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月鉴》作者生平及家世考

2018-12-06贾海建

关键词:光州吴氏风月

贾海建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清代章回小说《风月鉴》共十六回,一般被看作是《红楼梦》的仿作,在红学或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学术著作中常被提及。同时,从地域文学的视域来考察,《风月鉴》是明清白话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可以确认是河南本土作家创作的小说作品①。不过,目前学术界在对《风月鉴》作者身份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甚或混乱之处,有进一步探讨明确的必要。

一、有关《风月鉴》作者的歧说

关于《风月鉴》的作者,《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云:“贻先字荫南,号爱存,疑河南光山县人。”[1]128《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介绍说:“清人吴贻棠撰……字荫南,号爱存,本中州弋阳旧族……”[2]822《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则认为:“作者吴贻先……字荫南,号爱存,中州弋阳(今河南潢川)旧族,乾隆嘉庆间人。”[3]74凡论及《风月鉴》的作者,大抵不出上述三种说法,而其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的名字是贻棠还是贻先。《风月鉴》现存手抄本和嘉庆年间刻本两种版本,②刻本除了比抄本多出第十三、十四回以及八幅图像外,与抄本内容相同(包括作者自叙及方钰所作之跋③),版式一致(皆为半叶6行,行16字)。不过,两种版本的《风月鉴》在文字上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处出现在《风月鉴跋》对作者名字的表述上:刻本作“姓吴氏,讳贻先”;抄本作“姓吴氏,讳贻棠”(见图1“之一”)。就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当下各类著作在提及《风月鉴》作者姓名时多是采纳了刻本《风月鉴跋》中的说法,除上面提到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吕友仁《中州文献总录》、栾星《中原文化大典·著述典》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所出版的排印本《风月鉴》等皆将作者著录为吴贻先。二是作者的籍贯是河南光山县还是潢川县。对于《风月鉴》作者籍贯的确定,其依据主要是《风月鉴跋》中对作者“中州弋阳旧族”身份的交代以及刻本《风月鉴叙》后所钤的“中州弋阳吴氏”阴文印章。“弋阳”作为地名的古称,有弋阳县和弋阳郡两种内涵:“弋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属汝南郡。”“弋阳郡,三国魏分汝南、江夏二郡置,治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及湖北省东北部。西晋后屡有伸缩。……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光州为弋阳郡。”[4]210据此,“中州弋阳”所指的地区有两种可能:一是指潢川,一是指光州。而光州“南朝梁置,治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4]1133,即光山县曾为光州的治所驻地,因此也就具有了以光州之古称——弋阳指称的资格。基于以上原因,《风月鉴》作者的籍贯出现了河南光山县和潢川县两种说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弋阳郡及光州为郡州的建制,辖境不止一县(如清雍正以后光州为直隶州,下辖固始县、商城县、息县等县),那么,除了治所驻地的人以外,其他辖区的人也是可以以弋阳来指称其籍贯的。

图1 刻本与抄本〈风月鉴〉比较

二、《风月鉴》作者姓名考辨

前文提到,关于《风月鉴》作者的名字刻本《风月鉴跋》作“贻先”,抄本《风月鉴跋》作“贻棠”。其实,在刻本中也是出现过“贻棠”之名的:刻本《风月鉴叙》后有八幅图像,每幅图像的题赞后都钤有印章(有一些为闲章,如第五幅图像题赞后的“爱”,第六幅图像题赞后的“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其中第二、三、四幅图像题赞后所钤印章即是“贻棠”。因此,作者之名为贻棠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笔者在查检文献时,于《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1929)中发现了一则有关河南光州固始人吴贻棠的材料,或有助于《风月鉴》作者相关问题的解决,现列如下:

贻棠公,字荫南,号景召,国学生。长芦盐运使司经历、兴国场盐课大使,敕授修职郎。以弟台贵,貤赠文林郎;以侄羹梅贵,貤赠奉正大夫。公生于乾隆己亥年八月二十一日亥时,卒于道光己丑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时,葬固邑南乡华祖庙后,乾山巽向。配任氏,敕封孺人,貤赠宜人。生于乾隆壬寅年十一月初九日子时,卒于嘉庆丙子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丑时,葬固邑西北隅某山某向。继配周氏,旌表节烈,敕封孺人,貤赠宜人。生于嘉庆戊午年七月初六日午时,卒于道光己丑年十二月十九日亥时,合葬公墓。无子,以胞弟台公之子侗公承祀。[5]5-6

