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悲剧理论在悲剧《美狄亚》中的悖论
2018-12-07张承姣田早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张承姣 田早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这样评价欧里庇得斯:“尽管欧里庇得斯在别的方面手法不高明,却不愧为最能产生悲剧效果的诗人”[1],这对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写作是极大的肯定。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的悲剧《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女性复仇故事。剧中男主人公伊阿宋移情别恋,同时,为了追求金钱、权势,抛妻弃子,准备另娶科任托斯国的公主格劳刻。美狄亚在对伊阿宋哭诉和婉劝无果后,悲愤交加的她采取了报复手段,施计毒死了公主和国王,并手刃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事后她乘上龙车,带着两个儿子的遗体逃走,伊阿宋悲痛欲绝。《诗学》的悲剧理论虽然是从古希腊悲剧作品中生发出来的,但其中的部分规则依然很难运用在当时的作品中,本文将从《美狄亚》的文本分析提出一些与《诗学》中悲剧理论相左的观点。
一、悖论一:性格与行动主导权的矛盾
《美狄亚》一开场便是保姆的独白:“我害怕她用锋利的剑刺进她两个儿子的心里,或是悄悄走进那铺设着新床的寝室中,杀掉公主和新郎,她自己也就会惹出更大的祸害。”在古希腊戏剧中虽然还没有三一律的指导,但为了能遵从戏剧演出的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一部戏剧完整的情节,必须突出高潮,在开端中将必要的人物信息透露给观众。因此,在《美狄亚》的开头通过保姆的独白,我们就能揣测出美狄亚既有着女性的柔美体贴又有着女人的精明强干和蛇蝎心肠这些性格特点。而不是像《诗学》中所说“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1],正是因为这些性格特点,推动美狄亚一步步走上毒害格劳刻公主,最终手刃两个亲生儿子的不归路,这一系列有悖人伦的举动使她成为一个在道德上颇受争议的形象:她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现在,在分析美狄亚的悲剧成因时,她的极端性格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有学者认为,美狄亚的悲剧是由她的极端性格导致的,她的结局也存在一定的不可逆转性——由于其自身性格的极端性,注定了以悲剧收场的命运。她的极端性格贯穿戏剧的始终,在她与伊阿宋谈恋爱的时候就表露无疑,所以,这种丝毫不考虑后果的冲动,算得上是一种“美狄亚式的无畏”,只是面对爱情的执著和狂热在其性格中拥有必然性,就像干柴碰到了火苗必定燃起大火。可以说伊阿宋的出现是偶然的,而它不会改变美狄亚为爱毁灭的必然。“美狄亚的悲剧命运是一种由其自身性格所导致的偶然与必然的辩证。”[2]徐谷宜在《美狄亚的性格力量》中也认为:“欧里庇得斯在美狄亚身上注入了果敢、刚强、反抗的美好精神和邪恶、狠毒这两种不同的性格因子,性格力量是美狄亚一切行动的原动力”[3],从这个意义上说,《美狄亚》也不失为一部性格悲剧。
二、悖论二:是本身的邪恶还是犯错使人物遭受不幸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说:“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当事人的品格应如上文所叙,也可以更好些,但不能更坏。”[1]按照这一规律推理,则可以认为美狄亚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而遭到报应,从整部悲剧看来这种错误最有可能是美狄亚为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合谋将弟弟阿布绪耳托斯害死,为他放弃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亲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美狄亚是伊阿宋的恩人,他对美狄亚应该感恩戴德,更不应该始乱终弃。但美狄亚一出场,她的保姆即向观众展示了美狄亚的悲惨命运:美狄亚与伊阿宋过去是恩爱夫妻,现在由于伊阿宋要另娶新人而爱情破裂,美狄亚成了被爱情遗弃的对象。正如保姆所说,美狄亚来到科任托斯国后,很受人爱戴,事事顺从她的丈夫,不同丈夫争吵,家庭很和睦;但现在,一切都变成了仇恨,两夫妻的爱情也破裂了,因为伊阿宋竟抛弃了他的儿子和美狄亚,去和国王克瑞翁的女儿成亲。这说明美狄亚遭到抛弃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伊阿宋变心,而跟她以前犯的错无关,她在这场婚姻中是无辜的,至少在这个被丈夫遗弃的阶段她是受害者,她甚至因为丈夫是准驸马的原因而被科任托斯国王赶出国,要带着两个孩子到异乡流亡。所以,美狄亚在成为弃妇的过程中她完全是被动的,她无法挽回岁月对容颜的摧残,她也无法用孩子来拴住丈夫的心,“她认为如果丈夫没有子嗣,再娶求亲,倒还可以原谅,但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却要再娶一个新娘”。[4]但美狄亚的哭,唤不回伊阿宋已变的心,即使用当年的婚誓也不能打动他了,美狄亚绝望了。
