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财政因素分析

2018-12-07郑弘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城乡居民差距

文/郑弘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1 前言

国民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收入分配是各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分配的最终体现,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居民心态的平和。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新目标,财政作为政府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对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财政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国民收入状况的分析

2.1 我国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中国的居民收入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东西发展仍严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还在0.46以上,仍处在较高水平。目前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城乡差距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居高不下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都有很大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仍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仍高达2.71。若将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在内,那么,城乡收支的的差距则会更大。

2.1.2 区域差距

近年来,由于西部地区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依然很大。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中,我们将全国分四大区域分析,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最高和最低区域的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1.46,比上年扩大0.03。

2.1.3 行业差距

行业之间收支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有些垄断行业。这些行业收支分配过于倾向个人,导致行业之间的收支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工资水平是私营单位工资水平的1.624倍。在公布的所有行业中,非私营单位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私营单位。收入最高的行业为IT业,该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突破13万元为最高,位列各行业门类首位。我国社会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最低,而电力、通信、金融保险业等垄断行业的收入最高,且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2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来源于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要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到个人手中。多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未能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从1979—2017年来看,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均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1979—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4063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9.5 %,财政总收入从1146亿元增加到17.25万亿元,年均增长13.8%,而同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和9.3%,经济增长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有一定差距。

3 我国财税制度在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现行税收制度对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偏弱

3.1.1 税制结构不合理

在税制设计上,我国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 对纳税人的不同所得项目分别按规定税率计算征税,而不对纳税人的全部所得进行加总,无法综合反映纳税人的收入, 很难充分体现“量力负担”的税收原则,很难做到公平税负。在税率的累进程度上,考虑到较高的边际累进税率对于储蓄和经济增长造成障碍,也采取了较低的累进性,影响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

3.1.2 个人所得税制不完善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于工资薪金所得,高收入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30%左右,中低收入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群体。现行税制中的费用扣除方式既不是国际上通用的因素扣除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征点,未考虑纳税人赡养人口、医疗费用、负担能力等因素,造成不同纳税人之间收入负担不平衡,加重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有违税负公平原则。

3.1.3 税收征管制度滞后

税收征管基础管理制度不够,税收征管手段相对落后,税务管理存在漏洞和不足。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效力有待提高。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作为综合性的税收程序法典,它不可能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作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目前有关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务代理等的规定都是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不仅法律效力不高,内容也不规范。税收征管实践中不少法律规定都难以落到实处等,税收管理制度滞后。

3.2 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缺失

3.2.1 财政社会性支出规模有限,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偏低,卫生事业支出亟待加强,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比重较低。此外,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流向也不合理,目前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流向了城镇居民。

3.2.2 城乡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长期实行“一品两制”的城乡分离体制,长期残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剧了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的差距,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3.2.3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科学,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均等化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从税收返还方面看,中央对地方上划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并逐年递增,实质上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收入能力弱的地区得到的返还额依旧很少,起不到均衡地区财力的作用。从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看,2017年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21481.51亿元,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为38%,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仍显偏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多的承担着均等化的职能,应进一步提高其在转移支付结构中的比重。

3.3 转移支付结构失衡

3.3.1 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不健全

财政转移支付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地方政府间争夺转移支付资金的情况,这导致财政资金紧张、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出现。专项转移支付设立额的标准不尽统一,资金的分配缺乏科学依据,立项审批不规范,随意性大,客观性差,有些专项转移支付使用不当,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效果难以保障。

3.3.2 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偏高

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比例仍然偏高,要求配套资金的项目偏多,对基层财力的压力比较大。现在地方要办许多事,县级财政支出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3.3.3 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

缺少有效的资金使用效益考核体系和审计监督机制,一方面容易引发政府寻租、设租行为,滋生腐败,加大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降低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收入差距的收敛。

4 完善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财税政策

4.1 通过完善税收制度促进居民收入公平分配

继续深化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

4.2 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矫正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强化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推进职能转型,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4.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科学确定有条件转移支付中对配套资金的要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差距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