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T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PBL模式
2018-12-07杨美玲
杨美玲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经济转型与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变革意识、创新精神的“新T型人才”(T为“转型”英文缩写)。由此,探索 适合“新T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新课题。
一、“新T型人才”的核心特质
“T型人才”的概念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多萝西·巴顿首先提出。字母“T”用来表示这类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具有宽泛的知识面,“|”表示具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当今物联网、AI、大数据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商业时代下,传统T型人才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T型人才面临重塑。光辉合益高级全球合伙人岑颖寅女士在《世界经理人》专家圆桌采访中指出[1],“新T型人才”不仅要包含传统T型人才既宽且深的知识技能,更要具备追求变化、突破、变革的意识以及一些综合性的特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田新民认为[1],“新T型人才”对未来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要有预测能力,既要有方法预测那些可预测之事,又要为那些难以预测之事做好从分准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穆胜构建了新T型素质模型[2],他将“新T型人才”的素质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用“左脑”形成“更加精深的专业知识”,第二层级是用“左脑”形成“复合的知识结构”,第三层级是用“右脑”形成“高概念能力”和“高感性的能力”,而形成这些知识和能力最终是为了能在互联网时代与世界“互联”,做资源的强力联结者。
由此可见,转型时代的“新T型人才”,除了掌握实体层面宽且深的知识和技能以外,内在的能力素质也很重要。综合学者的看法,笔者认为学习思考的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是“新T型人才”应对未来世界风云变幻的核心特质。
(一)学习思考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职业领域不断出现,旧的职业领域不断变化或消失,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真正能适应未来发展环境的人才是那些拥有内在学习动力,与时俱进、持续学习的人。此外,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还需要具备思辨能力,即思考分析、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人们辨别、过滤信息,有效地分析、解决遇到的新情景、新问题。
(二)跨界整合的能力
转型升级时代,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常态。跨界可以产生新的业务,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互联网+”就是典型的跨界,而且它可以和各行各业实现融合,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变革。还有不同行业的企业或品牌之间的跨界营销。总之,这个时代的人才需要拥有强跨界思维,能够将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破传统商业模式,这也是未来企业的生存之道。
二、PBL理念与“新T型人才”培养的相适性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导向学习,最初源自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后随着其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渐在各个学科教育领域得到推崇。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同,PBL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或者任务(辩论、PPT汇报、情景模拟等),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寻求答案或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由此实现教学目标。
PBL理念与“新T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相适性,具体表现在:
(1)PBL模式以问题驱动学习,正是基于问题的未知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后能够获得成就感,激发下一次学习,如此良性循环,使知识不断迭代更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自我激励。(2)在PBL模式中,问题或任务贯穿学习始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对学习负责,否则将无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从过去“被动”听取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PBL模式中问题的设置多是真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很多时候它并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单一课程或学科所能解决的,学生需要通过跨学科去整合知识来给出方案,或者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这就锻炼了学生跨界整合知识的能力、思辨的能力。
三、“新T型人才”培养的PBL模式
PBL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或团队合作解决真实的、综合性的问题或任务,由此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思辨、跨界整合等未来“新T型人才”所需具备的核心素质。具体来讲,“新T型人才”培养的PBL模式包括设置PBL专题项目与PBL跨学科项目、丰富PBL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合作设置问题和开发学习材料,这些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等。
(一)设置PBL专题项目与PBL跨学科项目
一方面,在必修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中实施全过程的PBL教学。任课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多个专题项目,而每个专题项目又可以由学生参与下来分解为多个问题或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每个专题项目下的问题和任务来获取该专题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专题项目都完成后即课程结束,学生既可以学到课程的基本知识,又能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二)丰富PBL教学组织形式
PBL模式的核心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任务来获取知识并培养综合能力素质,因此PBL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采取辩论、PPT汇报、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课前,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性地查阅并学习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市场调研等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或方案,由此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课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及问题方案进行检验。
(三)校企合作设置问题和开发学习材料
PBL模式下,问题设置是关键,问题应该兼具真实性、开放性、复杂性(略高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协作性(学生合作完成),这类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问题的设置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可以在教师辅助下罗列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任务,也可由本门课程的多个任课教师与企业专家讨论完善题目后供学生选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可以直接采用企业专家提供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或者到企业真实场景中去完成相应的任务)。
基于问题的学习,由于问题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学生通过现有的教材、书籍和网络资料所汲取的信息可能并不足于解决某些现实、前沿的问题。为了使人才的培养能与产业、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校企不仅可以合作设置问题,还可以共同开发课程的学习教材或学习视频,将时下学科前沿的观点、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学习材料,供学生参看、思考,更好地回答“问题”。
PBL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思考、跨界整合等“新T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对于“新T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才能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参考文献:
[1]沐野.专家圆桌:如何打造新T型人才[J/OL].http://www.ceconline.com/hr/ma/8800088356/01/,2017-08-02.
[2]穆胜.云组织:互联网时代企业如何转型创客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5.
[3]何晓瑾,金实,曹晶,汪悦,周学平.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大学教学模式变革——基于PBL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J].江苏高教,2016(6).
[4]汪芸芳.物流管理国际化英语创新教学模式[J].时代经贸,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