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其教育机制研究
2018-12-06王会
摘 要:目前的大学校园中“90后”是主力军。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对应提出了针对“90后”的教育教学机制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个性;教育
“90后”是继“80后”出现之后的又一代际符号。具体来说,“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他们全部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时代和社会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以往的心理特征。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普遍而又特殊的心理特点给大学学的教育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一)思维独立,自我意识强。“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及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生活在一个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教育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他们的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在实施和信息的质和量的方面都远超之前的“70后”和部分“80后”大学生。信息的大量摄入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观念的传递,而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90后”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及大学生活中似乎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更为普遍的是“90 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欠缺,主要表现过于考虑自己的形象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二)充满活力,接受力强。由于“90后”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已有成效的时期,大量新鲜事物的融入和刺激造就了他们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熟悉街舞、轮滑和嘻哈音乐,走在时尚和潮流的前端,是最新通讯设备的优先体验者,他们对圣诞节和情人节这些外来节日的热衷程度比起“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逐渐重视,许多家长给孩子安排了文化学习之外的诸如美术、书法、音乐以及舞蹈等方面的培训班,部分“90后”都参加参加培训班的经历,着也使得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活跃在大学校园内所举办的各种团体和活动之中。
(三)个性张扬,表现欲强。“90后”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并张扬个性,希望得到关注。他们比以往的大学生更依赖于网络,QQ,微信是他们沟通和表现的舞台。为了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展现真我,又同时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们用“火星文”(生僻字、符号等)写网络日志、向同龄人倾诉。比如“3Q 得orz”,“3Q”是英文thank you 的合音,orz借用了汉字的象形造字法,像一个跪伏在地上的人,所以表示感谢得五体投地。在衣着上,“90后”更是摈弃刻板大众,崇尚前卫,不规则和独特。在课堂上,“90后”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加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现自己的独到之处。
(四)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由于大多数“90后”都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思想相对独立,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还需锻炼。大学伊始,校园内越来越多的新生都是由家长送到学校,为其布置好寝室的一切,这也直接反应出了“90后”大学生的依赖性。而这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直接造成了他们比较薄弱的意志和受挫能力。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7%的新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遇到挫折70%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10%的新生表示会“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机制研究
(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注重爱、尊重和自我实现,所以只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在课堂上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性,在学生团体和组织中给他们更多的发挥机会,就能使他们得到更好地锻炼和成长。
(二)在培养个性的同时加以规范。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特别是“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但他们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当代教育工作者要以包容的心态,改善与他们的管理沟通方式。以平和亲近的姿态接纳他们的想法,培养个性鲜明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当今年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但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要注意确保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从而使他们懂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都应该要有一定的纪律性。
(三)在日常相处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90后”大学生有激情有想法,他们不喜欢生硬的说教,所以高校教育教辅人员应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尝试和他们做朋友。并可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资源在必要时和他们进行匿名的交流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并进行疏导。此外,还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来缓解学生压力,塑造学生阳光心态,弥补他们意志薄弱,抗压能力差的缺点。
(四)在课堂教学之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90后”大学生充满活力,接受能力强,因此在大学课堂之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抽象死板的不足,同时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将所学转化为可以有所用的真知和能力。此外,文艺晚会等文化组织活动也可锻炼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学会处理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關系,更能给学生们多一些的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有他们独有的鲜明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这个特殊的而又普遍的群体进行细致认真地研究,采取因材施教和积极主动的教育方法,应用正确的引导方式保证“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 高博.“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143-145.
[2] 徐振强,王云侠.关于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环节监控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10):22-27.
作者简介:王会(1986-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