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教育对策
2018-12-07史维存邓冬梅
史维存,邓冬梅,姜 博
(曲靖市沾益区第五中学,云南曲靖655330)
为了解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笔者在学校设计了一份有针对性的名为“中学生运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在问卷中设定了一些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比如说上网的设备、上网的时间、上网的用途等。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收集一些相关数据,从而更加科学地找到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将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等四个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以期能够帮助中学生摆脱网瘾,将网络使用归于正途。
一、分析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
中学生网络成瘾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部分学生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还有部分学生每天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甚至进行网恋。对于中学生来讲,思想不够成熟,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很容易受到伤害。经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独生子女普遍,学生在家感到孤独
在现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而且在生活的压力下,大多数家长都是有自己的工作,这就使得孩子在家中缺少沟通。孩子在这种孤独、寂寞的环境下,很容易就会通过网络来打发自己无聊的时间,在这种没有家长和教师监管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深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学生自身好胜心、虚荣心强
中学生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讲是很难抵制住外界的诱惑的。尤其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有许多新鲜的事物,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强烈的叛逆心理会使得他们对网络形成一种依赖的状态。
(三)网吧监管不严格
学生在家和在学校上网可能会受到家长与教师的管制,但是在网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随心所欲。现在的网吧随处可见,尤其是中学附近网吧更多。尽管当前我国出台了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是实际情况是,网吧的监管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无疑使得学生上网的次数更加频繁。
二、了解网络利弊,学会克服网络弊端
要想学生解决网络成瘾问题,首先就要清楚使用网络的利与弊,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甄别网络信息的好坏,从而正确地使用网络(比如说查找资料、观看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影片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中学生上网的好处有:一是开阔视野。网络中的信息量大,自由度、互动性强,对学生了解世界、掌握最新消息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能给学生的业余生活带来一些乐趣。二是加强学生对外交流。通过网络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交友,从而结交一些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网络交友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平等、愉悦的环境。至于上网的弊端,则有以下几点:首先,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由于监管的缺乏,色情页面、诈骗信息、暴力信息都屡见不鲜。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这些垃圾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容易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自我监控能力的薄弱、好奇心的驱使以及外界强大的诱惑力,都可能使学生丧失道德规范。最后,对虚拟世界的过于投入,容易使得学生与现实世界脱离。
三、倡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络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非常杂的,学生在上网期间很容易接收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在好奇心驱使以及自制力薄弱的情况下,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很容易会被扭曲。因此,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问题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端正良好的上网习惯。在笔者看来,教师应该对良好的上网习惯进行具体的解释,并多次对学生进行强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和家长共同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
四、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网络对中学生最大的用处就是搜集信息,但是信息检索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在良好的方法指引下,网络能够成为学生更加得力的助手。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检索的良好方法有以下几个。首先,根据问题分析信息的需求,然后明确检索的要求,这样能有效地缩小搜索的范围。其次,找好检索的系统,包括对搜索引擎以及数据的选择。最后,选择检索方式和检索途径,这是整个搜索策略的核心,对检索效率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五、合理运用网络辅助各学科的学习
首先,网络能给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利用网络的这个优势,学生可以在课后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学科的学习,挖掘自身的潜能。其次,网络为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兴趣挖掘的场所,在网络多姿多彩的资源中,学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后,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一个多彩的交流舞台,无论什么学科的学习,交流、讨论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网络能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的学习,享受探索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于雪丽,史静.中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及干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