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嘉佳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呈现的性别差异分析

2018-12-06孟哲妤

视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小容张嘉佳猪头

□ 孟哲妤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改编自张嘉佳的同名小说,也是张嘉佳第一部独立编剧的电影。该片于2016年9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观影狂潮。同年12月23日,张嘉佳自编自导的电影《摆渡人》上映,该片仍采用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群戏的刻画方式,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张嘉佳跨界进入电影行业,参与制作的作品共三部,分别是《刀见笑》(2011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2016年)和《摆渡人》(2016年)。他的电影作品不多,但在这些作品中已呈现出了一些相同的特点。他的小说以碎片化的方式讲述多个情感故事,千字之间就写尽了聚散离合或生离死别,行文讲究起承转合且风格幽默,给读者以共鸣。在电影创作中,他的作品也承袭了这些特点。一部电影作品常常涉及多对男女的情感故事,他们在人物性格、社会身份等方面各不相同,通过讲述自身故事来贯通整个情节。表面上来看,这些人物形象各自独立、平等呈现,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男女形象的塑造背后存在着创作者主观上的固有价值。

一、情节及人物形象梳理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两部电影都是以三名男性角色为主,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情感故事,并将与之相关的人物角色穿插其中。

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部电影中,邓超所饰演的角色陈末是全片的主线。陈末是一个电台DJ,故事讲述他与前女友小容分手,失恋后自暴自弃,直到迷恋她的实习生幺鸡出现并给予他帮助,他的生活才回到正轨。第二个故事主要讲述女警察荔枝与技术宅男茅十八之间的爱情故事。第三个故事是讲痴情男“猪头”省吃俭用供国外留学的女友燕子生活却最终被其抛弃的故事。

《摆渡人》这部影片同样采取了群戏的表现方式。梁朝伟饰演的陈末是摆渡人酒吧的老板,他的任务是帮助其他人摆脱痛苦,他与调酒师何木子是心灵相通的爱人。金城武饰演的管春是陈末的合伙人,影片主要讲述了他与毛毛之间的爱情故事。艺术家马力和江洁有着一场复杂的感情,痛苦的他最后不仅失去了事业,跟江洁的感情也面临了危机,此后,摆渡人酒吧老板徒弟小玉的出现,使马力振作,马力也因此通过摆渡人的某种方式帮助江洁找到了自我,无意中成为了她的摆渡人。

在对两部电影的情节和人物设定进行梳理之后,笔者试图按照电影编剧要素将电影文本进行编码,从年龄、职业、涉及主题、结局等方面对不同性别的角色进行对比后得出,张嘉佳的电影作品主要讲述20到40岁之间的都市男女的情感故事,男女人物形象数量相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和职业,以爱情为主线,每个人的结局走向不尽相同,有的人物交代清晰,有的人物结局不明朗。

二、叙事视角:“看”与“被看”

在叙事学中,所谓“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者进行艺术创作时所选取的方位或角度,是“视觉与被‘看见’、被感知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张嘉佳的电影中大部分是以男性为叙事核心的,女性形象大多通过男性的视角呈现出来。“男性视角”则突出地表现为男性在影片中是“看”的主体,女性则沦为“被看”的审美客体。女性角色的塑造经常是借助男性的描述完成的。张嘉佳的电影表面上看起来是以第三人的客观视角讲述不同的人物故事,但其实并非如此。如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开篇通过描述小容对陈末被分手之后的“自暴自弃”现象视若无睹的态度塑造了小容“不近人情”的女性形象,容易使观众产生对陈末的同情之感和对小容的厌恶之情。张嘉佳并没有给予小容以话语权,从女性的角度讲述她所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与陈末分手的原因,一味地塑造男性被抛弃的凄惨形象,这就是以男性的视角在呈现内容。同样地,在猪头和燕子的故事中,观众对燕子所形成的“女神”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是从猪头的角度来切入的,在猪头的视野中燕子是“女神”一般的存在,因此呈现在大屏幕上和观众眼前的就是一位相貌姣好、气质上乘的女性形象。包括在逃婚现场,观众所看到的也只是猪头被燕子抛弃的场景,感受到的是猪头的伤心难过,至于燕子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原因,猪头不知道,所以观众也无从得知——因为创作者只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讲故事,在猪头视野之外的内容则隐去了。

