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的偶像有什么不一样

2018-12-07曾于里

意林绘阅读 2018年11期
关键词:鹿晗追星偶像

文曾于里

青山说:从《偶像练习生》到《创造101》,从蔡徐坤到杨超越,伴随着争议的另一面,他们都是万人追捧的偶像明星。对比十年前的偶像跟现今的偶像,又有何不同?

旧时的偶像:可望而不可即

任何时代都有追星文化,任何时代也都有疯狂的追星行为。不过,在不同时代,何为偶像,以及粉丝对偶像发展的影响程度,却截然不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偶像之所以称为偶像,首先是因为他有实力。那个时代风靡亚洲的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张国荣、张曼玉、梅兰芳,他们有着偶像的外表和人气,又有着强劲的实力。其次,无论偶像多受观众欢迎,他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仍旧是“弱联系”,粉丝只能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观看偶像,粉丝的支持并不能转化为支持偶像的具体力量。在传统媒体时代,粉丝与偶像的关系是单向度的,他们仅仅是偶像的观看者,他们对于偶像仅限于购买和观望。

这个时候经纪公司的话语权最大,他们规划艺人的发展路线,决定着艺人的曝光度和是否发片。一次雪藏可能直接导致演艺事业的中断,刘德华、钟汉良、张韶涵等都曾在传统的电视和唱片时代遭遇雪藏,有的后来顺利复出,有的则万劫不复。

制造偶像:粉丝的力量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一切,包括偶像的制造。和传统偶像们相比,时下偶像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他们是粉丝造就的,是粉丝文化的产物。

比如从韩国偶像团队离开回国发展的鹿晗,是怎么在短短一年里让互联网上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的呢?因为鹿晗在2014年创了一个吉尼斯纪录——他的一条微博评论量达到了1314万。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据,它引爆了网络,反向促使大众开始发问:“谁是鹿晗?”而这个数据还被鹿晗粉丝反复刷新,现在已经突破了1亿条。在短短几年间,鹿粉们制造了好几起类似的引爆舆论的事件,也就是所谓的“鹿晗效应”。

鹿晗所有的行为粉丝都会去模仿,鹿晗效应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现象。可以说,粉丝文化的核心就是“鹿晗效应”,鹿晗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偶像的名字。其走红路径也是一样:粉丝助推——网络引爆——舆论关注。

粉丝文化彻底扭转了传统的造星体制。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了后娱乐工业时代后,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粉丝不仅仅是偶像的观望者,他们更是偶像的制作者、促成者、建构者。他们的主要追星方式就是应援,简言之,当下的90后、00后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用金钱对偶像进行“爱的供养”。

反噬的危机:是蜜糖也是砒霜

虽然粉丝口口声声支持偶像的一切决定,但无论偶像做了什么,他们真的会支持到底吗?根本在于,偶像没有实力,他们的一切都是粉丝给予的,他必须维持他呈现给粉丝的“人设”。好的演员可以选择要不要维护“人设”,因为可以靠作品说话,但偶像则有“人设”的要求,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必须满足粉丝的幻想。日本国民天团岚的成员樱井翔这样解释“什么是偶像”,“偶像是贩卖梦想的职业”,可谓一语中的。

偶像全方位曝光在粉丝的视野中,他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尽力扮演好粉丝提炼出来的“人设”;他们需要满足粉丝的情感投射,维系与粉丝之间的情感联系……粉丝以爱的名义创造出了偶像,但某种意义上,偶像依旧是傀儡。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强联系”并非牢不可破,一旦他的“人设”坍塌,他很可能就会遭到粉丝反噬,甚至被抛弃。

粉丝的爱既是偶像的甜蜜,也是偶像的包袱,“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粉丝反噬偶像,这不是第一回,也不会是最后一回。唯一的解脱途径,就是摆脱粉丝依赖,靠作品和演技说话;反之,偶像永远都会受粉丝羁绊,虽然轻轻松松收获人气,但也得随时准备接受恶果。

猜你喜欢

鹿晗追星偶像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偶像报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我的偶像
快问鹿晗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