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养老资金问题和对策探究

2018-12-06张梓渊

祖国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农村养老对策

张梓渊

摘要: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福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生活压力较大,农村养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困局。本文从完善养老制度、加大政府养老财政支出、耕地养老、住房方向抵押养老、闲置资源利用等多渠道等几个方面讨论农村养老资金筹措方式,寻求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开源节流,希望化解农村养老的资金难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 资金问题 对策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对提高人民福祉、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城镇人口的养老,对于更需要改善的农村养老问题缺少关注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力出去务工,农村大量留守老人面临着养老困境。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约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6%。因此,政府应格外重视农村养老,“保基本、兜底线”,推进农村养老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养老基本服务,让农村老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生活压力较大,农村养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养老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大,所面临的困难远高于城市养老。因此不仅需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也需要在财政支持、社会投入、个人筹措等多渠道探索养老资金来源,缓解农村养老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本文从几个方面讨论农村养老资金筹措方式,开源节流,希望化解农村养老的资金难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二十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彰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随着子女进城务工或定居、家庭小型化等现实问题面临挑战,农村社会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多元化养老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农村养老问题凸显,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探索农村新型养老体系。

(一)家庭养老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摸索完善。家庭养老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子女是农村养老的主体,子女为失去工作能力的父母尽赡养义务,父母以耕地、生产资料、住房、家庭财产等作为身后财产转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美德为纽带。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一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行,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其中不少人甚至已经在城市成家立业,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造成很多农村老人独自居住,身边无人照顾,老年生活质量堪忧;其次,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的增多,造成不少独生子女赡养负担超出个体承受能力,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精力方面都力有不逮。同時传统孝道文化也面临冲击,需要破除传统“重儿轻女”、“养儿防老”等陈旧思想,建立新时代的孝道文化。

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城市化、家庭小型化是家庭养老的客观困境,文化变迁是家庭养老的主观困境。因此,一方面需要宣扬孝道文化等中华传统美德、宣传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一方面要变革养老制度,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新形势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发展。

(二)社会养老

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物质和精神生活保障的最佳选择,但在现实经济和城市化背景下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社会养老大势所趋。针对这种问题,国家于2009年推出“新农保”为基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基础养老金标准过低(最低55元/月),远远不能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尽管有个人养老金缴费等配套政策,但囿于农村经济现状,缴存人数较少。同时,各种保险机构推出的农村商业保险由于老人较弱的经济购买力实际推广有限。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农村社会养老的普及覆盖面,同时要尽量提高农村养老的基础养老金,并最终打造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和谐发展。

(三)多元养老

基于以上两种养老模式的局限性,目前需要探索多元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个人养老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探索土地养老、住房养老、互助养老等新模式,建立新型农村养老模式架构,尽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二、我国农村养老资金筹措对策探究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经济因素是制约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因素。无论哪种养老模式,都受到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养老设施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资金因素的困扰。因此,农村养老问题的破题,解决资金问题是关键。

(一)搭建养老保障体系,做好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全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保障低、覆盖不完全等问题,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当务之急。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政府应从减负和增收两个方面入手,缓解农民养老成本压力。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农业各项生产补贴、农村教育减免、基本医疗制度实施、政策扶贫、科技下乡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农民筹集养老资金的能力。

(二)各级政府财政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养老的保障基石,其建立和发展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财政逐步加大投入,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目前我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水平偏低,无法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财政需要从转移支付、财政补贴、财政引导等手段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养老金水平,建立健全以财政为中心的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在加大中央财政补贴的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地方养老金水平。对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予以财政补贴。鼓励并激励农民长期持续参保,结合缴费年限制定适当财政激励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一次性补缴保费,并对一次性缴费行为追加财政补贴。

(三)利用农民自由资源或集体资源,创造经济收入来源,多渠道筹措农村养老资金。比如农民的房屋、耕地以及村集体固定资产,都可以充分盘活创收。主要方式如下:

1.利用家庭闲置屋顶,创造养老收入

农村大部分老人,都有自己的宅基地和独立住房,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比如临近公路的农户,可以出租自家房屋外墙作为广告载体;利用闲置屋顶建立光伏发电系统,既能解决自身用电问题,也能将发电卖给国家电网,获得稳定的养老收入。作为投资小、收益稳定持久、新能源环保的光伏养老,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简单说,就是利用自家闲置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与国家电网连接,卖电收入由国家电网按期支付给农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养老资金来源。以安装5千瓦的分布式户用光伏发电系统为例,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个月可以发电600度左右,年可收益约7000元,安裝费用是4万元左右,5年左右回本。光伏板寿命长达25年,一次投入,长期收益。

2.探索农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

农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有助于释放农村住房潜在价值,提升社会资金进入农村老年养老保险市场的积极性。尤其对于农村孤寡老人而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以房养老模式存在极大的现实意义,能够最大限度解决孤寡老人的养老难题。

3.探索耕地养老

农民拥有的土地权益,由于零散耕作,没有带来利益最大化。以政府为引导、吸引企业参与的“以土地换取养老服务”是值得探索的养老方式之一。由于年龄增长,农村老人的耕种愿望和能力都在下降,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耕种劳力不足。“以土地换服务”,允许农民以耕地权益换取养老保险或抵扣养老院开销。通过政府顶层政策设计,覆盖农民终身保障。

4.利用闲置校舍,建设农村幸福院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少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镇生活,造成农村校舍等一些基础设施闲置。可以将这些转换为集体养老用地,建设农村养老幸福院。政府作为养老社会责任的承担者,需要筹措资金改造养老设施,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让农村社区养老成为可持续的基本养老制度。

(四)加强宣传,鼓励社会资本和扶贫资金、慈善资金进入

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市场,建立农村养老机构,完善农村养老设施。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扶贫资金、慈善资金进入农村养老体系,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发展。

综之,农村养老的资金筹措,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探索更多的资金来源方式,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劲松.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9,(08).

[2]袁蓓等.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效果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04).

[3]崔庆五.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7,(04).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农村养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盐城市农村养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