《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中的吴贻棠为河南固始县人,而清代固始县隶属于光州(古称弋阳),则吴贻棠的籍贯与《风月鉴》作者为“中州弋阳吴氏”的说法是相符的。此外,据《风月鉴跋》可知,作者字荫南,曾“仕长芦”,嫡配任氏去世后“续弦于周”,这些信息与《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中吴贻棠的情况也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中的吴贻棠与《风月鉴》的作者为同一人。

据《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的记载,吴贻棠兄弟三人(贻棠行二),兄及弟分别名贻栋、贻楷,名字的最后一字皆与树有关,符合传统文化中兄弟间起名的风俗习惯。另外,古人在起字号时常与名字保持一定的关联度,“荫南”“景召”之于“贻棠”就是如此。《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6]91自此,棠树与召伯在文化上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甘棠召伯”“召棠”[7]814等成为了后世常见的典故。而吴贻棠的字号即由名字中的“棠”引发而来:荫南的含义为召伯棠树下之德政造福南国,而景召意以召伯为榜样。所以,贻棠当是《风月鉴》作者的本名。同时,《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中并未提及吴贻棠曾经改名。如果祖辈有其他名字的话,宗谱中一般都会予以注明,如吴贻棠之弟吴贻楷后改名为台,《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介绍吴贻楷时即云:“台公,原名贻楷。”因此,我们也可以排除“贻先”是吴贻棠后改之名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原因,抄本《风月鉴跋》中对作者名字的交代是正确的。

不过,刻本《风月鉴跋》将作者的名字写作“贻先”也应该不是简单的刊刻之误。除了“棠”与“先”在字形上相差甚大外,还因为刻本《风月鉴》是与作者关系亲密之人主持刊刻的家刻本:“钰堂弟存智为先生理家计时,居其家,钰与商之,付诸剞劂……”据方钰《风月鉴跋》可知,方钰之父与《风月鉴》作者“为莫逆交”,方钰幼时即入吴氏家塾读书,作者视其如己子,而方钰则自称为寄男。究其原因,刻本《风月鉴跋》将小说作者的名字写作“贻先”或是出于避讳的考虑。刻本与抄本《风月鉴》的版式一致④,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不过,对于二者孰先孰后的问题,学界尚无定论。笔者将刻本与抄本《风月鉴》进行比对后发现,刻本明显优于抄本,因为抄本《风月鉴》中存在大量的错字。如抄本《风月鉴叙》云:“余于戊寅冬得痿疾,阅三载而未就.·,起坐虽可,稚不倩人,而步履维艰矣。镇日独坐甚觉岑寂。时文侄可邨、甥居亭皆课于余家,每为小谈。”其中,“就 ”“稚不倩人”“文侄”等语不可解,而刻本《风月鉴叙》中分别作“就痊”“稍不倩人”“世侄”,表意清楚(见附图1《刻本与抄本〈风月鉴〉比较之三》)。其他像抄本第一回《投胎 解笑》中的“你养”“勸喜”(刻本作“保养”“歡喜”)等诸如此类的讹误在抄本《风月鉴》中触目皆是。就此情形来看,抄本《风月鉴》是据刻本抄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刻本《风月鉴》的字迹较为清晰,且抄本《风月鉴》中的一些错字与本字在字形上差异较大,所以关于刻本与抄本《风月鉴》之关系最合理的解释是:抄本《风月鉴》是刊刻前请人誊抄的过录本⑤。由于抄写之人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所依据的原本可能存在书写不清的情况,因此造成了抄本《风月鉴》在文字上存在诸多错讹之处。不过,在刊刻之际,刊刻者又对过录本进行了校改,也正是在此时将“贻棠”改为了“贻先”:主持刊刻的方钰与吴贻棠情同父子,因此,在刊刻时将其所撰《风月鉴跋》中吴贻棠的名字采用改字的方式避讳以示尊敬。

三、《风月鉴》作者生平考

光绪十三年(1887)《光州志》卷三《选举志·贡生》记载:“吴贻棠,恩贡,任直隶长芦盐运司经历。”[8]353吴贻棠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而乾隆朝最后一科恩贡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当时吴贻棠年仅11岁,因此他不可能在乾隆朝成为贡生。查《清实录·仁宗实录》可知,嘉庆朝恩贡共有四次,分别为嘉庆元年(1796,因嘉庆即位)、四年(1799,因嘉庆生母仪纯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十四年(1809,因嘉庆五旬万寿)、二十四年(1819,因嘉庆六旬万寿)。那么,吴贻棠是哪一年的恩贡生呢?吴贻棠的堂叔吴玉纶在其《香亭先生年谱续编》中记载了自己归田后与族人的一些活动,其中,“己未余年六十八岁”云:

