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2018-12-07李成钰
李成钰
摘 要: 只有深入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角色、职业形象,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才有助于较快形成专业自觉。以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适当、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设计的真谛。教学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教师尽快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关键词: 高校新入职教师 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高校新入职教师都有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压力和紧迫感。在教学工作中,怎样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教学风格?这些是新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第一要务。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形成教师专业自觉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高校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如何提升教学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则是成为一名成熟教师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应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有规划、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教学能力。本文拟從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育与科研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育理念
只有深入理解和体会高校教师职业特点、职业角色、职业形象,才能树立正确教师观、学生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较快形成专业自觉。
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多样化是教师职业的总体特征。从职业角度看,教师是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的职业,特别是高校教师。从活动特点分析,教师职业呈现出不同特点。人是复杂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自然是个性复杂的群体,教育过程呈现出复杂性特征。大学生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其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内容应是全面的。同时,每个学生个性不同,教育颇具个体性特征。教育的过程重在育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其中高校教师的示范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着多重角色,包括传道者、授业者、示范者、管理者,甚至父母朋友的角色。教师职业的价值观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关爱、关心学生;教学应贴合学生的经验,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独立人格,勇敢面对生活实践;应避免“功利性”价值观取向。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的统一,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P.A.Witty(1940)对47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效能(成功)的教师重在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熟练的教学技能被排在第14位。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要从单纯的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向重视人格特征完善方面转换;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注重每一个行为细节对学生的影响。
理解了高校教师职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职业本身的专业性、特殊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体认,师德的提升和完善才成为可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发展才成为可能,最终在树立正确教学观的基础上形成专业自觉,忠于教师职业;热爱学生,做到原则性、社会性、公正性的统一;以身作则,个体性与示范性相统一;团结协作,充分理解团队协作的关键作用;不断学习,适应教育目的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持续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人格魅力。
二、教学设计
未来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适当、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设计的真谛。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对于新教师更新教学思路,改善课堂教学形式颇有借鉴意义,并根据培训学习、自身教学、听课经验对这些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作简单评述。
1.混合式教学
从目前看,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被称为混合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实现合理的学时分配。
通过加入信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课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同步递进的大班教学,使一些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因赶不上老师进度,逐步产生厌学思想,甚至放弃学习,“混合式教学”,通过互联网环境,学生多了课前预习及课后补习的渠道,知识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发挥最大效用。学生在课前利用慕课平台等资源进行知识的吸收,课上由老师组织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知识的消化吸收。
课堂活动的设计是重点,要以学生的课前情况为基础,考虑每个活动的时间长度,活动之间的衔接,活动安排多种的可能性等。研究型课程、知识掌握型课程、技能应用型课程都有不同特点,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合理构建课前、课上教学进程。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情况,力求每个活动都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3.跟岗见习体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现有教学资源的约束。课堂教学设计大致分为问题(任务)导向、分组学习、提问互动,点评与答疑贯穿整个课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教师要合理引导小组之间的互动提问,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调控整个课堂进程,促使每个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互动、进入角色,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另外,深厚的专业背景、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研究成果才能使得教师的点评精准、独到。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总之,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数字化教学中心资源有限。立足现实,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地组合运用多种教学设计,最终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指挥的作用、激励作用、鉴定作用、改进作用。要把教学评价机制引入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之中。由仅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由仅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由过去的定性、定量评价机制转向注重发展性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逐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总之,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与科研及其他
1.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关系有助于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在凝练教学内容时,应将个人对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学术感悟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只有通过相应科研活动,才能对所教课程的相关内容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里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路,进而形成完备的讲授体系。同时及时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将教师本专业科研活动融入教学过程是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将个人对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学术感悟融入教学内容中,推动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自然会形成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专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将自身的研究经验和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并积累经验修正偏颇,在专业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主体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而利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加强授课的逻辑性表达
综合利用微课制作等新型电化教育技术,并配合板书等传统方式加强授课的逻辑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是概念的可视化。将概念以图、表等视觉形式呈现出来,有效运用认知符合理论和图式理论的观点,会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
二是推理过程的动态呈现。对于重要理论的讲解,教师应亲自动手动态的推演,可以使用板书形式或者手写板等形式逐步展示问题的推理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上台演示推理过程,提高课堂参与程度。
三是典型例子的分析推理。例如,傳统思维认为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负资产不一定不好。将这些典型问题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让学生依据条件严格推理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五、结语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认识你自己”。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职业本身的专业性、特殊性有全面而深刻的体认,师德的提升和完善才成为可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发展才成为可能,最终在树立正确教学观的基础上形成专业自觉。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才会有好的教学设计。立足现实,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地组合运用多种教学设计,最终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评价的设计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力求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逐步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英,朱德全.课堂知识管理的实践意蕴与运行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
[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03).
[3]舒志定.论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2007(06).
[4]明庆华,王洪川.快乐课堂的审视与构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6]杨九民,王继新.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7]赖绍聪.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4(10).
[8]洪生伟.关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问题探讨[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