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偏离主业的表象及成因透视
2018-12-07曾淑华
曾淑华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地方法人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的生力军,承担着扶持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重要职责。但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放缓、企业偿贷能力下降的背景下,悄然转变经营思路,资金逐渐抽离实体经济,大量转向同业套利,经营发展呈现出偏离主业态势,需引起高度关注。
本文以湖南省地方法人银行为样本,对其2015年至2017年6月末的会计及监管报表进行了整理,以资产端和负债端涉及同业业务的指标数据为筛选主线,对数据变动趋势开展综合分析。同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掌握同业业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信息。
截至2017年6月末,湖南省地方法人银行共有145家,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2家,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95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6家,村镇银行42家。本文将法人银行分成三大类型予以分析,分别为:(1)城商行,机构数占比1.4%,存款总量占比38.7%;(2)农合机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农商行并入此类),机构数占比69.7%,存款总量占比61.4%;(3)村镇银行,机构数占比28.9%,存款总量占比2.9%调查问卷发出145份,收回139份,有效率达到95.86%。通过对2015年至2017年6月末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清晰刻画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发展偏离主业的行业现象。基于这一事实,研究探讨国家政策、行业监管、市场导向等作用于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发展方向的关联性,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偏离主业的六种表象
(一)信贷投放逐渐萎缩,存贷比持续下降
自2015年以来,湖南省地方法人银行不断呈现出“存涨贷缩”的状态。各项存款以年均25.03%的速度增长,而各项贷款却以落后于存款增速2.97个百分点的差距被甩在后面。整体存贷比至2017年6月末为51.62%,较2015年末下降了3.12个百分点。其中,城商行存贷比在三类行中最低,近3年均维持在49%左右的水平;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存贷比则分别比2015年末下降了5.8和4.2个百分点。存贷比的持续下降,折射出机构信贷投放动能不足,信贷市场逐渐萎缩。
(二)被计入信贷规模总量的票据贴现,实质已演变成为同业融资主工
多家机构尤其是农合机构在贷款萎缩的情况下,大量做票据转贴现业务,此举既能通过监管部门的信贷规模考核,又可赚取稳定的融资收益。至2017年6月末,全省地方法人银行票据贴现突破300亿元规模,其中农商行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85.4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地方法人银行转贴与直贴业务量占比为7.6∶3.4,基本延续了2015年以来两者呈八二开的格局,其中城商行转直贴比①转直贴比是指票据转贴现占直贴业务量比重。为8.8∶1.2,农商行转直贴比为7.5∶2.5。反映出近年来贴现资金仅有少量流入实体,近八成在银行体系内循环套利。特别是在2017年票据利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法人机构做转贴现所赚取的利润大幅提升,个别机构甚至占到了同业收益的一半。
(三)同业业务迅猛扩张,成为资金运用主力军
近3年,全省地方法人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表现出了三个特征:一是市场参与主体快速扩容。截至2017年6月末,全省城商行和农商行已全部加入了全国银行间市场,占省内成员总数的85%。56家农商行加入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较2016年同期增加了30家;二是业务体量快速扩张。2015年之前,同业业务还只是作为法人机构资产配置中的少量补充,2015年开始以年均92.07%的增速飞跃前进,超越贷款年均增速70.01个百分点,至2017年6月末余额仅低于贷款余额596.19亿元。两者之差迅速缩小。其中,城商行和农合机构是两大主力军,市场份额几乎各占半壁江山,村镇银行仅占2.5%。三是同业品种快速增加。三大类机构同业投融资品种各有差异。村镇银行因受政策限制,仅有同业借款单一品种。农合机构2015年之前以同业借款、票据和少量债券投资为主,此后快速增加了理财、资管、信托等非标投资;交易对手也从纯粹的银行业机构,扩大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资管公司。城商行则是三类机构中最早进入同业市场的,品种最齐全。
(四)同业资产配置以债券和非标投资为主,效益被列为资金操作重要目标
统计显示,近3年地方法人银行同业资产配置结构逐渐形成了以债券投资和非标投资为主、同业存款和同业拆借为辅的配比模式。至2017年6月末,债券投资占38.42%,非标投资占38.09%,两者共占据了同业总量的近8成,较2015年体量增长了87%。以城商行为例,虽然机构数少,但其同业业务量基本占到了全省地方法人银行的一半之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观察城商行3年来的同业发展走势,债券投资和非标投资已成投资重心,两项投资占同业投融资总量的比重从2015年末的84.02%上升至2017年6月末的92.35%。同业存款和同业拆借则呈萎缩态势,2017年6月末已不足8%。
(五)同业投资路径链条长,杠杆持续增加
