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探索与思考
2018-12-06刘雅芳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比较庞大,在社会发展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就业创业成本高、择业期望高、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承受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他们出现就业创业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择业岗位偏差较大和就业层次偏低等不理想等问题。文章从“互联网+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双困生”帮扶模式探索,探讨“双困生”就业精准帮扶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困生;就业帮扶
一、“双困生”定义及帮扶意义
“双困生”的定义,视角不同,认定的依据也不同。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百度百科上认为是有经济上困难和心理上困难的学生。贫困使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第二种认为“双困生”指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相对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即文章所使用的“双困生”定义,这类定义更多的针对高校大学生。如福建省(见闽人发〔2008〕153号文件)明确指出,“双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如来自城镇和农村低保家庭等)的毕业生。如吉林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提高高校“双困生”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以及近几年内部分高校“双困生”帮扶文件中提到,“双困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
我国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比较庞大,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虽然大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就业问题又成为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的难题。做好“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是完成家庭经济困难生帮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帮助“双困生”就业目标的实现,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
二、“双困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20万人,比2017年增加25万人,由此可见,高校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双困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为例,截止2018年6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25.8%,建档立卡人数占总毕业人数5%。其中毕业生就业率为96%,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为92%,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可以看出,相对于普通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一部分就业困难者,也就是“双困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择业观念落后,职业规划保守。受到家族使命或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双困生”急于挣脱家庭经济困难的窘境,在求职意向上表现为求地位、金钱、稳定的工作单位性质,急于求成,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与适合自己的职业擦肩而过。
(二)自身素质欠缺,核心竞争力弱。“双困生”多来自教育资源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在计算机基础、英语水平、文体技能、国际视野等方面与教育发达大城市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入学后,由于承受家庭压力,课外时间兼职简单体力劳动换取学杂费,忽视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导致在求职中屡受挫折。
(三)心理压力过大,高校缺乏“双困生”专门就业心理辅导。“双困生”心理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更上升到社会性问题。由于各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地区经济差异、社会偏见、经济压力、学习压力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在毕业求职季,只要一遇到些挫折,有不良的认知归因,便会诱发“双困生”产生二次心理问题。
三、“互联网+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下“双困生”精准帮扶途径
(一)建立“双困生”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实行特别帮扶和关注。建立院校两级“双困生”管理系统,健全“双困生”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习成绩、求职档案等。有针对性核实“双困生”身份,划分类别、推荐就业岗位。
建立毕业生离校个人就业主动反馈机制,一些“双困生”在就业后很有可能会再次失业或择业,建立毕业后主动反馈机制,帮助“双困生”找到最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心仪岗位,顺利走向社会。
(二)树立“互联网+”就业指导新思维。结合互联网技术,与就业工作各个环节深度融合,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如江西省运用“互聯网+就业”新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智能化、服务精准化、帮扶个性化。开发“江西微就业”公众号,实现了就业协议书网上申请、就业信息个性化定制、就业质量调查、报到证遗失证明网上自助办理等功能齐备的就业管理“一站式”服务。近两年举办了30余场全省性的“互联网+”大型专场招聘会。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双困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多渠道就业;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了解“双困生”能力、兴趣、爱好等,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扬长补短;鼓励“双困生”在校培养各方面能力,考取证书,参加专业比赛和社团活动,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帮扶相结合。发挥学生干部、班主任、党员群体基层工作优势,了解就业困难,进行及时、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壮大心理健康队伍,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开辟“双困生”群体服务专区;培养“双困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精神,引导和支持“双困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挖掘培养自强自立之星,树典型带动就业。
四、结语
探索“双困生”就业帮扶模式,运用”互联网+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将扶贫、扶志、扶智共同开展。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双困生”就业创业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帮扶中,帮助“双困生”顺利实现就业,塑造积极、乐观心理,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信友善等美好品质,更好的实现“双困生”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基金项目:文章系吉安社会科学“十三五(2018年)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GH218。
作者简介:刘雅芳(1990.04- ),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