亚氏的这一理论在美狄亚身上不仅没有得到印证,反而成为反面例证。美狄亚的悲剧不是因为自身犯的错误造成的,而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强加给她的。被爱情之箭射中后,她先是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后来为了帮助丈夫夺回忒萨利亚的王位,又使用诡计让珀利阿斯的女儿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一系列有违人伦的事,都是美狄亚在与伊阿宋的爱情中催生出的产物,此时的伊阿宋也凭借着她的魔法风光了一把。但伊阿宋的变心后并没有念及旧恩,而是以种种理由来否定美狄亚的付出,认为美狄亚过分夸张了给他的恩惠,甚至说“可是你因为救了我,你所得到的利益反比你赐给我的恩惠大得多。”[5],这些话赤裸裸地暴露了男人的贪得无厌的嘴脸。
三、悖论三:最完美悲剧结构与《美狄亚》中人物形象的冲突
《诗学》中认为根据最完美悲剧模仿的特点:“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在哪一点上都不符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引起同情,也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首先,剧中的人物是好人或坏人难以定论,不能说美狄亚因为毒死公主,杀死亲生儿子就是坏人,毕竟她在爱情和婚姻中付出了很多代价,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场空,就像阿喀琉斯虽然易怒却依然不失为一个英雄一样。也不能定论伊阿宋因为抛弃美狄亚,背负“负心汉”的骂名就认定他是坏人。其次,克瑞翁和格劳刻他们也没有严格的界定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在《美狄亚》的结局伤害的是所有人,包括伊阿宋、美狄亚、克瑞翁、格劳刻和两个无辜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不能归入好人还是坏人的范畴,但是他们却成为母亲报复的工具,而被牺牲。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我们无法判别剧中哪些人物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基本都经历了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厄运。一部悲剧作品的成功恰恰表现在其人物的多面性上,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使这一理论很难在创作实践中得到纯粹地运用。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观是西方最早的悲剧理论体系,他主要是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有关悲剧的理论,并为后来西方的悲剧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显然,这种基于实证主义而得出的结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粗线条式地概括所有的悲剧类型是不可能的,例如:亚氏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行动的模仿,悲剧主人公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的严肃行动,而不涉及“崇高”和“伟大”,“也许是由于这种原因,作为古希腊神话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就不如英雄传说的俄狄浦斯的悲剧更符合亚氏的悲剧观念。”[6]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专门论述诗的特性、如何写诗以及进行诗评问题的讲授提纲,它以悲剧和史诗为主要论述对象。但亚里士多德谈悲剧时不谈命运,不谈人对神的关系。他认为悲剧中英雄人物遭受的苦难,一方面不完全由于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由于自取,由于他看事不明,犯了错误,而不是由于命运。由于《诗学》成书晚于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一百多年,再加上亚里士多德本人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在美学观点上的唯物主义倾向,使他在讨论文艺创作时破除了神秘的命运观,强调事情的成败取决于人的行为,这与古希腊悲剧中表现出来神和命运主掌一切的悲剧观相比,已经是极大地超越了。又因为它没有经过整理,有些论点阐述不清,有些论证彼此矛盾。《诗学》论证谨严,风格简洁,但有时流于晦涩,其中许多词句只有亚里士多德本人和他的门徒懂得,后世的人难以猜测。
所以,《诗学》中的一些文艺理论的适用条件有待探讨,文中我们对《诗学》悲剧理论的适用性提出了三点质疑:美狄亚的性格悲剧与《诗学》中“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的观点不符;《诗学》认为犯错使人遭受不幸,与美狄亚的悲剧成因不符;《美狄亚》中人物形象与《诗学》中最完美悲剧结构理论相悖。文章将《美狄亚》形象与《诗学》理论结合分析,找出三处悖论,也希望以后在研究《诗学》悲剧理论适用性的道路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来有更多的学者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悲剧理论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它在西方悲剧研究史上的作用不能因此而被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