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清代荒灾与政府行为

2018-12-06唐万锦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政府行为灾荒清代

唐万锦

摘 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皇太极创立清朝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经历了296年的历史。清朝也是各种灾害频繁发生的朝代,为了与各种灾害做斗争,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清朝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通过政府的行为,减少灾害的影响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清代;灾荒;政府行为

一、清代灾荒历史简述

纵观中国历史,清朝是灾荒最多的朝代,也是政府行为发挥最大的朝代,从清军入关到武昌起义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荒灾对国家人民破坏最为严重的阶段。据统计,清代灾害之频数已经达到了总计11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 192 次地震169 次、雹灾131 次、风灾97 次、蝗灾93 次、歉饥90 次、疫灾74 次霜雪之灾74次,这只是对清代灾荒的初步统计,也就是对影响比较大的灾害的统计。为了更好地认识清代灾荒的历史,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详实的数据对清代灾荒进行深入考查,比如由于灾害死亡的历史,在清代灾害中旱灾的危害最为严重,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千四百多万人;水灾死亡人数也达 200 万人以上。清代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应在数千万人以上,而受災人数更是难以确切统计;且后期死亡人数为前期死亡人数的14 倍以上,后期年均死亡人数约是前期的40倍。清代灾荒影响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清朝政府相较于其他封建王朝的政府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从皇帝到各级官员都比较重视防灾减灾,并身体力行的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因而制定了一些制度和政策,对灾害进行了相对科学的防控,对灾民进行了救济,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王朝的统治。

二、清代灾荒中政府的行为

(一)完备的机构,严密的制度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灾害,清朝政府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行政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比较严密和相对合理的规章制度。在中央,对各种灾害的管理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水灾和旱灾,有工部统一负责,这就从政治上提高了对灾害的重视,也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有效的防灾减灾。工部具有管理水利工程的重要职责,因而在工部就有都水清吏的官职,同时设置了郎中、员外郎以及主事、经承等官职。他们主管稽核河道估测海塘、江防、沟渠等水利工程经费以及核销河防官员俸饷。在直省的地方官制中也设置了跟水旱灾害相关的地方官职,从而更好地预防灾害和救治灾民。清朝的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管理所在辖区的一切政务,因而总督也主管河务、工程建设和防灾救灾的工作。布政使掌管财务,并及时发放赈灾物品和赈灾银两。清朝设置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防治水灾和旱灾,巡抚以下的道员中设有管河道州一级官员中散州的州同、州判,他们是专掌水利和河防的。知县也有防灾减灾、救助灾民的重要职责。在乾隆六年江西巡抚陈宏谋因该省经常出现水灾,因而跟乾隆皇帝特此申请“将江西一省县丞均加水利衔”,他规定所有水利工程都要有该县的县丞批准和负责,总之,清朝通过设立各种机构和官职,保障了在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能够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救灾救人,这在封建社会同时在同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中,清朝政府的效率可算是比较高的。

