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2018-12-07张平禄
张平禄
摘 要: 初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应该重视育人。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德育教育的重要地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必须坚持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原则,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融合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生处在成长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很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下面,笔者就在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体会。
一、用高尚的师德风范陶冶学生情操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表明师德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生动的教育力量,会感染和影响每一位学生。正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言教,还要在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从身教影响学生,事事从我做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关爱之心、强烈的事业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崇高的爱,纯真无瑕的爱。它是教好学生的感情基础和前提,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当今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时候,奉献精神同样是我们所需要的,同样是每一位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在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师德感染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教育新形势下,要做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必须不断提高师德素质,努力完善自我,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为语文知识的吸收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精选典型课文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典雅精致、脍炙人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以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比如《黄河颂》,作者在赞颂黄河对中华儿女的哺育之情及其雄浑壮阔的气势的同时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坚强,表达了对黄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情感;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集中体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挖掘教材事例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现代青少年很少有回报父母的思想,这表明了孩子感恩思想的缺失。面对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感恩之心的缺失,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感恩教育。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是医治现在孩子感恩思想缺失的良药。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谢生命中的所有人。例如学习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再塑生命》中莎莉文老师以无私的爱再塑了海伦的生命,使一个盲聋哑的女孩成为杰出的人物,成为许多人的楷模,于是学生体会到老师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教诲之恩。朱自清的《背影》记叙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从而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从《出师表》中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在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四、有利于德育渗透的互动探究式学习课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这些特征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表扬和肯定,设计丰富有趣的闯关游戏,欢乐愉悦的歌曲演唱和课前导学中的音频、视频或图片的上传、分享,形成具身认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境感受,符合学生形象认知的特点。其次,在如今信息化技术普及的时代,平板、手机普遍使用,学生对于利用智能终端学习的能力相应提高。学生对于利用智能终端学习的兴趣浓厚,在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上的交流更自由、通畅、便捷,学习效果更显著。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互动探究式学习成效,笔者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1.课前自主,互动学习。
教师通过“慧教云”平台,推送“课前导学”任务,学生通过平板、手机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观看微课,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导学“任务,与同学进行在线分享交流;教师针对学生上传作业及时进行批注,整理学生作业,制作课件。以“先学后教、自主高效”为理念指导教学,凸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学节奏,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信息化与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利用智能终端进行自学的能力。
2.检查作业,反馈评析。
教师打开“教学助手—在线检测”,查阅学生的检测情况,诊断学情,针对错误及时反馈评析,力求及时掌握巩固本课生字词。学生与教师共同查阅字词检测情况,交流反馈错误题型,及时掌握本课生字词。
3.闯关情境,趣味学文。
教师创设闯关情境,讲述故事,设计故事内容,创设具身认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拓展延伸,仿写创作。
教师提问:除课外中介绍的天然的指南针外,大自然中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总结学生发言,出示相应课件,讲解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回家的自学情况,进行课外知识延伸,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5.畅谈收获,共享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本堂课中的学习心得与收获:这节课中你懂得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分享一下你此刻的心情。通过畅谈学习心得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
6.课后作业,互动分享。
教师在“教学助手-课后作业”中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将课堂上未完成的或需修改的作品完成后,上传至“课后作业”交流分享。通过“课后作业”进行交流分享,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巩固课堂知识。
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里面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课程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学生,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闫静.让生活化语文阅读教学绽放光彩[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9).
[2]张霞茹.试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J].学周刊,2014(27).
[3]沈荣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外语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