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理论看我国社会的异化消费现象
2018-12-07周文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文/周文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 从“异化”到“消费异化”理论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自然哲学的基本命题是“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是理念的派生物,自然是被蕴含于自然之中的理念所控制的,自然界的发展都是通过异化和对异化的扬弃而实现的,理念异化为自然,但又在自然之中。因此,自然界对于理念来说是一个异己的东西,要始终以理念即自我意识作为中心即一切现象都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形式。这也是唯心主义对异化的理解。
相反,费尔巴哈继黑格尔后用唯心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异化,他认为宗教世界的基础在于它的世俗基础,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但是费尔巴哈的批判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将异化理论理解人的本质,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宗教、神学中的上帝、绝对精神都是人脑异化出的产物,是思维的异化,从而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神学和宗教的地位,将上帝拉回人世间,将神学变为人的学说,但是他只是抽象地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待人,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脱离了劳动,抽象地讲人的社会性,不懂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这种“人的类本质”与动物并无区别。
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但认为以前的种种异化只是停留在对外部现象的解释。因此,他试图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劳动异化理论。其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价值实现的方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分工使得资本和劳动相分离,产生了私有制,让部分人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剩下的人因为没有生产资料而出卖劳动,将劳动成为交换的商品,从而与人的本质相分离。
这些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自发选择的,而是被迫接受,这些非自愿的劳动活动对人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使人被劳动支配,而不是主观就想从事。因而这些并非受自己支配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异化的特征。异化表现为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这四种特征。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也中阐述过商品拜物教理论,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这样一种异化的消费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发达的工业社会也产生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工业社会也产生了异化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消费理论在继承了马克思等前任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马尔库塞在他的作品《单向度的人》中分析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各个方面的单向度,人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原子,他认为人在社会中失去了否定性思维,消费异化现象也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忽视了购买商品本是用来满足人使用价值这个属性,而是越来越追求商品所代表的价值,让消费变成了补偿在劳动中失去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在这种消费中产生的需求并非是真实的需求,是“虚假需求”。因为社会对人们的压抑和剥削,想要消除这样消极的情绪获得快乐途径只有消费。同时这些消费需求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制造出来的,统治者强加给人们虚假的需求并用这些虚假的满足感来掩饰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存在的不公,麻痹工人在劳动中的痛苦感。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了统治人类,导致了异化消费的思想的产生,异化消费中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不真实,他们不懂得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何种需求;其次,他们的购买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动作,无法停止对物品的追逐;最后,他们消费中丧失了人的主观意识,无选择性和创造性。因此这样一种将消费作为消费的目的,让人陷入了对自然、物质的无线索取之中。
2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异化消费现象及其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带动下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不段丰富,人们消费、购买的途径也不在局限于实体店逐渐扩展到网络。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也通过广告或各种媒体途径被大众所熟知。难免西方的一些异化消费观念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消费倾向也开始抬头,而这些异化消费行为对个人、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笔者主要阐述当今社会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中的异化消费现象。
2.1 衣——衣着服饰上的“购物狂”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内东西的购买都需要凭票,并且受到“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的影响那个时代的中国,大家在衣着方面几乎没有区别,蓝、灰、绿这三个颜色几乎构成了中国社会服饰的主色调,除此之外,其他的颜色、花样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忌惮更是苦于市场上没有流通。受到这样一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国人在当今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在穿着不仅是追求“穿暖”这样一种实用性,更多的追求衣服的设计,品牌也开始变成购买时的必要选择。社会上也出现了这样一类人,他或她们对品牌包、品牌衣服、品牌化妆品等一系列奢侈品有着难以满足的需要,他们被统称为“购物狂”,并且在当今社会“购物狂”这一群体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并不是用购买的东西满足使用价值,并不排除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心理方面的疾病但更多的是一种虚荣或者从众的心理。他们的这种消费造成了自愿的浪费,并且传播了反面的价值观。
2.2 食——追求“脸面”和排场