2015年以来,同业投资通过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资金链条,金融杠杆持续增加。本文梳理了地方法人银行在同业开展过程中增加杠杆的三种模式,分别为:(1)“A模式”——发行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主动负债。这是城商行和农商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重要方式;(2)“B模式”——通过借道信托、证券、资管等通道或委外业务嵌套,加杠杆实现扩张;(3)“C模式”——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部分机构用资金购买债券或同业存单后,再以债券质押融资,并利用融入的资金购买债券。2017年上半年,全省债券市场交易集中于单项回购,质押式回购业务占比高达80.4%,同比增加12.5%;地方法人投资同业存单同比增加203%。
(六)存贷款利息收入陷入增长瓶颈,同业收益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支柱
至2016年12月末,全省地方法人银行同业业务收入实现232.46亿元,高出同期贷款利息收入增速72.13个百分点,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73%,较2015年末上升了14.32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的增长势头更猛,超过了上年全年的6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贷款利息收入自2015年以来基本在420亿元上下徘徊,陷入增长瓶颈。分机构看,城商行近3年所获得的同业收益均大幅超过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经历2016年的高峰后出现回落,至2017年6月末仍占33.7%;农商行则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2015年同业收益大幅少于存贷款净利息收入39.69%,2016年以来快速赶超,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8.61%;村镇银行同业收益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4.45%。地方法人银行对同业收益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三、成因剖析
(一)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效信贷需求萎缩,银行资金大量富余
有效信贷需求萎缩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可贷项目减少。在国家“三去一降一补”和环保政策推动下,工业企业大幅停产或整顿,上下游中小企业陷入困境,银行可贷对象大量减少。以湖南某市为例,2013年以来已累计有400余家工业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此外,非工业企业虽受落后产能出清的影响较小,但因经济增速放缓,基本都考虑维持现有生产规模,不愿扩大投资,信贷需求也相应下降。据反映,部分银行的客户用信率仅为授信率的一半,个别银行的信贷储备项目仅完成了目标计划的20%。二是优质项目争取不到。在当前企业信贷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各家银行纷纷扎堆投向政府融资平台、政府采购项目。地方法人银行因受资本和品牌限制,很少能介入到此类项目中去。三是信贷客户抵押品折价,致使原有信贷额度使用率下降。目前信贷抵押物基本为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在经济下行期间,资产价格下跌,抵押品价格已不能覆盖贷款风险,企业多选择减少申贷额度或是不再续借,存量用信不断减少。在负债端银行存款稳步增长而资产端信贷投放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如何将负债资金盘活并产生回报是银行机构想方设法要去解决的问题。
(二)银行机构自身因不良贷款上升造成资金损失缺口
近年来,虽然全省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逐年下降,但仍处偏高水平。这就意味着银行要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长期偏大,相应需要削薄等额的银行利润。特别是在旧的不良贷款核销后新的不良又冒出的情况下,银行利润削减累加更为庞大,也就催生了快速盘活富余资金开展投融资的动力和压力。靠投融资业务产生的效益去填补贷款损失产生的窟窿,这已是当前地方法人银行尤其是农商行的常态化作法。
(三)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股东缺乏风险共担意识,片面追求高分红、高配股、高回报,倒逼银行快速赚钱
当前,这种现象在农商行系统最为突出。由于农商行基本为农信社改制而成,虽然名称上由“社”改“行”进行了升级换代,但在法人治理、经营理念、内控管理、风险防范方面并没有真正向现代化银行转变。改制初期所引进的股东大多为当地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家族经营模式较为普遍,看重眼前利益,不了解金融企业的特殊性,把银行当作一般性股份制企业来看待,不管银行好与坏,只要年底分红,缺乏作为股东应与银行“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有的大股东为达到分红目的,采取缺席董事会、在董事会上提反对意见甚至其他过激行为等方式,来阻碍银行正常的经营发展,倒逼银行想方设法赚钱,达到分红条件,满足股东需求(谢武林,2016)。
(四)资金逐利的特性选择
一是信贷风险增大,资金逐渐流出。近年来,贷款违约率普遍提高,个别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违约率高达20%以上。银行机构被迫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债权,但收效不理想。走司法程序不仅时间跨度要长达2年,且即使赢了官司也难以收到执行款,还倒贴大量评估费诉讼费,得不偿失。信用风险的不断增大,使资金在信贷市场逐渐退潮。二是同业投融资收益明显,吸引资金大量涌入。同业投融资具有“短、平、快”等特点,收益直观可见。与传统的信贷投放相比,无需投入太大的人力维护成本和评估诉讼成本,资金大量集中且能快速收回,赚钱效应更为明显,这也推动了投融资业务在短时期内的迅猛发展。
(五)国家政策欠科学合理,给银行机构绕道监管作资金套利留下空间
