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如何应对“虹吸效应”

2018-12-07王嘉旺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名古屋高铁效应

文/王嘉旺,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初识高铁带来的“虹吸效应”

“虹吸效应”是个物理学名词,指引力和位能差造成的水单向流动现象。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于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为这一名词注入了经济学内涵:伴随着列车飞驰,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发展要素,同样将因城市间的发展梯度落差,产生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单向转移的“虹吸效应”。

高铁“虹吸效应”是指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获得相对明显的利益,而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会因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氛围不浓、城市环境不佳等原因,使得资金、人才和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高的局域聚集,进而造成高速铁路沿线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例如,北京搭乘“复兴号”到上海最快仅需3个半小时。由于上海远比路过的安徽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文化娱乐丰富,就可能吸引不少安徽的中高端消费者到上海度假休闲和购物消费,这仅是商贸方面的影响。对企业发展环境而言,由于高铁把上海、南京这些人才、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竞争对手直接搬到了自己家门口,对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安徽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孩子还没长大就被人抱走”的情况。

早在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之际,全国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就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今后几年,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宁杭高铁、沪杭高铁等高速轨道交通项目将渐次完工通车,长三角城市间的经济距离不断缩短,现在,有必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区域发展规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虹吸效应 。”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高铁是一柄“双刃剑”,“集聚效应”和“虹吸效应”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全局、趋利避害,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 如何应对“虹吸效应”

2.1 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优化沿线城市的投资营商环境

高铁通车后,决定产业转移方向的首要因素已不是区位,而是综合环境优势。只有依靠产业配套、市场潜力、政府服务、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综合环境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铁效应”,力避“虹吸效应”。继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开放发展环境,持续推动江西投资营商环境的改善,为全省“大招商、招大商”、加快形成拳头和优势产业提供环境支撑。

2.2 错位互补扬优势

这是日本名古屋给我们的启示。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通时,名古屋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进入“东京一小时都市圈”后,与东京错位发展,东京注重建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名古屋则着力发展汽车制造、电子、纺织、商贸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出著名的丰田汽车城、松坂屋百货公司等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名古屋也跻身日本第三大都市。

2.3 进一步优化环境

环境是生产力和竞争力,环境是形象和窗口。沿线城市必须在良好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虹吸效应”的正面效应,必须有适当的压力、温度、管道和容器。也就是说,面对高铁带来的“虹吸效应”,需进一步优化环境,如行政审批全国最少的地方之一,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方能应用好高铁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后发优势,承接好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就完全可以把沿线城市打造成高铁线上的重要增长极。

2.4 加快推进商贸服务和文化等产业发展

好的消费环境不仅可以减少本地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流失,更可以吸引周边的消费者来本地消费。一是要高度重视消费环境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鼓励诚信经营,营造好的消费环境。二是要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发挥江西自然环境优势,提升零售、会展、养老、服务外包、艺术品拍卖、文化创意和体育演出等产业的发展品位和水平。三是要注重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增强服务人员能力。

2.5 创造“反虹吸效应”

面对“虹吸效应”,积极应对,沿线中小城市也就能在“反虹吸”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其实,这些优势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反复复制。法国TGV串联起举世闻名的巴黎都市圈,美国高铁造就了全球最大的纽约都市圈。今天,走进高铁时代的沿线城市正迎来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例如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总是向低生活成本城市流动。中小城市一方面利用大城市落户的高门槛、普通人才相对饱和、人才向外流的客观趋势,加快制定、完善适应“高铁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引进开发体系,构筑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鼓励、扶持本土企业加快引进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宜居的环境吸引“城际族”,吸引更多的“星期天工程师”、院士、教授打“铁的”来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技术入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猜你喜欢

名古屋高铁效应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懒马效应
高铁会飞吗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日本大城市,名古屋最没吸引力
偶像效应
第一次坐高铁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