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2018-12-07陈建梅车园园
陈建梅,车园园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8)
引言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2050年,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将从大约4万亿元增加至大约106亿万元,占GDP的百分比从8%增加至33%,老年消费年均增加3万亿元。老年人不再满足于温饱等基本生活需求,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需要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医疗保健、护理服务、老年功能性食品用品,养老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养老产业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养老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策略。
养老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关涉范围广的综合产业体系,既包括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又有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医疗护理服务,还包含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旅游娱乐等多个行业范畴,在促进生产、刺激消费、稳定就业等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发展养老产业,黑龙江省连续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黑龙江省养老机构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6年2月15日,黑龙江省民政厅发布了《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改革方案》,建立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改革办公室,集中力量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
为加速养老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养老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2014年9月13日,齐齐哈尔市政府制定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政策》;2016年7月6日,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制定了《全市养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年9月26日,齐齐哈尔市政府制定了《全市养老产业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一、齐齐哈尔市养老产业的现状
(一)依托生态养老、大力建设养老产业项目
2016年,齐齐哈尔市策划养老产业项目52个,建成40个,投入资金28.7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2.1亿元,完成15.8亿元,超额完成计划。2016年,全市养老产业重点项目31个,其中建成3个、动工13个、续建6个,截至6月底,固定资产投入资金22 005万元,占整年规划的29.4%。全市投入资金5 000万以上项目共7个,具体进展为:梅里斯鲜明生态养老院项目已完成选址、规划、环评等初期环节,最近将动工。黑土蓝天家庭农场项目,投入资金1 500万元,老年公寓竣工3幢,床位130张。碾子山雅鲁河谷辽金文明产业园,计划床位200张,正在进行选址。龙江县静月老年护理院、养老福利院、养老院联建项目、龙沙嘉祥健康公馆项目、昂昂溪梅伦家园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室内装修正在进行。2017年,成功引入华博农产品公司3 600万元,建设中央厨房老年配餐项目,培育出老年纸尿裤、磁疗贴、康复用具等一批养老制造项目。
(二)“医养结合”发展老年功能性食品产业
当前,齐齐哈尔市各类医疗保健机构997个,医疗保健专业人员3.5万人,卫生保健条件相对优厚,可为老年人供应较高档次的医疗保健服务。在建的“医养结合”项目6个,可供应床位4000张,北三区9家养老机构已分别按照独立安装、配套装置、协议合作3种形式正在建设。市中医院百草养生院采取“医疗+中医养生+养老+旅游”的模式,为60岁以上老年人供应中医保健、候鸟养老服务等,创建“医、养、居、娱、游”一体化的创新型养老机构,弥补了本省西部医疗保健的空缺。在医疗保健方面,齐齐哈尔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完全可以支持养老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市政府在“医养结合”基础上,大力发展老年功能性食品产业,推动老年类营养食品项目招商,引进海内外品牌食品公司,指引食品生产公司研发适合老年人饮食需要的产品,促进老年功能性食品产业的发展。全市加大力度建设齐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老年功能性食品、富裕县长寿挂面厂的中老年挂面、依安蓝莓沙棘饮品、克山县水之源饮用水、甘南县方正蜂蜜和飞鹤中老年奶粉等生产线项目。
(三)“候鸟养老”助推养老产业发展
齐齐哈尔市拥有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天下闻名的扎龙湿地。扎龙景区湖泽密布、苇草丛生有丹顶鹤400多只,被誉为“鹤乡”。齐齐哈尔市依托鹤乡和湿地,大力发展候鸟养老,重点推进温泉养老度假村、北纬47度温泉疗养中心、昂昂溪区梅伦家园、梅里斯区绿色家园、富裕县龙腾疗养度假村、泰来县江桥田园养老等项目建设。市政府积极参与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组团参与了福建、上海、浙江三次养老推介会,与省外8家老年公寓、4家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招引约100名外省老年人来本市避暑、度假。与省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对接,依托“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平台,呼唤候鸟,打造“夏季养老在鹤乡”的品牌。近年来,市政府积极参与省内外养老产业招商推介会6次,与外省18家养老服务机构签署了异地“候鸟式”旅居养老合作协议,招引上海、台湾知识青年等一批老年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养老。
(四)建立养老产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2015年11月,齐齐哈尔市与南京三胞集团安康通公司签署协议。与此同时,安康通公司的“互联网+大养老”的智慧生态链理念,则以政府买进的形式进入龙沙区。区政府积极建设的“社会管理e平台”分为“智慧商圈、事件处理、智慧政务、智慧养老”四部分,为“互联网+大养老”的养老模式提供了网络支持。安康通公司的“互联网+大养老”服务形式,无疑是e网通平台中“智慧养老”的重要体现。截至当前,“互联网+大养老”智慧生态系统,已经录入了龙沙区5万户老年人基本信息,完成了呼叫指挥中心及其他维护工作。三胞集团线上完成了系统安装调试,线下做完了825名老年人的基本摸排工作,成功与450名老人签署协约,为150名老年人装置了终端服务器,与200家养老服务机构签署协议。2016年5月,呼叫网络平台正式运营,为老年人供应助餐、助急、助困、助洁、助浴等组合套餐服务。
二、齐齐哈尔市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资助水平低
为了鼓励和支持社会化养老产业的发展,齐齐哈尔市政府出台了在土地供应、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相关执行部门未将政策具体化,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不透明,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不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激励扶持作用。政策资助标准不高,投资者缺少投入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产业存在的困难,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致使投资者往往进退两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
(二)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