有“看的主体”就有“被看的客体”,电影中女性“被看”主要表现在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上。《摆渡人》一片中,何木子这一女性形象的出现是从梁朝伟饰演的陈末这一角色的窥视下推进的。电影先是以陈末和好友老胡在门外窥视并通过老胡对调酒师何木子的讲述来引出这一形象。当镜头切换到何木子时,则对她进行了特写:专注的眼神、烈焰般的红唇、娴熟的调酒动作,镜头下的何木子散发着一种高贵冷艳的气息。这其中女性形象就是“被看”的客体,而这一形象的塑造方式即男性对女性的“看”则迎合了男性观众的窥视欲,甚至会使女性观众获得一种男性体验。

由以上分析可知,张嘉佳的电影作品在呈现不同性别的人物形象上有着叙事视角的不同:男性形象是“看”的主体,女性形象是“被看”的客体,其作品通过以男性的叙事方式引导观众追随男性人物的视线,认同男主角的观点和行为,男主角作为观众视线的载体,其在片中对女性的注视代替了观众的行为体验。

三、身份构建方式:明确化与模糊化

张嘉佳的电影作品在构建人物形象时,对他们的身份有着不同的定位,这种定位因人物性别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身份的构建首先体现在姓名的选取上,男性人物的姓名大多符合常规,即有名也有姓,如陈末、茅十八、管春等,而女性人物多为代号,如幺鸡、小容、燕子、小玉、十三妹等,甚至有些女性人物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量化统计后得出,男性角色中名字为代号或没有名字的人物数量占男性人物总数的33.3%,而女性角色中名字为代号或没有名字的人物数量占女性人物总数的70%,很明显两者存在差异。某种程度上说,放弃自己的名字也意味着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权利,自觉地把自己安放在了被别人随意询唤的“他者”的位置上。张嘉佳对女性角色姓名的模糊化处理与对男性角色姓名的明确化处理,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女性权力的漠视,在构建女性形象时有着明显的男性视角色彩。

另外从职业上来看,在描述女性的职业情况时,对于有着稳定工作的干练女性,张嘉佳一般对她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发展情况很少作深入表现,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小容,作为电台的王牌DJ,创作者重点突出的并不是她在职场上的优秀表现,反而更注重她的职业身份对她和陈末感情状态的影响。而对于那些在职场上表现不突出或没有稳定收入的女性形象,张嘉佳总是赋予她们依附性的职业形象。如《摆渡人》中的小玉,开场她是一位只会闹事的邻家女孩,她的改变是因为影片中的一个男性人物——由于偶像马力遭遇情感挫折自暴自弃,她决定当一位摆渡人,从而解救偶像脱离苦海,让他重新振作。尽管小玉有了职业,但她的这一职业在情感上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并不是自主性的体现。相较而言,张嘉佳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都拥有明确的职业。《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陈末是一名电台DJ,猪头虽然无业但从事各种各样的兼职,茅十八不断在发明创造新技术产品。《摆渡人》中陈末、管春是酒吧老板,马力是艺术家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对人物身份进行构建时,张嘉佳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男性人物的身份进行明确化处理,而对女性人物身份进行模糊化处理,女性人物大多没有自身明确的目标,在经济上和情感上依附于男性。

四、结局:情感上的“痴情者”与“背叛者”

张嘉佳的电影讲述的均为不同男女的情感故事,其中以爱情为主,结局呈现出刻板的特点:男性多以“痴情者”的形象结尾,而女性多以“背叛者”的形象结尾。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陈末与小容的故事则以陈末“被分手”结尾,幺鸡也离陈末而去,而陈末最终以一个等待幺鸡的形象留存在影片中。猪头与燕子的故事中猪头是不断付出的一方,而燕子是逃婚背叛的一方。根据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性形象是主体,他们在影片中主导着话语权,当女性形象不再以他们为中心时,女性的存在就会威胁男性的存在特性,造成男性的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调和与菲勒斯中心主义相矛盾的部分,就会安排女性成为男性的客体或将女性形象异化的情节,正如将女性变为情感中的背叛者,从而维护男性形象的权威和话语权,巩固菲勒斯中心主义。

张嘉佳的电影作品虽然仅有两部,但它们在呈现人物形象上都存在着性别差异:他通常采用男性为“看”的主体、女性为“被看”的客体的叙事视角,对男性人物的身份进行明确化处理而对女性人物进行模糊化处理,最终在结局上美化男性而异化女性。这样的表现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嘉佳进行创作时的男性主义视角,这种现象在电影界其实并不罕见。女性形象如何能在大屏幕上被平等地呈现出来,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学界以批判的眼光不断审视研究。

猜你喜欢

小容张嘉佳猪头
知止
恋上同桌的你
张嘉佳《摆渡人》定档12.23
张嘉佳
旧 物
猪头的爱情
太委屈
落魄镖师
太委屈
猪头和猪头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