二月,立道堂寺祖茔续葬禁碑。按,碑载固始县正堂王为晓谕事。据新蔡县训导吴山,生员琛,原任兵部侍郎、翰林院检讨玉纶……布政司经历贻椿,监生贻植,候选盐经历贻棠,候选运判鼎辅……呈为存案,颁示永禁续葬事。[9]170-171

嘉庆己未年(1799)二月时吴贻棠已经是候选盐经历了,说明他恩贡生身份的取得应在此之前。而1799年加选恩贡的恩诏颁布于当年九月,因此,吴贻棠只可能是嘉庆元年(1796)的恩贡。

吴贻棠曾任长芦盐运使司经历,“秩从七品,掌领解京部河工饷课,兼管京盐张湾引目、循环单照。运使、运同事务无大小,悉委办焉。驻天津……俸银四十五两,养廉三百两”[10]505-506。《续天津县志》卷九《职官上》对截止到同治年的历任长芦盐运使司经历都有收录,嘉庆十二年之前无吴贻棠之名,但“自嘉庆十二年至道光十四年各任无可考”[11]卷九,说明吴贻棠出任长芦盐运使司经历的时间应在嘉庆十二年(1807)之后。另外,方钰在《风月鉴跋》中介绍说:“先生归田越数载,先生之嫡配任母捐世”。据《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所记,任氏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而此时吴贻棠已“归田越数载”。能称之为“数载”,至少应在两年以上,因此,吴贻棠归田应在嘉庆二十年(1815)之前。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淮滨县文物普查时,在张庄小学院内发现了一通嘉庆十九年(1814)所立的“张庄义学学规碑”,碑文中提到吴贻棠:

具呈监生吴玉华、教谕吴廷撰、生员吴鼎和、知县吴国鸿、中书经吴鼎飏、经历吴贻椿、同知吴贻植、盐经历吴贻棠、监生吴若霭、司务吴鸿经、训导吴震之、监生吴之騜为妥议条规、以重乡学、以收实效事。……合集人等于嘉庆十七年正月,禀明停师二载,积租变价修补在案,将租价另行报销外,今届期满延师。[12]98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嘉庆十七年(1812)《长芦盐政祥绍为遵旨查封总商查有圻天津资产事奏折》中有“委派盐经历平和、盐知事胡尊仁、候补盐知事侯铸等查访”[13]一句话,说明嘉庆十七年的长芦盐运使司经历是平和。将以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看的话,嘉庆十七年(1812)联合族人上书县令重整张庄义学时,吴贻棠当已归田在家。而1812年到任氏逝世的1816年大体间隔四五年,在时间上与《风月鉴跋》中的所谓“越数载”也是相符的。如此一来,吴贻棠出仕长芦的时间大体在嘉庆十二年(1807)到嘉庆十七年(1812)之间。

吴贻棠现存作品中除《风月鉴》外,上海图书馆尚收藏有其所编撰的《光州吴氏家墨》⑥。此书编于嘉庆十三年(1808),收录了吴贻棠族人自雍正壬子(1732)到嘉庆戊辰(1808)的62篇“科第获隽之文”,书前有户部尚书刘镮之(刘家与吴家为姻亲)、光禄寺卿蒋祥墀、礼部右侍郎陈用光、广东肇罗道王云锦以及吴贻棠所作的5篇序言。其中,吴贻棠的自序对于理解其生平思想大有裨益,现抄录如下:

士生而乘下泽车,骑款段马,常为乡人与贩竖相纷逐。犹幸生贤士大夫后,席先人余业,即不能拖朱曳紫,奋荣末光,亦得横经垄畔,请业塾师,率诸子弟讲明廷诰,日垂戒书而后克延先绪也。夫廷诰不立,戒书不垂,即使子若弟拾青紫绾印绶,谓其足为前人光,曷取乎?棠少颇嗜诗书,幸赖先人余粟粗得温饱,方冀努力科举,居稽毋懈,忽于乙卯春先大夫见背。是时,棠年甫成童,兼之家道撄心,每欲制举业竟不能蒇乃事。惟是守先大夫遗训,督率幼弟贻楷,为之延师课读,耳提面命不敢惮劳。岁戊辰,楷举于乡,棠幸以为先人之业自是不坠,尤冀楷亟图上进,获选南宫,无忝先大夫之余绪,无负吾望焉。因取先伯祖、先祖以下科第获隽之文编为一册,亦以追往绪召来兹,绵绵延延耀后世而垂诸无穷之意云尔。