救荒需要一定的物质储备和一定的制度支撑的,因而,清朝效仿前代的制度设立了常平仓、义仓和社仓,以备不时之需和救荒所用。常平仓创建与清朝顺治年间,政府通过购买等方式把很多物资予以储备,从而在灾害期间用低价卖出,这样就能保证一些地方政府遇到灾害的时候,可以向中央政府和其他临近的地区进行赈贷。义仓主要是以百姓用义租的方式交纳,而且也有一部分商捐。交纳的很多粮食、布匹和生活物质都有商人经营和管理,当遇到灾害的时候就用于赈济。清朝政府为了防灾救灾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历代皇帝从康熙到道光,也都绞尽脑汁,清朝政府设置了完备的机构,建立了严密的制度,在灾难来临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相对高的效率救灾救人,可以说,清朝政府救灾防灾的制度比较严密,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可以独立的进行运作,也可以互相配合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朝是中国古代荒政历史的高峰,他通过政府的行为有效地抵御了各种灾害的侵袭,也为当今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统治者重视,以预防为主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顶峰,皇帝的权力已达到了历代君王的顶峰,不管是大学士,还是总督巡抚,都成了皇帝的奴才和家臣,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系于皇帝一身,整个国家的机器都围绕着皇帝来运作。不过清朝虽然以少数民族统治整个中国,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和抱负要比明朝皇帝强太多,整个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政爱民,尤其是前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堪称优秀的君主。清朝皇帝在灾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朝皇帝以民为本,重视农桑,这是清朝皇帝对全体臣民做出的重要表率和姿态,这也是政府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重要理论依据。康熙皇帝曾经亲自种植水稻,乾隆皇帝发过重农的圣谕,道光皇帝因风调雨顺而喜不自禁,去黑龙潭拈香致意。清朝历代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因而遇到水灾旱灾,就会下诏减膳表示要与民同甘共苦。顺治是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因而国力要比之后来有限的多,他只能用皇太后节省下的开支银8万两赈济受灾的老百姓。康熙朝皇帝励精图治,财政已经大有好转,但是仍然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遇到灾年便亲自下诏减少各种开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赈灾救民。遇到比较大的灾害,比如大的水灾旱灾,皇帝并会到诸如天坛、先农坛和黑龙潭等处为灾区灾民求雨求情。清朝历代皇帝都比较重视防灾减灾,康熙皇帝在22岁的时候就提出完成三件大事,也就是三藩及河务、漕运。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南巡,也就是分别在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几乎每次都“临阅河工”。康熙六次南巡览阅河堤指授方略验收水利工程,康熙皇帝通过南巡掌握了大量的防灾减灾的第一手资料,为正确治理水灾旱灾和了解民情民意提供了相对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治河的官员和救灾的官员提供了许多可靠性的保证,其他皇帝也都比较重视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这些都为后来的统治者治理灾情提供了依据。

(三)清朝政府的救济行为和政策

清代政府的救灾政策是比较完备的,可以说是历代救灾政策的大成。清代赈济的方式有赈谷、赈钱、赈粥和工赈。赈谷和赈钱是临灾急赈中最流行要最快速的一种方式,在清朝前期的几代君王中,赈谷的数量和时限都没有一定的制度,大多都是上视灾情而定。赈济的另一种方式是赈粥,这也是比较流行的方式,清代赈粥以设厂为主,在前朝前期,比如顺治康熙年间,由于国家刚刚稳定,这种救济的行为开始秩序有些混乱,后来清统治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如发签领粥,男女分拨设栅相隔等,粥厂秩序才得以改进,从而使得救济速度越来越快。工赈也是清代经常施行的一种赈济方式。工赈就是由官府兴办一些大的工程,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政府基础建设工程,招募灾民进行劳作,然后给以赈银,这样让灾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救济自己,这种方式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拥护,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和防治灾害,又救济了许多灾民,让灾民在劳动中有一技之长,可以说是一种最为积极的救灾办法。同时还有调粟、蠲免、借贷、除害、抚恤、安辑等方式,都有效的减灾救民。

三、结语

在清朝统治中国将300年的历史中,全国各地的灾荒实际上是比较频繁发生的,有的朝代因为各种灾荒而灭亡,而清朝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防灾减灾救民,取得了很多成就。清朝政府在荒灾中建立了完备的机构、严密的制度,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救灾,如通过赈济、调粟、蠲免、借贷、除害、抚恤、安辑等方式,这些都有效的减少了各种灾害对老百姓生活生产的影响,同时也通过减灾防灾和救民,维护了王朝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夏承伯.环境哲学环境伦理视域中区域断代灾荒史研究力作——读包庆德教授的《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9).

[2] 杨双利.清代灾赈数据的生成及相关问题——以乾隆朝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18(03).

[3] 于志勇.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 王璋.灾荒、制度、民生—清代山西灾荒与地方社会经济研究[D].南开大学,2012.

[5] 张胜哲,常城.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3).

[6] 薛辉,陈亚南.继承与创新:近30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概述——环境社会学的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02).

[7] 张云忠.《中国救荒史》的撰著特色及其价值[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猜你喜欢

政府行为灾荒清代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发展方式转型期的政府行为的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1945-1947年桂林地区劫后灾荒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