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实现的条件与路径分析
2018-12-08张庆龙
张庆龙
一、业财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传统企业分工协作理论的缺陷需要业财融合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劳动不断分化的过程,也是分工的过程。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而亚当·斯密的贡献就源于此。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分工也是如此。分工带来的专业性使得产品交换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生产链条之间的协调成本以及资产的专用性问题暴露尤为明显。分工使得每个人掌握的专业差异很大,一个人只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了解,而对其他行业知之甚少,这就又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决策者和操作者的分离又使得决策者和决策信息产生了分离。以上体现在现实组织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协调配合。
传统分工理论的缺陷也必然带来一个组织中会计业务流程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为:
1.会计组织的金字塔结构缺陷
组织的部门都是按照职能划分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式。与之相适应,位于金字塔最下部的基层会计核算人员最多。一个组织规模越大,会计处理事项的增多必然带来会计人员的精力有限,很难从事更高级别的工作。更高级别的工作(例如,预算、分析、控制、决策信息支持、成本管理等)又恰恰是最有价值的工作。这些暴露了会计核算的低附加值、占用大量劳动力,工作量大、重复性强的缺陷。2.会计信息完整性与实时性缺乏
传统的核算业务中会计核算所采集到的信息,并不是完整的信息,而仅是描述和保存企业经营实践中的事后信息是实际发生业务信息的一部分。更多关于供应商、客户等业务价值链条上的信息,会计流程根本不予理会,逐步造成了会计远离业务流程。这就又使得当业务发生实时信息时,会计信息的反映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其背后暴露着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会计对于业务的实时控制严重缺乏,会计的监督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3.会计职业更多强调专业技术性而不是管理信息决策的支持
一旦人们因专业而稳定地从事对某一类事情的处理,也就意味着职业的出现。会计职业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促进了会计职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会计职业者因专业隔阂而不敢超越雷池一步的负担。
作为分工协作体系的组织,生成于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社会的。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传统的分工协作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也就是说,在社会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当人们成为社会中的行动者时,就会使职业角色意识呈现出淡化的趋势。它要求各种职业在面对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的事项时不会犹豫,而是立即采取行动,而不会计较于自己的职业角色,争取努力扮演好在每一次具体行动中的角色。
会计的专业性与职业化恰恰使得偏重于会计核算的会计人员过多强调会计准则的技术性与重视报表的生成,忽视与业务的沟通交流和报表背后的数据信息的有用性。而业务也出于自身分工的专业性与职业化,不懂会计和财务进而远离会计。自然当会计工作涉及到很多业务的内容,往往就会带来业务的不配合,甚至认为这就是会计自己的事情,双方协调的困难性大大增加。
而当前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产业边界的模糊性,顾客的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使得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在大大增加,这对会计职业强调的技术性形成了严重挑战。
(二)业财融合反映了当前价值链管理阶段对于会计职业新的要求
分工协作理论的缺陷使得人们开始强调要求一体化。一体化是在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体化最大的作用是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整体的协同性。一体化往往带来系统边界的扩张和系统结构的优化。系统边界的扩张要求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交往和矛盾的运用,使外部性内部化,也就是说将环境的一部分纳入系统内,使得系统与环境的不协调变为比较协调或协调。业财融合的另外一种解释叫做业财一体化。这种解释恰好符合一体化的整体要求。
一体化最大的体现就是价值链管理。价值链管理,也有的专家称之为供应链或需求链。它是通过协同合作来共同制定战略定位和提高运作效率的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的。价值链管理突破了企业组织的界限,将企业与组织上下游的贸易伙伴和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以后,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已经从单一企业的传统价值链思想延伸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的概念。例如,当前基于价值网环境的BAT企业,已经超出了单一企业、集团企业以及价值链管理的线性思维,形成了一个以核心企业、分销商、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所形成的价值网。企业自身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同一价值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成员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关注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价值链带来了一个组织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作业流的协同合作。因此,价值链管理是以价值的视角实现对整个链条的管理。它通过对各项活动的分析,优化和协调,强调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达到满足客户价值需求的同时,降低总成本,以此创造竞争优势。