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仲冬月荫南吴贻棠谨志于应奎书屋。[14]前记

受家庭的影响,吴贻棠年少时即有志于科举。据《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的记载,吴贻棠的父亲吴锐逝世于1795年,此时吴贻棠16岁,生母任氏、长兄吴贻栋皆已过世,弟吴贻楷年仅9岁。因此,在父亲过世后,吴贻棠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理家教弟上,从而荒疏了举业。

综合以上的结论及《风月鉴叙》《风月鉴跋》中关于作者的信息,对于吴贻棠的生平经历可作如下总结。

吴贻棠(1779—1829),字荫南,号景召,又号爱存、大觉先生(刻本《风月鉴叙》后有“长芦委吏大觉先生”阳文钤),河南光州固始县张庄集(今河南淮滨县张庄乡)人。嘉庆元年(1796)恩贡。1808年编撰了《光州吴氏家墨》。大约于1807年至1812年间短暂出仕,任长芦盐运使司经历并兼兴国场盐课大使。1818年冬归田在家患痿疾,开始创作小说作品。1820年夏创作完成《风月鉴》。

四、《风月鉴》作者家世考

吴贻棠自称“弋阳旧族”(刻本《风月鉴》第七幅图像题赞后即钤有“弋阳旧族”的阳文印章),可见其对自己的家世是颇为自矜的。的确,固始吴氏是清代河南的阀阅世家:“由明以来河南甲族推新安吕氏,今吕氏寝衰矣,而固始吴氏盛焉。”[15]192固始吴氏以科甲闻世,自入清直至吴贻棠这一代其家族已经出过7位进士,8位举人(见图2)。

图2 固始吴氏家族世系及科举简表

吴贻棠家族鼎盛于其祖父辈,其中以其胞伯祖吴士功(吴贻棠的祖父吴士元兄弟九人,士元行七,士功行六)、堂叔吴玉纶官位最高,影响最大。吴士功(1698—1765),字惟亮,号凌云,一号湛山,《清史稿》卷三百九《列传九十六》有传,进士,曾任山东盐运使、直隶布政使、陕西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著有《湛山诗钞》。吴士功次子吴玉纶(1732—1802)字廷五,号香亭,历任翰林院检讨、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内阁学士等职,有《香亭文稿》十二卷、《香亭文稿续编》一卷、《香亭诗稿》六卷传世。吴玉纶“文词雄视海内,学者奉为斗山”[14]吴棠序,与纪昀、刘墉、程晋芳、钱大昕、蒋士铨、翁方纲等名流多有交往唱和。吴玉纶对于固始吴氏家族名望的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吴玉纶所托,刘墉为其曾祖父吴宏绪撰写了《赠资政大夫吴力堂公传》,程晋芳为其祖父吴用烈撰写了《赠资政大夫吴南长先生传》,两篇家传皆被收录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固始县志》;吴玉纶晚年荣归故里时,“王信斋邑侯率同城官吏迎于郊”[9]160,并时有过往官员登门拜访请教,令吴氏家族无比荣耀。

在固始吴氏家族中,吴贻棠的祖父吴士元这一支也是人才辈出。吴士元(1702—1776),乾隆五十一年《固始县志》卷二十、光绪《光州志》卷九有传,“生有夙慧,读书过目不忘,少为名诸生。雍正乙卯与兄士恒同举于乡”,曾任台湾府凤山县令。归田后“家居课子孙,以诗书事其业。族子弟有不能得师者,延至家教之,戚族闻有少孤者,恩育之,岁饥尝出粟,存活千余人”[16]95。吴士元有子五人,其中四子吴玉森为举人、五子吴玉堂为进士。吴贻棠的父亲吴锐(1731—1795),字衡宇,号退庵,附贡生,候选刑部司狱。吴锐虽未出仕,但“慷慨好义,邑人倚重之”[17]104。在吴贻棠兄弟辈中,堂兄吴贻桂(生卒年不详)为进士,曾任户部广西司主事、直隶州知州等职。胞兄吴贻栋(1751—1786),字荫棠,号蓉峰,拔贡生。乾隆五十一年《固始县志》卷二十二有传,称其“为文颖异过人,尤工于诗”⑧,曾任中书科中书,四库全书校录。胞弟吴台(1786—1839),原名贻楷,字次峰,号季膺,举人,曾任滑县教谕,广东英德县知县等官。