一是监管政策滞后于创新业务发展。如银信合作、同业代付、票据买入返售等,均在业务量迅猛增长之后,才开始强化监管。二是监管政策与政策之间协调性不足。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合作严重不足,监管政策的潜在冲突难以避免,客观上为金融同业套利的存在提供了政策土壤。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监管当局在资本约束、业务结构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标准宽严不一,将资产在同业之间腾挪,达到享受非银机构的监管待遇(林学兴,2015);三是税收政策欠合理。至2017年上半年,国家对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范围仅限于农户,没有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享受免税的贷款额度最高也不超过单户10万元,无法形成积极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导向效果。
四、政策与建议
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策略的改变,必然是受到了来自政策、经济、监管以及银行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单靠银行主动去调整经营思路是难以做到回归主业的,需要政策引导、监管调控、政府服务以及银行自身等多方发力,才能合力解决问题。
(一)政府部门
政府方面,应实施政策引导,牵引地方法人银行将服务重心转向实体经济。一是综合运用税收、贷款风险补偿、担保贴息等政策,形成正向激励,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加大“三农”、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主要包括:针对“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和同业业务设计更加合理、有差别的税收制度,对同业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适用较高的税率水平;针对“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偏高的现实,建立健全风险分担制度,由财政对地方法人机构的贷款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健全“三农”、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对担保贷款给予适当贴息。二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地方法人银行创造优良的金融发展空间。重点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起行业信用评价结果信息数据库和推广使用的长效机制。着力抓好三个建设,分别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以市场化平台主导的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建设,以第三方机制为主导的企业专业信用评价机制建设。有效发挥评价机制约束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温再兴,2014);重点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将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和标的额兑现率作为重中之重,有效维护金融债权,增强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二)金融监管部门
金融监管方面,应健全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开展加以规范和引导。一是完善金融跨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管体制,加强一行三会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跨业务、跨市场的同业创新产品和工具,应及早明确政策方向、监管规则和监管责任。借鉴负面清单管理理念,按照业务的实质特征,明确列举禁止性规定,既可以守住监管的风险底线,也可避免出现抑制金融创新、加剧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加强同业业务信息披露核实,对违规者予以重罚(林学兴,2015)。二是实施同业限额与投向双重管理,引导资金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对同业业务按照银行类型、业务特点进行分类限额管理,同时加强银行同业资金监测,穿透资金流向。对于能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银行机构,要提高其同业业务限额比例,降低那些假借“资管”、创新为名实为流向过剩行业的金融机构的限额比例,直至暂停(肖小和等,2014)。
(三)地方法人银行
地方法人银行方面,应调整经营理念,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风险防控管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调整过去偏好垒大户、风险集中的思路误区,坚持做小、做散、做个人的经营理念,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二是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优化股权结构。要通过正常的股权流转和增资扩股等途径,对现有股权结构进行优化,重点解决法人股占比过高和战略性股东投资不足等问题;要拓宽投资者与董事会、高管层沟通的渠道,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和联席会议,自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切实维护股东利益;经常性召开董事、监事、大股东会议或培训,广泛宣传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引导其积极参与监督管理,支持银行发展(谢武林,2016)。三是对投资理财业务所蕴含的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合理适度保持业务规模,规范操作行为,严格风险管理,实行稳健投资。要根据自身能力合理控制同业业务占比,增加现金备付金和流动性资产,纠正流动性过度错配,做好流动性应急预案,避免流动性冲击。要建立交叉金融业务监台账,准确掌握业务规模、业务品种、基础资产性质、风险状况、资本和拨备等相关信息,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