体现一体化思想的价值链管理首先要求以职能为重心的运作模式,应向以流程为重心的运作模式进行转变。会计部门必须重新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失误,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会计部门必须加强协同协作,并向业务管理范畴延伸。对于一个会计组织来说,最低限度要实现信息共享和业财融合。
价值链管理需要通过业财融合实现业务财务的一体化。一方面可以通过财务与业务融合,财务向业务前端(包括采购、供应商、客户)延伸,打通会计与业务、会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界限,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实时控制。另一方面,财务与业务融合要求财务除了要关注围绕业务链条中的不增值环节和节点,利用生成的信息数据及时反馈信息给各利益相关方面的管理层。还要求财务部门自身进行革新,用流程再造的思想,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消除会计核算流程中不增值部分,不断追求降低核算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生成的效率与有用性。
二、业财融合实现的条件
(一)流程保障
业财融合最容易体现会计的价值。原有的会计流程之所以饱受诟病,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分工所形成的会计流程所带来的弊端。这就需要先对原有的会计流程进行再造。会计流程再造的核心目的在于如何与业务相关的信息实现自动采集、共享、实时控制与输出,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业财融合的会计流程再造不是仅仅在内部打通会计与业务的流程,实现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共享。更需要重新对现有会计流程进行梳理,消除不增值的业务环节,从内部延伸到外部价值链条或者价值网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现实却是,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采集并没有延伸到整个价值链上,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并没有采集到供应商、消费者和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最终无法满足高层管理者做出决策的需求。
流程再造包括输入环节、加工环节、输出环节三个层面的再造。
输入环节的流程再造目标是消除业务部门在发生业务时产生原始凭证的过程及会计凭证编制的过程。一方面无纸化传递,另一方面,尽量实现从业务前端按照一定的数据规则统一获取信息,不再采用人工或者从业务端再加工后提供。这可能会带来核算的集中和业务前端的供应商(例如,差旅服务、原材料、日常办公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等)系统的集中和价值网中客户端的集成,来实现集中采购和与价值网中客户端的价值信息共享。这样,会计部门就可以实时获取并同时监控多种原始凭证的来源,以保证真实性和账实相符。同时,能够自动生成实时报告提供给需求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录入的标准必须统一,以避免重复输入,往往会采用信息技术的事件生成法来实现。
加工环节的流程再造目标是要实现会计凭证到账簿、报表的自动生成。利用智能化会大大提高处理的效率,以节约会计人员的精力。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给业务处理的经济事项留下痕迹,使得对接的业务流程具有可视性和还原性。
输出环节的目标是运用各种可能的数据挖掘和展示技术,按照使用者的需求,分析生成数字化仪表盘等可视化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会计信息,还有更多的内部业务经营者信息,外部价值链的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竞争者信息。它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客户行为、预测销售趋势、确定某一组客户或者产品的收益率等。需要注意的是,输出环节必须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并不断调整输入和加工环节的业务流程。这其实也起到了一种回馈作用,使得输出环节与前面的环节形成闭环。
(二)信息技术保障
流程再造为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化是实现和固化这个流程的技术条件。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信息资源孤岛”的问题,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的集成。集成有利于更好实现实时控制、信息共享与融合、跟踪和反馈。
这个技术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的ERP实施,一个是外部的XBRL接口的统一。
ERP最大的优点是采用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代码实现集成。有利于将财务模块与生产、物流等模块紧密相连,业务部门按照标准录入生成的信息可以直接为会计部门所采用,这就大大节约了会计部门的工作量。
XBRL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允许使用者根据需求定义标记,当数据双方就标记达到一致,数据便能无歧义地进行动态的共享和交换。推行XBRL技术的实施,这样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会计信息才具备可比性。
(三)数据仓库保障
无论流程再造还是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都是为了构建数据仓库,以供分析提取数据转为决策信息使用。数据仓库作为中央数据库,是为所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底层数据库。它有定性与定量、财务与非财务、确定与不确定、内部与外部的数据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在生成的初期,必须统一输入处理规则与代码,否则就会杂乱无章,无法提取、加工和分析。
(四)会计组织保障
高效的会计组织是业财融合实现的重要保障,而流程再造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高效的会计组织成为可能。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技术,会使得会计组织面临完全想不到的改变。对于会计组织来说,高效的衡量标准,不是会计准则技术的认知与运用能力,而是将会计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从准则技术走向信息的采集、运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
三、业财融合实现的路径分析
