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生“手机控”现象的看法与思考

2018-12-07刘梦宇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危害中学生建议

刘梦宇

摘要:当今,手机作为简单轻便的通讯工具快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性能更全面的智能手机大量涌入市场。一开始,手机的拥有者大多为成年人,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中学生也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机,渐渐地,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手机控”。手机在给他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忽视的不好的影响。本文就中学生“手机控”现象、成因、危害、建议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控”;危害;建议

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的东西,喜欢某东西的人。“手机控”亦可称作“手机发烧友”,指那些对手机有着特殊情结的人。他们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也被称为手机幻听现象);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比例突出,且以中学生最多。

一、中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一)在学校

(1)课堂上。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环节。然而有一些同学却在课堂上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充耳不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桌下方的手机上,看小说、玩游戏、聊qq、看视频、听音乐……上课听讲不专心,知识点没记住,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课。自习课是学生完成作业、复习知识点、自学、自我提升的黄金时间。但在有些同学眼中,这时候最关键的不是作业,也不是自学,而是手中发光的屏幕,以及老师是否来巡查。作业完不成,知识掌握不熟练,影响学习效率。有的同学为了挤时间玩手机,使用“作业帮”“小猿搜题”等途径,抄袭答案,应付老师,欺骗家长,最后害了自己。

(3)课间。中学生在校时间有四分之三都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保持一个姿势长时间不动,课间是同学们探讨问题、调节的好时机。而有些同学却选择继续静坐,做低头一族,争分夺秒玩手机,这就导致近视剧增,颈椎病低龄化,对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坏的影响。

(4)考试。在平时小测验,有同学一看题目不会做,知识点记不起来,就习惯性地想便用手机查询,如遇到老师监考严格,还对老师极度不满,遇到老师疏忽,作弊成功,则欢喜雀跃。造成成绩虚高,自我感觉良好,给老师传递错误信息,影响教师的学情分析。更有甚者,在类似学业水平测试这样的大型考试中,运用手机作弊,铤而走险,违规违法,造成恶劣影响,害人害己。

(二)假期中

(1)日间。大多数时间捧着手机,沉浸其中。在学习时时常不专注,老是禁不住看手机,有时告诉自己,把这一段看完就开始好好学习,结果往往是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任务才刚刚开始,还安慰自己“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考试成绩一定还不错。生活中很少与他人交流,极少外出或去没有网络信号的地方,父母或亲朋好友邀请外出活动,感觉心里特烦,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静静地玩手机。

(2)夜间。往往因为浏览的项目还没有浏览完,将休息时间一拖再拖,休息很晚甚至通宵不休息,次日精神不振。同时,通常把手机开机放在枕边,甚至睡着了,手里还拿着手机或者耳机还塞在耳中,手机屏幕还在播放。

二、产生的原因

(一)心理孤独

研究发现,中学生“手机控”大都交际圈甚窄,不喜欢与外界做过多的交流,认为手机中的虚拟世界比现实更具有吸引力,经常在其中找到精神慰藉。究其原因,实际是孤独感使然。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在学校更多时候都是在学习和竞争中生活,造成心理孤独,需要寻找渠道释放,这时候,手机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家庭环境

很多中学生之所以成为手机控,与其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对面,你却在看手机”,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象,有的家长在家里陪着孩子,但是手机不离手,和孩子说话时,眼睛不离开手机屏幕,答非所问,让孩子很无语。时间久了,孩子也不愿做过多交流,一家人说话都在网上进行。《英国每日电讯》援引babies网站的一项调查说,他们发现为数不少的英国父母,居然让不到1岁的嬰儿每天玩4小时ipad——他们每天醒着的时间只有大约10小时。有的中学生,因为家中管教的过于严厉,认为自己在家中得不到理解,希望在网上找寻到精神发泄出口,调节情绪。有的是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很少在家陪孩子,甚至节假日也是自己一个人在家,没有交流对象,只好手机做伴。

(三)猎奇心理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有着高度的热情。智能手机功能齐全,与网络相连,具有极大的信息量,正如《KADO:The Right Answer/正解するカド》中主角ヤハクィザシュニナ(亚哈库依·扎修尼纳)所说:“人们都有对信息的极大渴望,而这个世界(地球所处的世界)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个世界的生物(人类)能够产生大量的信息。”面对新信息,大多数人会产生好奇心理,长期保持对新信息的摄入,有可能使人们产生一种依赖感,如同“精神鸦片”,易使人上瘾。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学生呢!

三、引起的危害

(一)危害学生身体健康

手机屏幕会产生暗室效应,长期注视手机屏幕极易患散光、近视等眼部疾病,严重者甚至会致失明。有资料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这与中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过长、频率过高关系很大。

此外,人们看手机时颈部弯曲角度常为30?~40?,长期弯曲对颈部伤害极大,易患颈椎病,肩周炎等。手机产生的辐射同样不容小觑,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它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

(二)影响学生学习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多家长和学生本人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进入心仪的高校。但长期使用手机易造成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最终有极大可能影响学习成绩,有悖于最初的梦想。

(三)有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长期沉浸于手机,易使人产生焦虑、过于敏感、易怒、孤僻等心理问题。例如:会产生类似于“看不起我,我在xxx中可是排行第一”一类的想法,逃避现实。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反差,甚至会使人产生人格分裂,如“我在手机中能侃侃而谈,是人们口中的大神,而在现实中常无话可说,是无人注意的废柴”等。

(四)影响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过度依赖手机的时候,手机会极大的影响现实的生活,导致越来越不愿与外界交流,作息不规律,现实中交际圈越来越窄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手机控”会让同学们的生活更加单一,与现实世界脱钩,觉得生活无趣,甚至会产生厌世的想法。

四、关于手机控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与家庭方面

学校可采取合理且适度的方式,在不伤及学生尊严与权益的同时,对学生带手机现象进行治理。通过告知学生手机禁止入校;建立相应监察机制;设立电话亭,方便学生与家人联系,以提醒家长与同学们没有带手机进校的必要;制定适度的惩罚机制,对学生进行管理;做好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家长应做好引导者的身份,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类似于“下民无知”的启蒙前话语的回溯,不是对人性的天然的不信任,更不应该是假定人性处于蒙昧的“丛林状态”。与孩子多沟通,达成共识,制定合理的使用手机时间,求同存异,得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对孩子保持一定的信任,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与孩子和谐相处,而不是剑拔弩张。正如康德在“发展心理学”中提出的“自律道德”所言:“自律即自由”,一味的管、压、罚,得到的仅是孩子的躲、瞒、骗。适度的体谅与引导有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加强中学生自身管理

第一,要有目标意识。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内心追求到底是什么,所谓有梦想的人睡不着,没有梦想的人睡不醒。不断用自己的目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不要过分陷入手机。第二,要有自律意识。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付出。给自己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合理规划自己的作息,维系好学习与玩手机之间的平衡。第三,主动回归现实。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打球、郊游等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第四,积极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个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多与家人、朋友、老师交流沟通,讲出心中的想法,学会释放压力。第五,寻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治疗。如果已经陷入“手机控”,不能自拔,也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作必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马瑞清.关于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和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7 (29):286-287.

[2]江斌.怎样使中学生在校园内正确使用手机[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 (3):45-46.

[3]鲍贞烨.“手机控”小心“数码痴呆症”[J].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13 (8):55-56.

[4]焦述铭.可怕的手机?[J].中学生天地:初中综合版,2011 (9):52-54.

猜你喜欢

危害中学生建议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