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域下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建设研究

2018-12-06肖亚玲谢美娟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

肖亚玲 谢美娟

摘 要:自上个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使现代社会逐步迈入信息网络时代。在网络信息的传播条件下,高校网络德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重点发展方向。网络德育不同于传统德育,如何适应现今网络大环境,创新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建设,是近年来全国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德育;网络载体

高校德育网络载体是指高等学校为实现现行德育目标,依托互联网资源,创立的各种德育门户网站平台、开设德育专栏等形式的载体。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在校大学生接触的网络资源包罗万象,高校网络德育载体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一、高校德育网络载体现状及存在问题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各级各类高校管理部门和领导意识到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在前期很多高校都投入了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进行网络德育载体的创建工作,开设之初会对其进行大力宣传,后期却缺乏长久的动力致使其运营和维护难以为继,因此总体效果都不甚显著。众多专题德育网站或平台呈现出日访问量为个位数甚至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这些网站或平台的建设并未做到真正的以生为本,宏观来看,学校层面并未有长久的建设思路和规划,其主要问题体现为:

(一)师生沟通渠道不畅

现今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学生,与之前的“80后”、“90后”相比,他们是个性更为突出和鲜明的一代,在与师者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平等、自由开放的相处模式。然而部分高校开设的德育网站本意在于畅通师生交流渠道,有论坛、Email等互动形式,但有极少数教师或者领导会主动参与到平台互动当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他们所带解决的问题在网站上并不容易得到倾听和回复。很多领导邮箱更是形同虚设,导致师生距离并未实质拉近。

(二)载体建设脱离实际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德育载体组织建设由学校网络部门进行,主体建设目标和内容多来自于上级安排,在此过程中并未实地调查走访,倾听学生心声,因此建设出来的德育平台多是信息的陈列,而少有学生关注的架构和内容。以此脱离学生实际起点而建立的德育网站自然不能引起在校大学生关注和重视。以部分高校的党建德育网站为例,大多数在于党建或社会实践新闻的陈列,并未出现学生所关注的如何参与、如何发展的可行性指导内容。

(三)载体形式较为单一

现行众多德育网站架构大部分为对称信息式架构,即在整片德育网站上进行板块分列,虽设置了不同内容区域,但主题陈列形式仍旧是以图文材料为主进行填充,类似动漫展示,校园实地视频采访等形式未能穿插其中,对在校大学生明显缺乏吸引力。虽然这一做法试图努力践行中央关于高校要抓住网络作为德育主阵地的要求,但是实际上缺乏吸引力的平台和内容并不能有效调动校大学生及师者的积极性。

二、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内容建议

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在建设之初就应有其宏观层面的网络架构及明确的网络德育目标。参照目前部分开设较为成功的德育网络载体内容架构,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充实思政课程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良好开展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高校德育网站是思政课程学习辅导服务的有效载体各大高校可根据在校学生专业结构及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开通思想政治教育课资源库、同时拓宽线上线下答疑渠道,促进学生与思政教师之间近距离快速沟通。

(二)开辟心理工作专栏

“95后”一代的大学生出生成长与经济发展快速的中国,家庭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相比之前都相对优渥,因此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失败和挫折都相对较少,很多学生甚至从小到大一路溺爱过来,因此对于挫折的感知能力和承受能力都相对较弱,这些学生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现有的心理咨询受地点及人力限制,加之部分学生不愿面对面吐露心声,导致心理咨询效果长期受限。高校可以在网上建立类似“树洞”或者大学生在线心理咨询原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吐露心声的场所,让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袒露自己内心的忧郁与障碍,并提供在线咨询辅导以及相关案例,使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

(三)开展就业咨询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众多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从目前来看,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环节中鲜少有能够将就业放入高校德育载体内容中的,实际上日前就业制度及就业政策都发生了较大改革,许多学生开始注重自身选择及意愿,更愿意在网络上搜寻自己意向单位和岗位。高校应当注重利用大学生们的关注点,利用网站传输就业单位招聘信息,提供专题就业指导,同时对他们的就业创业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在这一点上也有利于他们对于德育平台其他信息的关注。

