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书籍装帧设计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以《以为》一书为例
2018-12-06宋哲琦
宋哲琦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0028)
书籍具有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意义,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传统载体,虽然今天传播信息、知识的媒介越来越多,更快速更高效的工具也在逐渐发展,而且很多人都在说纸媒将死,但是书籍具有的意义却是其他传播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书籍在今天不仅仅是要满足大家的阅读需要,还需要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具有设计感的好书层出不穷。
人物传记类书籍作为很重要的一个书籍类型,容易受到受众少、内容限制多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设计上相对于其他内容的书籍来说变化较少。《以为》一书,作为一个小人物的传记,在自由度上相对限制较少,作为一个实验性的设计作品,希望能够跳出传记单一的模式,增强传记类书籍的趣味性。
一、人物传记类书籍设计研究及案例
(一)设计理论认知
吕敬人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书的表达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来共同完成,通过这五感能让书籍对阅读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来完成书籍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在《以为》一书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希望能够通过多种体验方式来使读者感受到物化的情感。
人物传记书籍需要编排的内容比一般的小说类科普类书籍更为丰富和多样,而且在设计上要围绕对象的人物特性和精神主旨展开,让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所以对于本书的研究可以引起人们对于传记类书籍更多的关注,让读者认识到传记类书籍设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式。
优秀的人物传记往往是有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必须要为写好传记打好基础,在资料收集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资料是构成内容的重要要素,需要有详实、形式丰富的物质接触,并且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再者,要把握好对象的人物精神内核和本书的情感中心,并围绕此进行设计。要“给予人物传记书籍准确的定位,题材决定着我们设计的方向,只有了解了书籍的题材内容,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装帧设计的方向性路标,引导读者找到书籍的主题。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特性,是描写政界风云人物、商界成功人士,还是描写体坛明星、影视名人等。从人物的年龄来设计也是有差别的,是百岁伟人庄严宏伟的气魄,还是年少青春活跃的灵动。①
并且在现在的年轻读者中,阅读传记类书籍的并不占多数,传记类书籍大多数内容繁杂,封面乏味,阅读起来枯燥没有亮点,很难让人从头到尾的看完。所以传记类书籍也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做出创新与改变,来吸引更多的读者。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二)优秀案例分析
《梅兰芳传》,吕敬人设计。(图1、图2)这本书在书口部分做了特殊的设计,向左弯曲时呈现的是梅兰芳戏下的形象,向右弯曲时呈现的是梅兰芳的戏装形象,形式新颖,同时与读者产生了互动,增添了书本的趣味性,也将梅兰芳的形象直观的展示给读者。
《我们仨》,陆智昌设计。(图3)《我们仨》摒弃了一般人文记叙类书籍在封面上使用照片的设计,选择保持朴素的外观,选用了日本浅棕色条纹纸,更显温暖的氛围,而且封面上只出现了杨绛先生手书的“我们仨”,以及三个单词“mom、pop、圆O”。展现了一种淡淡的感觉,一点点的温馨和一点点的忧伤。
《佛陀》,奇普基德设计。(图4)此书总共有八卷,设计师在书脊的设计上别出心裁,分开看并没有什么,但当八本书并排放置在一起时,书脊上呈现了佛陀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三个形象。非常的直观和巧妙。书脊在书籍设计中是很重要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放置在书架上时,书脊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识别标识。
二、《以为》书籍装帧设计研究及方法
(一)前期资料的收集梳理与构思
对于一本书来说,除了设计的部分,文本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人物传记类书籍,就更需要详实丰富的内容了,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资料,还需要在资料的多样性上做足文章。将多种类型的资料有机的组合起来才能使书更为丰满。
本书的主人公是笔者的外公,故而在收集资料方面阻力较小。经过前期的收集整理,笔者手头的资料基本分为手稿资料、照片资料、录音资料以及一些实物,但由于某些原因,一部分重要的物料已经遗失,所以最终还是确定以时间线索来进行编排。并且对这些资料做了几轮的修改与删减,与当事人多次沟通确认,进行一些补充说明与修改,最终确保内容的相对完整与全面。
初步的设想就是将本书做成一个类似笔记式的相对排版自由度较高的书籍形式,让读者能够随意的阅读,不会有太多的阅读负担。同时也希望能够设计一些细节,做一些有趣的编排让读者不会觉得内容太过于枯燥。并且在书籍的开本上选择了15×22.7的大小,瘦长的形状让书本更为灵巧与便携。
(二)实践环节的书籍设计与思考
一本书首先进入读者视线的是封面,书籍信息通过封面与读者进行沟通。设计师需要将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此书的封面设计中,笔者在牛皮纸装裱的封面外层又设计了一个透明的书衣,让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封面。整个的设计中使用“一”和“以为”这两个元素。“以为”是本书主人公的笔名,能简明扼要的体现主人公,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个字是由主人公身边最亲近的八个人共同来书写的,让原本两个单薄的汉字背后的意义厚重了起来。“一”主要被应用在书衣的设计中,“一”被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图案”。而之所以选择“一”是因为在汉字中“一”是一个笔画就能成为字的,所有的学习都是从“一”开始的,而且笔者会叫的第“一”个称呼就是外公……并且在“以为”两个字的上方和下方,都用“一”将其框了起来。
