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成果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
2018-12-07梅丽高凡陈镜宇
梅丽 高凡 陈镜宇
摘 要:从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出发,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流程、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基于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建立起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匹配矩阵以及教学过程中各项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矩阵,并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关键词:培养目标达成度;成果导向;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2.052
1 引言
“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师资和条件支撑度”、“教学和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社会满意度”这“五个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重点考察的五项内容,也是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重点考察的关键。
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项基本理念。成果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遵循反向设计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的毕业要求,根据学生的毕业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OBE教育理念中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五个度”中重点考察的项目之一。然而,在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审核评估时,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本研究基于反向设计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规律、学校办学定位、行业与用人单位需求、国家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从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与国家、社会、行业与用人单位的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结合,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确定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3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过程
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可以通过学校外部对毕业生情况的反馈获得,也可以通过对学校内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获得。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家长反馈、用人单位满意度反馈、社会反馈等途径,我们可以获得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長等外部环境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通过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首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即学生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然后对学生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需要通过对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价,确定每门课程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符合度后,如果课程教学目标不能支持,或者无法覆盖所有的毕业要求,则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如果课程教学目标可以支撑并完全覆盖毕业要求的全部内容,则对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通过对每一门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整合出其对应的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然后综合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4 基于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校内评价过程中的最终环节,其测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4.1 构建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匹配矩阵
根据毕业要求建立起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匹配矩阵,将每个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达到“导入”、“巩固”、“精通”效果的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中相对应的部分进行匹配,明确每门课程支撑培养学生的哪项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进行分析,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相匹配对应,以保证课程体系中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覆盖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匹配矩阵如图2所示。
4.2 建立教学过程中各项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矩阵
通过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包括过程考核(作业、课堂测验、个人专项报告、小组报告等)、期末考核以及其他学生活动,与对应的专业能力、毕业要求(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培养目标一一对应,并根据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测评,获得基于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
建立教学过程中各项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矩阵如图3所示。
4.3 根据教学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矩阵计算培养目标达成度
将教学过程中的各教学环节,如课后作业、课堂测验、实验报告、个人专题报告、小组项目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按照支撑某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情况赋以不同的权重,根据学生在该教学环节获得的分数计算出与之对应的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值。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培养目标i达成度评价值=∑i教学环节i的权重*与i相关的教学环节的平均得分与i相关的教学环节的总分
对培养目标i的达成度进行评价,需要结合图3教学过程中各项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矩阵,将与培养目标i分解为与i相关的毕业要求,再将与该毕业要求分解为支撑该要求的教学环节,对教学环节进行量化评分,再根据分数结合公式得出培养目标i的达成度情况。
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关键在于:
(1)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毕业要求。
(2)将毕业要求分解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3)对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符合度进行分析验证,以保证课程体系覆盖了毕业要求的全部内容。
(4)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与其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相对应,并对每个教学环节赋以不同的权重。
(5)根据教学环节的得分情况与权重计算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
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果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并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质量监控,以保证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5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校外评价机制
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外部评价,关键在于建立持续、稳定的外部评价机制,包括对毕业生、校友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就的跟踪调查和访问、持续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家长调查、长期关注社会舆论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情况等。将多种途径的外部评价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6 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以有组织的、系统化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饋,定位出需要改进的相关环节,进而提出教学质量改进措施,以保障教育的有效性,形成良性循环,建立起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外部,主要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家长调查、用人单位调查以及社会舆论等途径,结合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有效的论证、分析,并根据调查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形成持续改进的外部循环。
在学校内部,主要通过以下流程形成持续改进的内部循环。
(1)验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符合度,根据符合程度对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覆盖了毕业要求的全部内容。
(2)根据学生在各教学环节的得分情况以及该教学环节的权重,对毕业要求的差距进行分析,对每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3)在对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根据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进行调整,形成持续改进的内部循环,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具体流程见图4 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过程。
7 结束语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五个度”之一,也是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再将培养目标层层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反复验证,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将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键要素,并建立起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与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
同时,本研究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监测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将课程与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匹配,并将课程按照导入、巩固、精通等不同程度的学习效果分类,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经历导入、巩固、精通的课程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同样的培养目标,对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对培养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提供了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马亮,李亚兵,胡广阔.OBE导向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探索与实践[J].邢台学院学报,2018,(02).
[2]杨兆,付百学,李涵武,朱荣福,石现明,赵雨旸.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8,(01).
[3]张义,唐友名,孙贵斌,王平,张炳荣.基于学习成果的课程达成度评价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
[4]王文荣,王姣,张洪娟.基于反向设计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解析——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5).
[5]杨燕,马永强,唐慧佳,杨慧.提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