(一)业财融合始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是业财融合的开始,也是财务人员从核算型财务转型到业务型财务的起点,其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业财融合的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对于业财融合来说具有几大利好:
第一,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通过集中的会计、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统一的信息系统,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提高会计核算服务效率。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会计核算人员的数量,释放更多的高级会计人员去从事所谓的业务型财务工作,有利于财务部门开展业财融合,提高财务精细化程度。
第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本身是一个集中的数据中心。来自于第一手的业务数据不仅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集中的数据更为业财融合具体措施的实施搭建了重要的真实数据仓库基础,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财务分析。
第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强大的流程再造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有利于通过差旅服务、供应商集中采购、物流服务集中,人力资源集中、客户关系管理集中等措施,为实现财务介入到业务前端,实现对业务前端原始数据的管控能力和真实性提供了可能,这也有利于业财融合的流程再造实施。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业财融合实施的重要沟通工具
企业财务和业务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前编制和事后考核的工具;其实施最大的意义在于事前、事中、事后对于资金的沟通与控制能力。无预算无资金,无预算不支付。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提升财务和业务之间的融合能力,从而改变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粗放式预算管理。例如,实行按成本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编制预算,可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终达到统筹公司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预算量化指标的细化和分解进一步反映了财务和业务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有利于下一步多维度财务分析报告的形成。
预算一头连接着战略,另一头连接着业务活动。通过预算的动态滚动管理,跟踪动态业务项目,分析各种指标,发现和探索战略决策的数据,实现科学战略决策。实时控制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可以进一步促进业财融合。
此外,通过预算编制的反复沟通、反馈、纠正,有利于财务更好地了解业务全过程,这使得财务对业务的管控有的放矢,同时也有利于财务对于业务潜在的风险及时预警。
(三)成本管理是业财融合价值的直接体现
业务部门主动实现成本管理精细化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业务部门实现的是目标管理,容易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这就会带来成本管理的粗放。成本管理是连接财务和业务的又一路径。它有利于在目标成本管控的前提下,分解细化作业工序和作业流程,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员工。财务部门深入业务流程,可以识别不增值的环节和流程,通过财务自身的精细化驱动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这样的成本效益分析和业绩评价才会准确、精细,这本身就是业财融合的价值体现。
(四)数据分析是业财融合的技术工具
业财融合的实现依赖于数据。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并将其应用于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会有利于业财融合的实现。业财融合的要求,使得财务数据已经不能满足管理者的要求,还应拓展数据边界,从采购、生产、营销等业务领域获得数据,这个数据取得的过程本身就是业财融合的体现。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有利于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打通,有利于业财融合的实现。否则,缺乏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不可能实现数据在前端及时获取,还可能造成更多的信息孤岛。
(五)高素质的财务团队是业财融合实现的主体
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能分工,导致了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的难度。这就要求财务团队首先在理念上以统一的组织价值目标实现为理念,顾全大局,提升与业务融合的主动性。其次,财务团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不再是对于财务知识的认知能力,而是对于数据信息的搜索能力、数据信息的加工能力和数据信息的洞察能力。财务团队应从对于会计准则知识的掌握,延伸到对于行业政策与趋势、各种商业模式、供应商与竞争者信息的关注。应该学会从浩瀚的经营数据、财务数据中搜索和洞察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基于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将其转化为对于各种决策具有价值的建议。最后,业财融合需要财务团队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是基于业务服务的思考,站在业务的角度,提高财务处理效率,积极回应各种质疑,客观分析和评价结果。这才会为进一步的沟通,为业务欣然接受财务团队提供的决策建议提供沟通的前提条件。
1.魏成龙、张华平.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与控制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2.陈益云.基于价值链管理会计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会计之友.2016(19)
3. 于增彪,桑向阳.为什么业务流程管理总是败多胜少:一个管理会计的视角.会计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