因为此书是人生的轨迹、文字的笔迹所结合的一种痕迹,所以为了保持这种痕迹的感觉,书衣上的“一”都是一个一个手写而成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并且为了追求书写的效果选择使用了钢笔这种书写工具,以展现其中的变化,同时,书写的文字也更具动感。(图5)
书本内页的版式设计是在大量查找和观赏中国古代书籍后,确定了类似蝴蝶装版心偏下的文字排版方式,能使对页的文字相对集中,方便阅读,增强视觉上的连贯性。同时为了不让阅读过于乏味,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将原稿文字与正文相结合,用一些橡皮章插图来表现场景,把一些有联系但是形式不同的资料结合起来等等,为的是让文本内容更具趣味性。而手稿的出现更多的展现了笔迹感,笔迹充满着岁月的温度,与印刷文字不同,能让读者产生亲切的感觉,同时也有了一定的互动性。截取手稿中“打补丁”的部分,在正文里做了些许还原。将梳理资料过程中旁人的补充说明用手抄的形式加入进去,仿佛有人在正文上做了批注与解释。为了防止长时间看书所产生的倦怠感,在一些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也做了一些有手作感的安排,两页中间加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的是“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波及全国……”既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又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在夹缝里求生存的时代特点,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图6)
在书中有两处折页的使用,一处是主人公好友写的文章(图7),正好一个折页能放下文本内容和合照,不会打断读者阅读的思绪。另一处就是家庭大记事的四折页(图8),大事年表在人物传记中也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人物一生重要事件的梳理,尽可能的将其设计成一个较长的折页,为的是能够让年表有一个连贯的呈现,同时年表在折拢时读者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页,为了不让年表直接的暴露在读者面前,在那一页印上了主人公在日记中的一段话(图9),既不让读者觉得突然,也给这本人物传记有了个很好的“总结陈词”。
在正文字体的选择上,最终使用了谷歌的思源宋体,因为较细的思源宋体并没有丧失其易读性,反而更为优雅,打印出来的效果也更为稳重,特别是当文字大段排列的时候,思源宋体相对于其他宋体来说更为清晰。
图6
图7
图8
图9
(三)后期制作的印刷材料与工艺
在进入印刷过程之前,印刷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印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书衣选择使用pvc,并通过印白的方式来展示这些“一”。在决定之前,也曾考虑过硫酸纸,但是硫酸纸无法印白,如果要用必须要改成其他颜色。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使用pvc材料。而封面并没有选择像精装书封面那样使用布来裱灰纸板,而是用了牛皮纸。从触感上来说布与纸张带给人们的感觉是不同的,使用了牛皮纸书味相对会较为浓厚,而且经过时间的流逝与翻阅频率的不同,每本书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同时,封面上的书名也希望将其“藏”起来,因为书衣已经有了相对的复杂度,所以在封面的呈现上,需要展示的东西就尽可能的将其减少,选择使用了书名压凹的方式。凹凸的效果不光在视觉上可以看的到,并且能通过触摸的方式去感受。多方面不同的感觉能够触发读者不同的情感感受,使得简单的封面略微丰满起来。
对于内页纸张,考虑到阅读的舒适性和整本书的基调,最终选择了150g的米黄色蒙肯纸,这种纸张微微泛黄,质感柔软,纸张纹路较为明显,对眼睛的刺激不大,长时间阅读不会对眼睛造成太大的负担。同时相比白色的同款纸张来说也更具岁月感。但是最后在印刷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问题,原本定下的纸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到,所以便选择了同批次的同种纸张,唯一不同的是纹路较原先的纸张来说更细。
由于版心向中心集中的原因,需要书籍能够在阅读时被180度展开,所以在装帧方式上则用了精装书普遍使用的活腔背装帧方式,以方便阅读。
三、总结与展望
本书从定下计划到印刷出成本前后将近四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不仅仅要考虑到书本身,还需要考虑阅读对象的感受。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考量的过程,有时候定了一个方案,过了一晚上又推翻了之前的方案。
在这个边学习边设计的过程中,能让人更快速地进行学习,学习了到了很多关于书籍设计方面的历史与知识,尤其是看了许多非常棒的书籍设计,有传统的书籍,也有极具设计感的书籍,让人更多的感受到了书籍所带来的魅力。
书籍设计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课题,从内容到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有许多,首先是这本书的基本调性,不能与内容脱节。其次是考虑阅读的对象,因为这是一个家庭大家长的人物传记,希望一家老少都能轻松的进行阅读,比如在字体大小及行距的选择上,前前后后需要进行多次的比较,本书使用的9号字体,不会太大也不会过小,同时行距较为疏松,这样老年人阅读起来也不会太吃力。
并且在与印刷厂的沟通中,发现设计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双方多次的沟通与磨合才能最终拿出更好的东西。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但是细细思考后仍然觉得这里那里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些地方的设计如果再花一点时间考虑会更好。有些没用上的资料也十分的可惜,留下了一些遗憾。对这本书,笔者仍然希望能够一直做下去,通过归纳总结优点与缺点,一点点的做出改进和再次设计,最后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注:本书已获得第十一届澳门国际设计双年展学生组铜奖
注释:
①吴东,任青子. 谈人物传记类书籍装帧设计的特性[J]. 美术大观,2011(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