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
2018-12-07庄文婷
庄文婷
摘 要: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一致,二者具有内在的张力,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积極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生命基础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生命超越教育三个层次。通过构建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拓展多元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渠道,优化积极的组织环境以支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三个途径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积极心理学
在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中,由于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教育者将视野停留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阶段,忽略对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作更深入的思考。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给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启发教育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关注大学生的内在力量,促使他们自觉地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拓展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崇高目标。因此,挖掘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中,有利于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和推进实践体系的建设。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1.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一致。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从了解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在生命的自我体验中珍惜生命,进而认识到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体在生存、生活的过程中提高生命质量和价值。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通过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发展、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实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2.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具有内在的张力。生命教育的目标定位是知、情、行之统一,这样才能由外及内地促进生命观的人格内化,再由内及外地实现行为转化。在认知层面,强调让个体认识生命的特征,了解生命的本质;在情意层面,引导个体体会生命的宝贵,从而尊重并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操作层面,传授个体生存、生活的技能。积极心理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系统,行为和情感受到认知的影响,而行为则反过来改变认知。个体的幸福感受三个系统的共同作用。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学在具体内容上互相交叉、交融,存在巨大的内在张力。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着力点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强调积极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积极校园环境的熏陶下,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产生更加适当的行为模式、更好的人际交往方式,还会使学生的人格和心态更加健康,更乐观地面对生命中的变化和挫折,唤醒生命的激情,体验生命的美好。
认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与积极心理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高度契合。积极心理学通过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审视自己,发现生命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肯定、自我激励。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不断自我觉醒、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拓展生命的内容,创造生命的价值,升华生命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导向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层次分析
生命具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个属性,相应的,生命教育应该包含生命基础教育、生命发展教育和生命超越教育三个层次。
(一)生命基础教育
自然生命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因此,生命教育首先应当使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树立生命珍贵的意识,敬畏生命,学会善待和爱护生命。
1.生命知识的教育。关爱生命首先要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生命无知必然导致对生命的麻木漠视和肆意践踏。生命知识的教育包括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知识的教育,但并不是把它们简单相加,而是要把所有的教育都提升到生命的高度。通过生命知识的传授,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和有限。
2.生命意识的教育。关爱生命基础教育,要让大学生树立起生命宝贵的意识,了解生命来之不易,它脆弱容易失去,而且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只有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强有力的责任感保护自我和善待他人的生命。
(二)生命发展教育
生命发展教育是一种使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社会生命,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现实的人。因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人与人关系的教育。生命教育要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发展对他人关心、理解、宽容等积极品质,同情弱者,尊重差异,懂得欣赏,融入集体,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2.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使他们掌握社生活技能,承担社会角色,帮助他们成功完成社会化进程。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担当的社会一员,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3.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体生命与自然中其他生命间的价值冲突,摒弃“人类是自然界立法者”的观念,确立人与日然的“朋友”身份,遵循自然规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建立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命超越教育
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可能超越现实的有限,以未来超越今天的有限,以精神超越本能的有限……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大学生的超越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做有超越精神的人,过有追求的人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1.生命意义的教育。我们要启发学生探究“我为什么活着”、“我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等问题,点亮他们心里的明灯,提升他们的思索境界,引导他们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抱负志向,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2.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使他们突破个体自身和社会现实的局限性,实现生命价值的里程碑式爆发和全新展示,从而赋予生命价值以无限可能。在这种不断突破和自我超越中,大学生实现了自我,也为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构建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1.树立积极的生命教育观。积极的生命教育观,核心是“生命关怀”。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原有消极的认知误区,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等积极品质的培养,以促进他们主体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思想在生命教育过程中为大学生注入积极情绪与理念,以达到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完善大学生人格、健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目的。
2.进行生命教育的积极体验式教学。生命教育作为一门实用性教育,亲身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命产生真实、深刻的感受。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设相关情境,大胆尝试,如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人可能遇到的问题,既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又使他们学会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拓展多元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渠道
1.通过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经常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比如,可以采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展开讨论或开设网络课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还要创建生命教育网站,通過这个平台了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存技能的需求,对生活的态度,并通过互动答题等环节以更亲和的方式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渗透给所有学生。
2.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多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受欢迎的模式是从课堂、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式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校园活动的开展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这一形式实践性强,连续性好,宣传广泛,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效果事半功倍,使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体悟生命,升华自己。
(三)优化积极的组织环境以支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1.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一支高素质、技能强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系统培训,使他们不仅透彻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还要求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转变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积极的工作方式。另外,还要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样他们才能用自己健康、积极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建立联动机制保障生命教育网络覆盖。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品质的获得需要各种支持系统和组织的帮助。因此,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优势,联动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主体四方力量将生命教育整合成系统化教育模式,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人文关怀。建立四位一体、全方位覆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体系已经势在必行,只有发挥联动作用,优化一切积极的组织环境,才能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引领。
参考文献:
[1]赵迎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2):248-249.
[2]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31-34.
[3]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4]佘海舟,曾勇.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命意蕴与课堂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36-138.
[5]路晓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维度论析[J].高教探索,2011(5):143-147.
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课题“积极心理学导向下高职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交教研1602-254)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成长——一种走向生活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究”(项目编号:ZD17181)阶段性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JGJX2017D35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