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设计岗位标准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2018-12-07周佳膑赵文静
周佳膑 赵文静
(1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2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
人才是企业兴盛之本,优秀的人才加上最好的教育培训和发展空间,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航天型号任务量快速增长、新进员工大幅增加,由于研制过程不规范、设计思想不统一而导致的低层次质量问题逐步增多。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加大人才能力建设、快速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就被提上议程。开展岗位标准培训,促进岗位标准的学习应用,指导技术岗位人员通过学习相关标准,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是提升设计队伍整体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如何研究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岗位标准学习培训方法,加深技术岗位人员尤其是新员工对本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的理解,有效提高技术工作的规范性,成为了摆在标准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在企业设计岗位标准培训的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岗位标准学习培训的做法和思路,供与同行探讨。
1 设计岗位标准培训的基本思路
设计岗位标准培训是在对设计岗位进行识别和定位的基础上,提出每类岗位人员需要掌握、知悉的岗位标准目录,然后结合岗位需求,策划、组织对设计岗位人员进行标准培训并实施评价的过程。其目的是让设计岗位人员都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知悉相关标准。在岗位标准学习培训过程中,可针对岗位标准覆盖范围不同,对培训层次进行科学划分,并在培训过程中有机结合相关活动,采用集中学习、专题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部门、班组开动脑筋、灵活掌握,使设计岗位人员能快速学到对自己工作有益的专业标准知识,促进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针对设计人员占比较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 “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基本思路。
“多层次”——在培训层次划分上,针对标准覆盖范围不同,可分成单位、部门、班组等多个层次。对于应用面广、单位层面通用的标准,在单位层面统一分批安排培训;针对仅适用于部门层面的技术标准,作为部门级别标准开展培训;针对仅适用于班组层面的设计标准、试验标准、工作标准等开展班组内部培训。
“多形式”——在培训方式选择上,可结合各种形式的活动,鼓励每一个设计师走上讲台对专业标准进行讲解和宣贯。通过选材、备课、宣讲的过程,使讲课者对标准有一个充分了解,有效促进其对标准严肃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的认识。通过课堂互动的智慧碰撞促进设计师对标准的消化吸收,促进标准培训向全员化、立体化和常态化发展。
“重实效”——在培训效果评价上,鼓励设计师以提升工作规范性、提升设计水平和提升工作效率的 “三提升”为目的,以设计过程中遇到的 “瓶颈”和型号中发生的质量问题为关注点,探讨用标准化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案例式的标准交流学习方法,切实加强标准在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2 设计岗位标准培训的具体做法
建立以 “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标准培训机制,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岗位标准培训的探索实践,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从培训策划、培训教材编制、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2.1 加强顶层策划,编制岗位标准目录及培训计划
针对设计岗位标准培训工作,应进行顶层策划。在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成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研究室组成的工作机构,共同参与编制设计岗位标准目录、制定具体培训方案、起草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岗位标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编制岗位标准目录是编制培训计划的基础和保障。标准化管理部门具体组织设计岗位标准目录编制,制定标准培训方案,开展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的标准宣贯。形成循序渐进、兼顾普及型与针对性的标准培训制度[1]。如在制度中规定:部门每季度需组织至少一项产品规范、通用要求类标准培训,班组每季度需组织至少三项设计、试验类标准培训等。通过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有效保障培训工作开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建培训师队伍,编制企业标准培训计划。为避免技术经历、授课技巧的不同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对授课老师的资质、培训课时安排等进行统筹策划,落实各项培训资源,提升培训的效果和效率;研究室负责根据工作实际编制设计岗位标准目录、编写部门及班组级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要求开展标准培训,是设计岗位标准培训的工作重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协调高层次专家学者授课事宜等。
2.2 编制培训教材,规范培训内容
岗位标准培训教材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了培训过程的生动性、学习人员的理解互动性等培训效果。对此,鼓励各级讲师从工作实际出发,以具体的产品设计实例以及型号质量案例为蓝本,以专业设计试验规范为主导,编制形成格式、风格统一的培训教材库。这样不仅涵盖了内容丰富的产品质量案例,同时以质量案例为落脚点,引申出设计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岗位标准,并将标准要求与质量问题发生原因相对比,提出设计改进及标准修订思考,供设计人员学习。这样有效推动了以质量分析、专业学习为主的学习型、效益型设计班组的专业团队建设。
2.3 结合各项活动,开展标准培训
2.3.1 结合知识讲堂,使岗位标准培训全员化
结合知识讲堂等活动,开展单位层面设计岗位标准培训工作的统筹安排。对于科技委专家、型号副总师、专业主任设计师等专家的面向全所的授课,逐一沟通,使这些专家的讲课能够基本涵盖所级的岗位标准;对于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的授课,一部分作为专家讲课的补充面向全所,但主要安排面向本部门岗位标准授课。通过分层授课,能够借助单位中高层次科技人员力量,挖掘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使授课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高屋建瓴地为设计岗位员工建立起一个 “有骨有肉”的设计岗位标准培训的 “大厦”。另外,在班组内部还可开展类似 “每人一讲”的活动,鼓励每一位设计师走上讲台,为营造良好的标准学习氛围奠定基础。