多数服务人员以“4050”失业人员及周边农村女性为主,仅在入职前进行短期的有关护理常识的培训,没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卫生、护理、康复、保健专业服务知识匮乏、专业技能较差,缺少专业化技术人员和康复型人才,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精细、便利、周到的服务,难以满足和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养相关需求,精神层面上的服务更无从谈起[3]。心理疏导、精神安慰、医疗保健等高档次服务供应不足,直接关系到全市养老产业档次和功能的提升,也严重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齐齐哈尔市尚无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及鉴定组织,管理部门乏专业化人才,无法开展多样化专业化的职业培训。因为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水平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所以人员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
(三)养老产业投资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养老产业大部分靠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建设重大养老产业项目,来自社会、民间团体、个体投资的养老产业机构太少,投资主体单一。有些优惠政策过度强调福利性和公益性,私营养老服务业的用地、用人、融资、运营等难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三、完善齐齐哈尔市养老产业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提高资助水平
政府制定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税收方面,有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可以考虑免征增值税、中小型养老企业可以直接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针对高校毕业学生、转业退伍军人、退役运动员、待岗人员和农民工兴办养老服务业,实行5年一次考评、终身免征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4]。同时,政府加强对相关执行部门的监管,将优惠政策细化、操作化,使政策落到实际。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助标准、增加补贴项目,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促进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积极探索金融体系支持,着力解决政府资金紧张问题,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介入,让金融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是解决养老产业资金短缺的主要途径。
2.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待遇水平
一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与院校建立养老人才培育合作机制,在中等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基础上,鼓励更多卫生、医疗类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等专业人才。
二是建立持证上岗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制度。对于已有的养老从业人员,制订人员培训计划,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训,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有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其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持证上岗[5]。
三是通过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养老服务论坛等形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各类人才培训经验,逐步完善齐齐哈尔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水平,增加补助,减小人员流动性,稳定现有服务队伍。鼓励志愿者和大学生加入养老产业,壮大服务队伍。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产业
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企协力,多方参与。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的同时引入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的力量,开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投资模式,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门槛,在税收、贷款、土地等政策方面以水、电、气、热的价格上提供更多的优惠和补助。同时,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民间资本参与方式。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
养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领域广泛、结构多元、丰富多彩的产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在衣、食、住、用、行、医、娱等方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该不断创新,研发高品质、人性化设计的老年食品用品,提供高端优质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养需求。
2.加强服务人员培训
企业积极与院校建立养老人才培育合作机制,定期开设护理、养生、保健、康复课程,为服务人员提供进修机会,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聘请知名心理咨询师,对服务人员进行心理课程培训,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建立老年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评价体系,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进行绩效考核,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老年人满意度[6]。
3.企业加快自身发展
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不断壮大自身力量。优化配置标准,突出老年人需求,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消费能力和自理能力,提供不同档次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养老服务项目,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既能帮助老年人理财,又能解决资金难题。
参考文献:
[1]那翠兰.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与建立“天鹅颐养联盟”的思考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5,(8):5-11.
[2]董红梅,王喜莲.谈老年人“候鸟式”旅游[J].特区经济,2006,(6):12-13.
[3]陈淑君.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探讨[J].商业现代化,2010,(24):221-224.
[4]陈学千,王维.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下齐齐哈尔市养老产业发展条件评价[J].商业现代化,2017,(4):31-33.
[5]郑岩.黑龙江省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分析与政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7,(10):9-23.
[6]陈小卉,邵玉宁.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2,(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