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2018-12-06马欣欣
马欣欣
摘 要: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研究内容以及一套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本文回顾了比较教育的诞生和几个发展阶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比较教育正朝着科学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比较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一、前言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最常用方法。比较方法是指按一定的标准,通过将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其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获得其共有规律和特殊本质。所有领域的研究都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手段,来获得准确、深入的认识。
比较方法在19世纪初广泛的运用在了植物学、解剖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水平。法国社会学家凯尔迪姆认为:“比较社会学并不是社会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不再是描述性社会学,并且渴望对事实进行说明而论,它就是社会学本身”。比较研究法也发展成为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诞生
比较教育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古罗马的希赛罗在《论演说家》中记述了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状况。之后,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早期旅行家在以游记的形式记录叙述了他们的旅行经历,其中就包括了他们所见的异国的教育和文化。这种描述随意性很强,获得的材料比较零散,并没有有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不能称之为教育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因而还不是真正的比较教育,有些学者把该阶段称为比较教育史前阶段。
三、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借鉴时代
直到19世纪,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得到很快发展,工业革命迅速扩展,促使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国民的教育改革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当时人们相信可以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去访问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了解他国的教育经验,以期为我所用。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时期称为"借鉴时代”,这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借鉴时代在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比较教育”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计划和初步意见》中,这是1817年法国的马克朱利安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朱利安第一次把比较法引入教育学,人们称之为比较教育史的开端。
借鉴时代的另外几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法国的库森。1831年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的委托考察了普鲁士的教育,并写成了《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库森大胆借鉴了普鲁士的教育,比朱利安的更能典型的代表“借鉴时代”比较教育的特征。之后,法国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时,参考了库森的研究成果。借鉴时代贯穿了整个19世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拉斯·曼进一步促进了比较教育借鉴方法论的发展,霍拉斯在欧洲历时6个月,考察了英国、荷兰、普鲁士等国,1842年返回美国后撰写了12篇年度报告,其中最著名的《第七年报告》,涉及了他在比较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美国的另外一个学者巴纳德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比较研究,在直接借鉴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他还研究了欧洲祖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借鉴方法论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拿来主义式的借鉴往往是表面化的,没有深入研究他国教育与当地生活的联,没有深入讨论他国的教育模式在本国的可行性。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借鉴他国经验建立了本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后,发现其并不能解决本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因素分析方法时期
20世纪上半叶,由于进入了以电气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极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进行了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法也实现了由描述向分析方向的转化,这门学科由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萨德勒和汉斯在探索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的主要创造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总共28卷的《教育问题特别报告书》,以及1900年发表的《我们从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等著作中。萨德勒倡导采用历史分析法,强调比较研究各国教育制度发生的历史发展原因及阶段,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发展趋势。萨德勒强调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对因素分析法的形成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萨德勒的学生康德尔进一步发展了萨德勒的思想,在1933年出版了著名的《比较教育》,这本书是公认的比较教育的经典著作。康德尔在书中指出:“比较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研究各个国家的民族怎样的生活和思维,还在于理解和懂得塑造一个特定民族的特性根本力量和因素,以及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康德尔认为教育是特定国家在其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要立足于历史,研究作为国民教育制度基础的国民性问题。
汉斯清晰化、具体化、结构化了萨德勒和康德尔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和因素分析法,深入细致的讨论了影响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在《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一书中指出,每个国家的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是受该时期下的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影响的,只有研究历史才能解释各种教育制度的差别。汉斯系统化了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使比较教育在此之后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三)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二戰结束后,比较教育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这一时代比较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研究组织相继建立;研究方法层出不穷,除历史研究法外,还使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多个国际组织出版了国际性的教育调查和研究统计,各国研究学者发表了许多专著和论著。很多比较教育研究学者提出了独特和有效的研究方法。美国的贝雷迪、诺亚和埃克斯坦以及英国的霍尔姆斯、埃德蒙金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贝雷迪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964年出版的《教育中的比较法》中,他提出了比较四步法,分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个步骤,是指在全方面的了解所研究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状况以及风土人情后,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这要求研究者需要掌握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研究对象,能够保证提出的观点具有稳定的事实基础,但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去维持研究。
诺亚和艾克斯坦采用了科学量化法,他们合作出版了《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根据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确立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选择例证、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说明结果。与贝雷迪的方法相比,这个方法针对于专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针对性强,省时省力,更科学,更有说服力。但缺点是在研究中容易片面化,容易忽略人文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带来的影响。
霍尔姆斯相当全面的审视了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老一代比较教育学家的研究方法,发展和优化了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法、验证有关因素、做出相应预测。这种方法较前人的方法更为全面周到,首先是将研究对象集中的各地的重大问题上,是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再次,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方法又避免了科学量化法的片面性;而且,霍尔姆斯还构建了资料收集和问题分析的“理智的框架”,使得理论研究有了更好的规范和指引。但霍尔姆斯对于所考虑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依,难以避免研究人员在判断的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埃德蒙金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在他的《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一书中,他认为教育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而又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他强调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的结合,比较教育研究应对教育决策和行动密切联系,需要多学科进行协作研究。埃德蒙金在《比较教育的分析框架》一文中提出了由背景、概念、制度、操作、决策和执行五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整体研究框架。
四、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势
有学者对当代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向,曾做了如下概括,一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自身修正和质的研究范式的兴起;二是比较教育方法论朝着整体、系统的方向发展;三是比较教育学方法论将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兼容性特征。归纳起来,比较教育方法论将向科学化和多样化发展。
(一)科学化
回顾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其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描述法到借鉴法到因素分析法,再到当代层出不穷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观性、随意性逐渐减少,客观、系统、分析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越来越显著,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模式都愈来愈表明科学化是比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早期的比较教育,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考察、调查、访问、交谈等形式进行研究,虽有数字和统计,但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出现了比较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学龄人口、总入学率、升学率、教育经费等统计数据,需要采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大量的数的统计和量的分析,以此展开比较研究。合理的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积极的补充和完善,促进了学科的科学化发展。然而由于影响教育的因素复杂多变,许多因素无法量化,需要在进行定量研究的同时,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条件,研究学者需要能够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分清主次,只有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修养,才能保证比较教育继续繁荣、学科继续壮大。
(二)多样化
许多比较教育学者认为,大胆借鉴其他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研究方法,并进行改造、移植和发展,能促进比较教育的快速发展。例如,加拿大比较教育学者梅思曼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志”用于比较教育研究,提出学校“民族志”概念。
文化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鲁德福德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比较教育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礼节教育组织和实践,文化被放在了第一位。比较教育需要从别的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文化领域借鉴方法以丰富比较教育的研究。他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个领域,他是多领域的。
合理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促进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是当前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重要任务。比较教育方法论应既能很好的服务于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实现方法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正如霍尔姆斯所说的那样,“所有与现实脱节的方法论的讨论最终是贫乏枯燥的,使用任何可用的方法,将有可能为教育改革作出贡献,尔后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再转回到方法论上来,以便发展新的综合。”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与民族国家的独立复兴、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时代的召唤以及同国际接轨的使命紧密相联。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我国学者和世界学者的交流进一步增多,比较教育发展方兴未艾。交流是雙向的,与世界的交流不仅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和学习他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也向各国介绍我国的先进教育经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元素推向世界,使中国文化通过教育走向世界,这是新的时期比较教育的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卢晓中,喻春兰.当代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