吴贻棠《风月鉴叙》云:“余之是编,有谓为言之有因者,非也;有谓为言之无因者,亦非也;有谓为在有因无因之间者,更非也。”这段话虽有故弄玄虚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风月鉴》不仅只是“一时信笔书去”的虚构产物。如《风月鉴》第一回《投胎解笑》所写:“这家本是历代簪缨相传,是明季常遇春之后。现在家中良田万顷,还有几处当典。这常兴之父是山东道台,常兴却是守祖上余业,也无心仕路,日日在家好善,凡乡中贫苦,无不周济。只是上天不佑,善人至六旬无子。”结合前文的论述不难发现,常兴的身上投射了吴贻棠及其祖辈的影子⑨。第十六回《梦觉 情释》云:“以后嫣娘也无心仕路,日日同引香诸人啸月嘲风,优游自乐,又起个别号为‘大觉先生’”。而吴贻棠就有一枚“长芦委吏大觉先生”的印章,可见《风月鉴》的主人公嫣娘也是承载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及态度的。此外,《风月鉴》虽然被看作是《红楼梦》的仿作,但其对于科举的态度却与《红楼梦》迥异:嫣娘与诸女性的日常交谈中对科举的话题多有涉及(如第五回《巧遇重访》中嫣娘与引香、拾香两姐妹关于秀才、功名的谈话);第四回《辞艳 寻芳》、第五回《巧遇 重访》、第六回《假佣真骗》对嫣娘参加童试、乡试的过程做了较详细的记述,且嫣娘在中举后对“这南京三年才出一个”(第六回《假佣 真骗》)的解元身份颇为自矜。《风月鉴》有关科举的书写及表现出的肯定态度,恐怕与吴贻棠科举世家的出身及其对举业的重视(这从吴贻棠《光州吴氏家墨》自序中可以看出)不无关系。

注释:

① 据吕友仁《中州文献总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栾星《中原文化大典·著述典》(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的著录,明清时期的河南白话小说作品有方如浩之《禅真逸史》《禅真后史》《东度记》,李绿园之《歧路灯》,蕙水安阳民之《情梦柝》以及本文所论之《风月鉴》。不过,《禅真逸史》《禅真后史》的作者方如浩实为浙江兰溪人,《东度记》的作者虽为荥阳(郑州)潘氏,但却世居南京(参见贾海建:《明代小说家清溪道人考辨》,《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2期)。《情梦柝》的作者题署为“蕙水安阳酒民”,而蕙水位于浙江余姚,因此,《情梦柝》的作者当是浙江余姚人(虽然不能排除蕙水为作者寄籍的可能性,但在缺乏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将其看作是作者的里籍无疑更加稳妥)。

② 刻本《风月鉴》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均有收藏,抄本《风月鉴》为孤本,现收藏于浙江图书馆。两种版本的《风月鉴》皆已影印出版:《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小说丛刊》第一辑所收《风月鉴》(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据国家图书馆藏刻本影印,《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所收《风月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据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影印。本文所引用的《风月鉴》刻本、抄本之内容即来自上述两种影印版本。另外,下文引用《风月鉴》的内容而未标明版本信息的,均源自刻本《风月鉴》。为避免繁琐,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③ 为行文方便,下文提及作者自叙时以《风月鉴叙》称之,方钰所作之跋以《风月鉴跋》称之。

④ 特别是刻本《风月鉴叙》后钤有两枚印章,抄本《风月鉴叙》后虽无印章,但在相应位置却有大小相当的两个墨框。见图1“之二”。

⑤ 抄本《风月鉴跋》的书写笔迹与正文相同,且抄本《风月鉴叙》后留墨框而未钤印,因此可排除抄本《风月鉴》是稿本的可能性。

⑥ 需要说明的是,现存的《光州吴氏家墨》是光绪十四年(1888)重校本,共有三编,其中初编为吴贻棠所编录,二编、三编则是后人所续编。本文中提到的《光州吴氏家墨》专指初编而言。

⑦ 吴士元五个儿子的后裔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家族堂号,而《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即为次子吴锐一支的家谱。

⑧ 谢聘,《固始县志》,1786年刻本。

⑨ 如固始吴氏可追溯的远祖—元末明初之吴文盛即“以武功显”;吴贻棠的祖父吴士元、父亲吴锐皆乐善好施;吴贻棠短暂出仕后即归田在家,且无子嗣。

猜你喜欢

光州吴氏风月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年味儿
学礼仪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此事无关风月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柳湘莲:一身风月不染尘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