中国人一惯好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在请客吃饭方面都会点过多的菜,虽然有些菜肯定吃不掉但是为了撑场面,铺张浪费在所难免。近十年,喝酒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甚至只有五粮液、茅台等高档酒才能彰显出档次。过度追求高价格、包装,花大价钱买名烟、名酒、天价月饼甚至天价烟赠送与权贵之人。他们的消费根本不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将他们作为一种价值的符号,失去了消费应具有的目的。这些高价格的东西成为彰显身份的代表,不仅使一部分人难以承受,对人们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幸福。
2.3 住——住房情况差距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成了城镇居民的普遍消费追求。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自然情况决定有些地广人稀的地方也没法住人。加之东西部人口数量差距大的情况让很多人无房可住,住房需求是我国人民的一大消费。但是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部分人有钱人对豪宅、房产狂热追求,他们不满足于住的需求,要的更是面积大、装饰豪华,房子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套,据新闻报道甚至一富人坐拥十几套房产。住房难和豪宅、多套房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住房消费异化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2.4 行——豪车盛行
近年来,豪车飙车出现交通事故的新闻已经不在新鲜,玛莎拉蒂、法拉利等豪车成了一种显示身份的标志。车子这一本来作为交通工具的物品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符号价值,作为一个代步工具,它的使用价值被权利攀比的外壳所埋没。不买豪车甚至就是将自己“降格”于普通民众,是一种自我纵容。这种异化的消费思想在购买出行工具这一领域盛行。
异化的消费行为在我国社会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这样一种异化、扭曲的消费观,使得部分消费者已经被商品所绑架,商品的使用价值、功能等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不正之风会腐蚀人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扭曲的三观,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3 解决异化消费问题的方法
针对我国社会现如今存在的异化消费的问题,可以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西方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流入对对我国的消费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社会上产生了攀比、盲从、冲动消费的唯物质主义。物质的满足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但不能因为物质失去精神世界,一味追求物质会弱化的人的本性。人要始终保持在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保持自身的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而不能沦为物的奴隶,被物化。
其次,异化消费行为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失调,因此要树立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自然具有不可恢复性,对自然的破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狭隘的异化消费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环境、可持续的问题,在消费时不要铺张浪费,讲求环保、可回收的包装方式且量入为出,讲求适度。
绿色消费观、适度消费观的不仅能改善异化消费行为还能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政府对市场、媒体宣传的监管
目前我国市场的消费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每当传统节日到临时,各大超市和商场的售价上就会出现各种包装过度精美的礼品盒,而打开礼盒里面的东西甚至不如散装,生产厂商一味地追求外包装的精美,却造成商品的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消费者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纷纷开始追求外表。针对这样的消费环境,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的行政手段,减少这种过度包装的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是消费者将目光回到商品的本身。
第二,铺天盖地的奢侈品广告宣传出现在各路媒体之上,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起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中国的贫富差异较大,部分暴富消费群体虚荣心作祟,且由于自身的素质教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希望通过奢侈品消费来区分自己和普通大众。在当前的奢侈品广告中常见“贵妇”、“神仙”等含有贵族阶级思想的字眼,这样的一种广告内容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了煽动性,鼓吹奢侈的生活,对社会的风气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利。因此有关单位要加强监管,促使企业提升自律意识,提高奢侈品广告社会责任感;其次媒体也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使社会大众对对奢侈品广告有正确的辨识。
3.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私有制导致了异化劳动,异化只是暂时的历史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又变成了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他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所以分工和私有制都不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就必须要提高、发展生产力。因此要削弱异化劳动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从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两个方面着手,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注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城乡人口的都有相同的消费能力。
4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生产力不断提高,加之西方的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观念的流入,导致异化消费现象的产生。这一问题的产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亟待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消费行为的主体——人来入手,要使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其次,要加强政府对市场、媒体宣传的监管;最后还是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其中注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城乡人民都能提高消费水平,唯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唯有以上三点来克服我国消费领域的异化问题,才能让人发挥在消费领域的主体创造性,营造一种正确的消费观,避免消费者成为商品的奴隶,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尔库塞.张峰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韩秋红,李百玲.新发展观的盲点消费异化[J].哲学视界,2003.
[5]周丹.从劳动异化到消费异化——论“单向度的思想”实现的批判重心的转移[D].吉林: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