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的旅游经济嵌入路径研究
——以崖州文化为例
2018-12-07彭文静单晓华
彭文静,单晓华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一、概述
人类在悠久的历史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等,通常因地理的特殊性、时代的保留性、文化精神的传承性而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基于历史文化环境的人文资料之所以得以保存,往往与其保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相对而言,社会发展相对迟缓、文化聚落相对闭塞或强势的地区,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而在社会发展快速、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如果没有强力的文化保护措施和物质资源的投入,其历史文化形式是难以保留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文化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冲突的,尤其是在将历史文化用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原有文化生态急剧商业化转型,势必造成其文化生态的破坏。
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趋于相对立的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历史文化遗产必须维持原有的生态模式,拒绝与现代商业活动进行有效的衔接;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历史文化只有与现代商业活动有效的契合,才有保护其存在的经济基础与驱动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事实上,历史文化遗产往往是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是让人们了解与接触跨时空文化资源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遗产与保留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在经历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的冲击与影响之后,其存在的生态环境已经荡然无存或者极为微弱,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强有力的修复与生态环境重建,是难以继续维持的。
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包括对破损的文化遗产进行恢复性修复,让文化遗传恢复生机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存在需要有其存在的生态环境,而这一环境的核心是经济关系。只有其在新的社会关系中承担了相应的经济角色,其才能获得存续下去的依靠。
由上述可见,文化旅游资源是否能够存续下去,关键在于是否有其维系的生态环境,而经济环境是其关键。反之,由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文化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违背其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契入,以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吸引物的修复,才能实现历史文化与原生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崖州文化的源流及主要特征
海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各王朝最南的边陲疆土之一。由于其孤悬于海岛之中,在交通等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其历代政局嬗变与开发的进程也较为复杂,并形成了极为独特的文化形态。海南岛中南部为高山与丛林密布的热带雨林地区,也构成了岛北文化向南次第传递的重要障碍。天然的自然屏障使得琼南地区也成了各少数民族、原生居民的主要栖身地区。因此,琼南文化具有异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性,崖州作为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其文化特性更为显著。
崖州最早建制于公元前111年,后因当地居民反抗而被西汉朝廷所弃。公元六世纪前后,岭南俚人首领冼夫人冯宝家族率部进入海南,并将其重新纳入王朝统治之下。隋唐时期,朝廷加强了对海南的治理与开发,中原文化不断进入海南,促进了大陆文明与岛屿文化的不断融合。崖州的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与共生相存。崖州是黎、苗、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黎族原为岭南骆越族一支,为最早移居海南的居民之一,受古代各王朝的挤压,其逐步向南迁移至琼南地区,成为这里最主要的居民。苗族为明代迁移至海南的驻防苗兵后裔,而回民则主要来源于古占城的流亡居民。汉民主要由大陆迁徙而来,他们或是驻军官员的后裔,或是商人,或是因为经济原因逐次迁移过来的农人渔民。崖州汉人因来源的途径不同,主要包括闽系、军话系、民等,并拥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及民俗。
第二,岛屿与大陆文化的相互呈现。由于崖州多为山地地形,仅沿海有狭长平原,当地居民多沿海居住,具有显著的岛屿特征与滨海性。崖州常被指为天涯之地,古代极为僻远,因此也成为著名的流放之地。唐宋时期许多贬官流放于此,他们除了带来中原的文化之外,贬官入崖,其本身亦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在本地的周游、诗词创作和历史典故等,都是凝刻于崖州文化中不可抹去的重要部分。
第三,海上丝路与中外文化的交融。崖州也是自来海上丝路的船队最早可见的中国城市。由于多种原因,崖州诸港并不是海上商船主要的停留地,但也有不少船只因风暴灾害、海盗袭击、临时的补给需要等原因而驻留崖州。一些来自海外的流民落难而来,也最终定居于崖州。
三、基于崖州文化的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旅游业是当今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崖州文化为其所在的三亚地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崖州文化的有效开发,使得三亚不仅仅是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旅游目的地,也会因为丰富的文化要素的内涵而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基于崖州文化的主要旅游资源如下:
