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力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
2018-12-07张松
张松
神华河北国华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保定 073000
1 做好线路定期检测和维护工作
为了使线路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工作人员应加大对线路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力度。这样一来,线路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就能提前被发现,为维修人员争取了最大的维修时间,从而使故障还未发生就被解决。通常电力输配电线路的检测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定期检测、登上塔杆检测及特殊情况监测。其中,在特殊情况的检测中,比如特殊的地质条件、环境等,短路、断路和线路腐蚀几种故障容易发生,工作人员需在以上三个问题上多加关注。
2 电力输配电线路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电力输配电线路的组成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电力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但是因为我国曾经的电力系统网络比较复杂,在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电力线路网络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造成我国现存的电力系统网络结构极其不合理,不能有效保证电力线路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2 电力输配电线路的通道环境遭受破坏
电力线路的通道环境遭到破坏主要是因为某些地区的电力线路建设比较偏僻,地形情况比较复杂,因此,电力线路大多数都直接裸露在树木周围或者村庄上空。而随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对地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就会破坏电力线路通道环境,影响电力线路的运行安全。
2.3 电力输配电线路的施工过程存在缺陷
电力线路的施工范围特别广泛,其中有相当多的施工环境都比较复杂,这就为电力输配电线路的施工过程带来一定难度。再加上一些电力工作者在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操作不当的行为,对电力线路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输配电线路的施工质量不过关,使电力输配电线路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4 雷击等自然灾害天气对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会对电力输配电线路造成严重的损坏,甚至会威胁到电力设备。其中雷击是破坏性最大、发生次数最多的威胁因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会出现雷雨天气,特别是仲夏时期的雷雨天气,雷击的威力极强,对电力线路的破坏性也最大。
3 加强对电力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的管理
3.1 建立健全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安全管理机制
对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进行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对输配电线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必须遵守以下几个要求进行:第一,必须建立输配电线路的维护制度,在维护过程中,电力工作人员必须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第二,最好建立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设备维护制度,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第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电力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手段直接影响输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和稳定。第四,建立输配电线路的故障预警机制,这是保证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出现故障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尽早恢复电力线路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第五,完善相关的巡查制度,主要是指对输配电线路进行定期巡查,及时排除输配电线路中的安全隐患,进而实现提高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的目标。
3.2 完善相关的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责任制度
电力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对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对输配電线路中的安全管理责任进行具体化、明确化的划分,确保输配电线路中的每一项安全管理部分都有专业的电力工作人员负责,同时电力工作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这种精细化安全管理模式能够确保安全管理责任的有效实施,这就要求相关的电力单位要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并且要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标准对电力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行审核。这样能够促使工作人员提高对输配电线路的安全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4 设计合理的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方案
对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合理规划设计电力线路网络。相关电力企业可以建设全新的电路网络来改善电力输配电线路的网络结构,也可以对原有的电力线路网络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和完善,实现电力线路网络合理化有序化的建设目标。(2)加强防雷措施准备。为了有效降低雷击对电力线路的破坏程度,在进行电力线路施工时就要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接地保护方式。(3)加强防外力环境破坏的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对电力线路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电力线路的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监测技术,对电力线路的外力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减少外力环境对电力线路的破坏情况的发生。
5 结语
总之,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中,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与故障排除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输配电线路的运行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检修工作。文章介绍了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措施,并对故障排除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电力输配电线路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不足之处望各界同仁谅解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