在专业制度上亟须改进,通过完善学科专业的划分,形成人才培养分化特色,为大学生创设美好未来。

(二)持续改革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促进高校自主研究特色人才培养分化课程

高校人才培养分化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政府教育制度的影响,对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继续为高校专业制度改革提出指导,同时也要下放权力,促进高校自主研究特色人才培养分化体系[3]。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分化与就业,势必要让高校拥有专业课程设置权,根据高校学习特点与人才就业方向趋势进行分化培养。高校只有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才有机会探索在校大学生就业真正需求,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专业课程,为社会培养一批批真正有能力、有技术、有兴趣的人才。在专业课程特色发展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敢于面临挑战,发挥个人能力参与到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三)落实人才培养分化教育实践,为高校学生提供专业共享知识平台

无论是设置跨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还是实现高校自主设置特色课程,都需要高校与政府真正在实践中落实,推进这些教育实践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打破学科专业组织壁垒,推动高校专业共享知识平台建设,促进跨学科、交叉学科教学特色课程的进步和发展,为在校学生提供轻松、灵活的教育环境。实践中,首先应从行政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宣传人才培养分化特色与优势,改进高校教学管理体系,鼓励大家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积极参与跨学科学习;其次,可以在选秀课程中增加学科类型,进一步扩大高校内部学科容量,促进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举办跨学科交流活动,通过讲座、教学会议、特色活动落实人才培养分化教育改革。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分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受到高校自身学科设置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国家教育制度的影响,使得高校特色课程设置权利被削弱。高校学科内部专业设置的细分,造成教学科目、教学内容不断趋同,阻碍了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能力培养,使得大学生就业时缺乏灵活选择,出现集中就业、专业口径狭窄等问题。未来,应当持续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分化研究,推动特色课程建立,丰富大学生学习内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1]陈清清.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群的实证关系研究——以浙江一所高校英语专业经贸方向为例[J].海外英语,2016,(21):26-28,30.

[2]周怡.我国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3]李丽.就业力的内涵、结构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分化设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新兴市场货币:内部分化持续
栏目设置一览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