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2018-12-07朱心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文/朱心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 线上经营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和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环境中,日渐普及的科技和创新技术成为了推进银行新时代变革的重要因素,客户对银行服务的心理预期不断提高,远不止局限于满足日常消费场景的需求上。传统银行不能适应现代化电子银行趋势,几乎都在转型,其中最普遍的是智能化。各类智能终端的产生不仅能帮助客户自行办理业务,还能起到分流客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大量新颖的电子设备都被投入使用,比如人脸识别自助开卡机、掌上生活5.0、可视化银行等,它们能让客户以简单有效的方式执行关键的交易项目。同时,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主要的支付工具,银行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与客户互动,努力营销移动银行以激发新兴的消费势力。随着线上发展的壮大,未来实体网点人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将变成主流。
既然提到了线上服务,就无法忽略以支付宝和微信为首的第三方平台对传统银行业的巨大冲击。虽然几年前国内银行联合银联公司,创造出了一个名为“云闪付”的类钱包,并推出大量的优惠活动来与之对抗,可从现实来看,它与第三方平台的发展程度相差甚远。商业银行要想吸引客户群,必须要去努力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场景体验,并与客户产生良好互动。比如工商银行跨界经营的“融E购”电商平台,注册登录后它能基于客户的身份、地址、已购商品、累积的沟通情境等信息推送同类商品及相关的其他商品,供客户作为购买参考,以确保其做出明智、便捷且安全的购买选择,打造出人性化的购买体验。当然,如果其云计算能力不能提供更强大的数据分析结果,也无法把客户群从已习惯的事物中拉过来,所以,如何构建和完善个性化且人性化的新型服务将会是商业银行往后几年的重点。
2 资源整合
新时代对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要求决定了各商业银行不能只是局限于前十几年已有的单一业务上,除了基本的储蓄及贷款,还要充分发展股票、基金、债券等混合型资金运作方式及运营相关理财项目。一般来说,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安全保本但利率稍低,每年约1.5%的定期、 4%~5%的银行理财能吸收到部分年龄层次偏高龄化及风险厌恶型的客户的资金;而股票和期货高收益高风险,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理财者;债券和基金等级不同,利率和安全性也不同。这样不同透明度、不同风险程度、多重投资回报方式、多层次筹资模式若能被商业银行有效采用,能在未来大大提高各项营业指标和资金流量。
而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筹资平台凭借着高流动性、稳定的平台背景、精准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新型的运营模式在贷款领域成为了商业银行较强劲的对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起源于英国的Peer-to-Peer网络借贷,它能使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信用的借款人充分享受贷款的高效与便捷。最开始它以信用借款为主在中国发展,中间经历了快速扩张期、风险爆发期,2014年后国家进行了以规范监管为主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并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给予了大力支持。传统商业银行若想在贷款业务上走得更远,要懂得把握政策契机与互联网筹资平台进行学习合作。
另外,不仅要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也要注重与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混业经营,以银行为主体吸收合并重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这样取长补短、整合资源,才能在金融界形成强大的合体效应。
3 新渠道合作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P2P网络借贷平台近年来迅速扩张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新式小微信贷模式。它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占据借贷市场,有几点原因:第一,该平台高效精确的风险控制模型和便捷的申请程序大大优化了整个评估的过程。第二,其风险控制模型的高适用性有效地降低了贷款审批时间,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第三,良好便捷的客户体验、简洁的标准化申请手续、更好的价格使其拥有着较强的客户粘性。
随着P2P平台风险定价能力的增强,其投资、咨询、管理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在这种局面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寻求合作。利用该类平台优秀的风险控制评估体系及可观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其资产优势,充分节省寻找、评估贷款客户及风险评估的成本;而P2P平台可以利用其低廉的运营成本拓宽自己的资金来源,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随着P2P平台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的不断学习、提升,它们会经历一个以合作、借鉴等方式为主的融合阶段,最终会基于各自优势,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客户进行业务领域的重新分化。商业银行有经营规模资产的优势,资本的保证使它拥有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且随着相关技术的学习加深,银行将有更强的管理和盈利能力去应对偏高风险的小微信贷。总之,与P2P平台多方面的合作会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 总结
在新一代消费者的认知中,银行已渐渐由一个场所的概念,转化为无处不在的多元化服务,一个满足客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需要的全能型银行。Bank3.0时代,银行运作方式正经历根本上的转变,这是一段从产品、流程和实体经营转向适时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以完善客户消费的历程,是真正意义上从“一个地方”成为“一种行为”的转变。把握住科技和信息的变化,才能开启属于商业银行的又一个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韩斯玥,黄旭,贺本岚,等.国际P2P行业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J].金融论坛,2014(3):23-27.
[2]李朝晖.我国P2P网络借贷与小微企业融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