(四)丰富人文社科版块

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内容也不尽相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在校大学生越来越沉浸于碎片化的阅读生活中。这种快餐式的文化让他们更少的接触到人文社科大家的优秀作品。对于传统的中外名著及理论巨著兴趣都愈发减少,对明星、旅游等娱乐信息却加强了关注。因此,部分高校开设了荐书板块及讲座公告帮助在校大学生拓宽阅读思路,寻找优秀书籍提供了便捷途径。

三、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建设对策

高校的德育网络载体建设应当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的主体思路,兼顾在校大学生成长和专业特点,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将在校大学生努力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加强硬件软件同步建设

良好的德育网络载体硬件建设是德育内容取得实效的基础条件。加强德育网络载体的硬件建设应当建构校园数字化网络生态系统,将有线及无线应用扩展至整个校园、让学生在教室、图书馆和室外任何地方都能轻松接入德育网络平台,同时聘请专业网站设计人员设计德育平台及网站,使其方便大学生通过手机端或者电脑端都能轻松接入,这样才能让精心设计的网络德育内容较为便捷地传输到学生眼前。

(二)丰富网络载体内容资源

高校德育网络载体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加丰富且生动有趣,运用载体形式要更加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网络德育载体在内容和观点上要主动与当前社会形势及社会焦点结合,通过树立校园优秀榜样和正面典型来增强在校学生群体内在的自我道德感知,增强其对社会、对学校和班集体的认同。同时引导部分道德水平较高,撰文较好的优秀学生成为网络德育载体平台的意见领袖,在重要事件及重要问题上发挥主流引导作用。

(三)主动调动师生积极参与

高校专业的德育工作队伍应当包含专职教师、学工管理干部、辅导员以及优秀学生骨干等,这群人应当主动参与,充分利用网络德育载体的互动性特点,积极调动德育教育对象的踊跃参与,发挥排头兵作用。同时德育工作者应当在平台部分位置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联系方式,让在校大学生在迷茫困惑之际有师者可以咨询为他们提供指导,利用网络德育载体拉近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综合利用新兴媒体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大学生网民的快速增加,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资源普及国家政策,宣传道德模范人物等在引导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综合利用互联网的新媒体资源,构建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网络德育模式,让大学生从政策普及和模范人物宣传中获得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切实有效的信息,激发其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达到弘扬主旋律的目的,助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

(五)积极构建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德育载体的建设应当有利于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观点和见解积极反映到平台上,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创办校园手机报等形式加强德育工作。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应及时发布时政及思政课程相关信息,对于大一学生侧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灌输教育,对大二学生尝试开展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版块,对大三年级学生让其明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对时事政策认知和理解,对毕业班学生通过引导增强其融入社会的适应性。

(六)加强德育载体安全建设

德育网络载体是架构与互联网之上的,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也使得德育网络载体存在着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隐患。因此,维护校园网络德育载体的安全及稳定,应当实现对校内学生全方位开放,对校外访问进行特殊控制。加强德育网络载体安全建设应当首先建立基础网关技术,在校园网络中心提供的技术防范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技术队伍负责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一旦在遇见某些突发信息时能够采取特殊手段切断访问。对于校内各大论坛、贴吧和BBS都必须使用真实信息注册的账号和密码登陆。

参考文献

[1] 刘一潇.浅析自媒体时代研究生德育网络载体建设[J].世纪桥,2018(08):86-88.

[2] 滕学美.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山东理工大学,2013.

[3] 陈岸涛.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建设的新思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4):133-136

[4] 李芳.隐性德育课程的网络載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6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网络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GB247。

作者简介:肖亚玲(1990- ),女,湖北十堰人,硕士,湖北医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