历史文化遗址资源。崖州主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有崖州学宫、崖州骑楼街、水南村卢多逊故居等,也包括保平村等古村落建筑群。这些古建筑遗存是基于历史某个时代的文化存续,有的依旧有居民居住,保留着古老的民风民俗,有的仅为建筑遗存,只是透过破旧的石墙残砖传递着远古的气息。历史文化遗存是极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游客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更加吸引游客,旅游者可以在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
历史人物活动及文化传承。崖州虽然地处偏远,但历代文化名人来此却十分频繁,并形成经典的诗文、书画刻字、故事或传说等形式流传下来。唐代鉴真在古振州登陆、元代黄道婆流落崖州学习纺织技艺,历代流贬官员在此留下的诗作和传说,南山附近的天涯海角石刻等,都构成了古崖州的文化内涵。
崖州还有基于各族人们传统生活习俗的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此外,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螺姑娘传说、歌、苗族盘皇舞、回族传统婚礼等9项也已被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崖州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益模式
崖州文化的主要内容大多是保存在民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是文化的真实存留,但是在漫长的岁月演进中,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冲击下,这些文化所依存的社会生态已经十分孱弱了,有的已经基本丧失了。文化现象是其文化生态所呈现的结果,因此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就极为重要。如崖州民歌是过去三亚、乐东一带民间所流行的娱乐形式,是基于古代词句、格律、方言、韵律的艺术产品,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而黎族人民的打柴舞也已经存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由上述可见,崖州文化的保护与维护,必须以构建其存在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整体变化,维护过去的社会生态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从经济的、文化的角度来重建其生态,如让这些文化形式获得经济上的价值。传统工艺生产者可以将他们的手工产品作为工艺品销售给旅游者,使其具有经济价值,从而维系它的存在和传承。对于非直接应用于经济活动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崖州民歌、歌等,则需要重建一个较大的生态环境,如建设文化生态区,从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构建其生态环境。从生态构建的角度出发,崖州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经济契合路径如下。
第一,从经济的视角修复文化生态。将传统的工艺品转化成旅游产品,如黎锦、蜡染制品、雕刻与木制品、绘画作品等。在经济价值的支持下,使得传统工艺得以存留下来。传统工艺品转换为旅游商品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只需在旅游者活动的区域直接销售,便可能形成交易,产生经济价值,这种交易活动属于现代商业活动的范畴,在逐利与迎合顾客嗜好的驱动下,生产者经常会改变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从而背离保护传统工艺文化的初衷。
第二,构建文化生态区,以整体的文化生态区为旅游吸引物,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形式纳入到文化生态区里,并成为其核心吸引物。文化生态区强调整体的生态环境构建,各类群众性传统文化可以以政府或社区的组织成为区域内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这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则可以吸引旅游者,体验到更真实的文化遗产,强化其文化魅力。如崖州古城所在的崖城镇,应建立文化生态区,以修复骑楼老街恢复其清末民初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崖城学宫展现明清崖州作为琼南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以社区组织与文化弘扬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对崖州民歌的认识水平及喜爱,从而将其转换成为社会居民的文艺生活的娱乐形式,为居民所喜爱,也因其文化特色更加吸引旅游者。
第三,将文化活动元素切入到旅游者活动中。如在一些餐饮、海上游览活动,将崖州文化的一些项目;又如歌、黎族舞蹈等进行表演,使得文化的传承者获得经济收益,也是实现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结语
文化形式是社会生态演绎发展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不断转型与发展的今天,维系过去的社会生态是不现实的。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将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经济循环中,使其从经济获得支持,是保护其存在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牛志平.海南文化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张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尹丹,陈春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古镇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绵阳市三台县江古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