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小学儿童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8-12-07马丹
马丹
倘塘镇自古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以劳务输出作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主要途径,外出打工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现阶段,农民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手段依然非常有限,外出打工依然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渠道,打工现象将成为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然而外出打工的一般是些青壮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以往,便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于是,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因此而诞生了。倘塘镇农村留守小学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下一代农村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改革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现。本文主要对宣威市倘塘镇启龙村留守小学儿童的教育与教学问题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对策建议。
一、留守小学儿童的界定
在本文中,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其父母不能将他们带在身边,而是把他们留在家中,由外祖父母、爷爷奶奶或监护人抚养照顾的12岁及以下的小学儿童。
二、倘塘镇启龙村留守小学儿童的现状调查
(一)倘塘镇启龙村留守小学儿童的现状
1.留守小学儿童自主能力现状:①自主生活能力。在起居、家务劳动方面都存在较高的独立性,具备了基本的自主生活能力。②自主学习能力。大多幼儿只有在完成家务劳动后才能写作业,写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一部分儿童放学回家后大都和自己的同伴一起看电视和玩游戏,不用心写作业,自主学习能力低。③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家长或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他们没有给留守小学儿童必要的辅导,留守儿童的知识几乎停留在原有的认識基础上,所以儿童大都停留在原有知识的学习和感知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明显。在调查中了解到,留守小学儿童在起居、家务劳动方面都存在较高的独立性,具备了基本的自主生活能力。
2.心理问题。通过对留守小学儿童的调查分析发现,留守小学儿童不良情绪的发生率普遍高于非留守小学儿童,留守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较非留守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严重。在遇到烦恼时,70%的留守小学儿童愿意找自己的同伴诉说,83%的留守小学儿童认为跟朋友在一起很开心。长此以往,留守小学儿童与父母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隔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留守小学儿童心里的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从而引发种种心理病症,也容易养成孤僻、任性、自私自利等性格。
(二)家庭教育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监护人认为照顾孩子就是让他吃饱穿暖。在学习上,只要考得好成绩,就觉得是个好孩子,只要听家长的话就是乖宝宝,忽略了孩子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心理上,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
三、倘塘镇启龙村留守小学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马安小学和启龙完小的“留守小学儿童”学校教育问题虽然已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关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的来说还没有很大的改变,且收效甚微。纵观启龙村“留守小学儿童”教育难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内必须得到家庭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资源。家庭功能的弱化对留守小学儿童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给留守小学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在留守小学儿童家庭中,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通常将子女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朋友、同辈群体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也就是现在学术界区分的隔代监护、同代监护和单亲监护,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体制,它会导致家庭的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弱化并对留守小学儿童的社会化造成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就马安小学的教学设施来看,没有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小学的教学设施相对缺乏,大多数儿童要到七岁左右才能入学,七岁以前的儿童只能呆在家里跟家长或监护人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3~7岁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期,而这些儿童却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社会教育的缺失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说,城乡分割是留守小学儿童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制约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上的不合理,以及政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不平衡是导致农村留守小学儿童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再加上农村教育风气的恶化。随着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带来的经济生活变化,以及受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刺激,形成了一种功利的教育风气,并不断在农村盛行。
②社会教育的不健全。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小学儿童的家长并不是不愿意把孩子留在身边带到务工地上学,而是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给农民工套上了枷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且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
四、解决启龙村留守小学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小学儿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小学儿童的问题,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共同为农村留守小学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小学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小学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另外,要注重培养留守小学儿童的自主能力;社会也要给予特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成双凤.湘乡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J].2005(8):6—8
[2]苏小林,关群.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及对策[J].2008(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