2.3.2 结合部门及班组例会,使岗位标准培训常态化
在岗位标准培训过程中,还可结合部门、班组的例会,除开展技术讲座、关键技术研讨外,还可明确固定时间开展标准学习,确保培训常态化。在培训过程中通过 “案例式”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例如,针对某型激光引信多次出现异常回波和虚警问题,专业设计师通过对标准中所规定的抗干扰性能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深入学习、对所需采取的抗干扰措施进行讨论和思考,弄清了虚警机理,掌握了关键技术,采取了改进措施,使激光引信的抗环境干扰能力大幅提高,并在产品飞行试验、地面试验中得到了有效验证,有力保证了型号的研制质量和进度。
2.3.3 结合青年职业导航,使岗位标准培训立体化
结合青年职业导航活动,专题研究、策划标准培训在新进员工以及广大青年员工中的推广。一是,将知识讲堂中一些偏向基础性标准授课,作为新员工培训的必修课,从入职伊始,就树立起正确的岗位标准观念和意识。二是,与标准制修订工作相结合,让青年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到标准编写工作中,通过参与讨论、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到老一辈航天人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三是,与 “航天精神”及 “两弹一星精神”等航天企业文化理念相融合,在严慎细实的作风培养中,将对标准的学习与应用作为科学作风培养的成果之一进行考核,有效推动青年人员对标准的认识。
2.4 严格考试管理,开展效果评定
一方面,在持证上岗与岗位标准培训的对接上,规定上岗前、评聘前必须参加由人力资源处统一组织的基础业务知识模块培训并通过考核,从政策上为推进岗位标准培训和考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培训试卷的设计上,以 “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心中有数、了解效用”为目的,突出近年来暴露较多问题的领域知识,能做到清楚型号设计过程中有哪些要求与规范,并对本专业的标准、通用指标和技术规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对未通过考核的人员可设立补考环节,确保加深理解,从而实现了对各级人员掌握岗位标准的制度性闭环管理。
3 设计岗位标准培训效果
随着近年来设计岗位实施标准工作的推进,岗位标准知识传递由原来导师带徒的单一性、局部性扩展至专业领域同步提升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推进了标准在设计技术岗位的应用。广大设计师通过备课、授课和学习过程,加深了对标准的理解,在有效促进标准落地、推进标准有效实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设计岗位涉及管理标准、设计标准、试验规范等标准,作为设计岗位的行为准则得到有效的执行。
3.1 管理标准规范工作行为
管理标准是针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而制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事务,制定相应的规则,从而规范具体的工作行为的一类标准。通过管理类标准的学习,可以促进设计人员和岗位具体工作的融合。如,通过对Q/QJA10《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要求》等标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型号在分析解决问题、查找问题根源、梳理管理过程等质量 “双归零”过程的规范性;通过Q/QJA11《航天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管理要求》的宣贯学习,明确了信息传递过程、传递的方式和责任,有效提高了质量信息报送的快速性。通过一系列管理标准的宣贯,尤其是针对新员工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产品技术状态基本概念不清楚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树立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实现了员工与企业实际情况的接轨。
3.2 设计标准提升产品设计质量
设计标准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设计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设计规范、产品标准、工艺规范及其它相关技术标准。由于各岗位人员对标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各有所侧重,掌握标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要想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指导作用,使标准成为各岗位人员相互沟通和传递信息的语言,就必须通过促进各岗位之间技术的沟通交流来实现。然而开展设计类标准的培训,能够实现同专业内各岗位之间设计思想的统一,提高设计的 “三化”水平。如通过对QJ1519《地 (舰)空导弹研制程序》和QJ 1985《地、舰空导弹总体设计规范》的学习,更加清楚了导弹总体专业制定导弹研制流程、研制工作计划、编写各阶段研制方案、研制总结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在导弹武器系统研制中,提出将导弹在工程研制阶段的独立回路弹、闭合回路弹以及地面装备一次进场,策划在成功实施独立回路飞行试验并得到有效分析数据后进行闭合回路飞行试验,不仅大大缩短了导弹的研制周期,节约了时间成本,且将原本独立回路飞行试验和闭合回路飞行试验两次进场的飞行试验策划合并为一次进场,独立回路飞行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闭合回路飞行试验,尽快确定导弹的技术状态,大幅提高研制效率。
3.3 试验规范提升试验效率
系统试验规范是产品试验应遵循的试验方法、准则和要求的规定,是指导产品试验和控制试验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产品试验经验的总结和提高。开展系统试验类标准的培训,细化试验流程,能够提升系统试验工作效率。如通过对QJ 1987《地 (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对接试验规范》等试验类标准规范学习,梳理了系统联调试验流程,规避了试验风险,提高了系统试验效率。在后一批的调试、试验中,工作效率提高38%,质量问题降低12%。针对型号人员研制工作紧张、批产保障工作繁重的特点,通过系统梳理舰面设备系统联调流程,明确了控制点职责,采取 “新老结合,交替流动”方式,在多条线之间流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对设计岗位标准培训层次进行科学划分,从多方面对培训进行充分保障,并结合单位各项活动同步开展培训,使得岗位标准培训的开展形式更显灵活,适应型号多任务并举、多阶段并行的局面,并使培训工作形成了长效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的岗位标准培训,逐步提升了全员的标准化意识,加深了设计岗位人员尤其是新进员工对本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的理解,提高了设计的规范性,提升了整体设计水平,并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