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及前景展望分析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

2018-12-07邹静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借贷网民金融

文/邹静,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1 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1.1 网民数量分析

网民基数的大小决定整个互联网经济波及的客户群体,如果网民数量增长很快,那么其未来客户或者所潜在客户会增长迅速,说明互联网经济发展空间很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大约在7.72亿人,普及率水平是55.8%左右,达到全民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尤其在2015年以后,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呈现出快速上涨势态,一年新网民人数高达4000万人次,增长率为5.6%,虽然近3年表现没有发展初期劲头迅猛,但是也表现出稳定的增速前景。可试想随着网民数的快速增长,互联网发展空间不容小觑,也势必带来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

1.2 接入形式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移动手机、ipad等可移动电子设备也成为互联网群体连接工具,改变传统互联网接入形式。智能手机的基本普及,不断降低话联网准入门槛。通过艾瑞咨询发布的关于中国互联网经济趋势洞察报告(2017)可以看出,到2017年为止,中国互联网经济市场PC和移动互联营收规模还是存在差距,但从201 0年移动互联发展呈现出复合增长率54.1%的高速增长水平,由此可知,互联网经济依托移动设备形式将会迎来发展的高峰期。

1.3 互联网的经济效应

首先,网络经济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同时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起到革新的作用;其次,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消费习惯、社交、学习、娱乐等方面,为互联网企业探寻新的利益增长点提供庞大的用户基础。公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不断被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影响,深刻冲击传统的行业,出现一大批以移动支付业务为主导的互联网企业,传统的银行业也不甘示弱,积极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同时联合银联、运营商大力推行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NFC(近场通讯)手机支付业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让网络购物体现出新的面貌,带来新的增量。

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代表产物,从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开始,传统的银行业或金融行业受到极大的冲击,“余额宝”的优势在于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额成本快速吸收网民闲置的资金,无意不把“积少成多”用到极致。以及阿里巴巴如今又推出的“借贷宝”借贷平台,相比传统的银行或者借贷公司,这种互联网借贷平台成本是非常低的,收入几乎就是存收益。“蚂蚁花呗”相当于信用卡功能,短期小额消费贷款,以及“京东白条”都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

2.2 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在近几年维持复合增长率20%左右快速增长,预计2019年将达到37.4万亿。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于,我国经济转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进而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迫切需求,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都使得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取得如上快速发展的整体态势。

可以看出中国消费借贷市场的这块大蛋糕,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借贷模式以及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崛起,将会瓜分该市场很大一块份额。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信贷,2017年互联网消费借贷达到4.4万亿元,占整个借贷市场资金规模的10%以上,可见未来互联网消费市场整体高速增长潜力。

3 结语

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进程,加速新一波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潮流,去哪儿网、58同城、京东等企业。以BAT为首的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市值一路飙升,开始抢占互联网金融市场。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行业产生不少冲击,传统的银行业也纷纷开始自我革新,推出各种手机线上业务,更是出现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浪潮,如:百度与中信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育互联网产品创新,打通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出口,还有很多鲜明案例,美国uber、airbnb以及国内的滴滴、快的打车,都改变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赢得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都归功于互联网的带动效应。

综上可知,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产物,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产生极大威胁。本文认为只要互联网用户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能不断更新,就会影响互联网经济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所以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都是非常利好的。

猜你喜欢

借贷网民金融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诚信为本依法融资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