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场馆地域性设计与赛后利用评析以青岛奥帆中心为例
2018-12-06赵鸣徐强
赵鸣 徐强
在现代奥运会中作为为奥运会提供比赛场所的奥运场馆,除了要满足各种比赛要求外,也同样肩负着体现奥运精神、彰显国家实力的重任。在当代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也越来越被设计者们所重视。本文以建筑批评学为基础,以青岛奥帆中心为例,对奥运场馆的地域性设计进行简要评析。
一、奥运场馆与青岛建筑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奥运场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奥运建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甚至成为建筑界引领时尚的“明星建筑”,一个奥运场馆的规划理念、一栋“奥运建筑”的设计手法、甚至使用的建筑材料都会成为人们争先模仿和参照的对象,其不但引领着体育建筑的风尚,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建筑潮流。现在“奥运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当地的特色。当地的建筑风格,选材等等,这些都会很好地被“奥运建筑”所吸纳。充分地表现地域性的特色。
青岛,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它成为一个建筑多元化的城市,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青岛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之快。青岛奥帆中心不仅体现了奥运精神,提倡了绿色奥运,彰显了国家实力,而且充分地结合了青岛的当地特色。一:奥帆中心保留了干船坞和巨大的龙门架,意思是告诉我们奥帆中心建造在原北海船厂厂址上,表现出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二:充分考虑了奥帆中心与城市整体面貌的结合,注重规划区域内城市海岸线与山体之间的呼应。
二、青岛奥帆中心设计评析
1.青岛奥帆中心概述
青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合作城市,主要承担水上各种帆船项目的比赛任务。青岛奥帆中心位于城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场地东侧为居住区用地、西侧与青岛市标志性景点——五四广场近海相望、南侧为著名的浮山湾、北侧临近东海路,总的面积约为45公顷。青岛十大景观之一“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设计的时候为了保留燕儿岛山,保留“燕岛秋潮”,舍弃了劈山开道的方案,选择了开辟隧道保持山体形态。现在看来,这个方案实在是绝妙,不仅充分地运用了选地,而且还保留了自然景观。
工程主要分水域和路域两大部分。水域工程包括防波堤,堤坝码头,纪念墙码头和护岸改造,灯塔等,总占地面积15.5公顷。路域工程则是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奥运村、运动员中心、媒体中心和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总占地面积13.8公顷。
2.青岛奥帆中心的总体布局
青岛奥帆中心在总体布局的时候考虑到了其整个陆地区域是沿海岸线不规则地块这一特点,于是将地块分为三条南北向轴线,这样组成了汉字的“川”字,寓意青岛海纳百川,以宽广胸襟,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大门。三条轴线分别为:西轴—海洋文化轴、中轴—欢庆文化轴、东轴—自然文化轴。
奥帆中心设计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与城市整体面貌的结合,注重规划区域内城市海岸线与山体之间的呼应,其主要建筑基本安排在北部,与东部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融为一体,从海上观看奥帆中心,建筑背山面水、高低错落,与周边的高层建筑群和谐统一,东部新区的天际线也因奥帆中心建筑群的加入变得活跃了许多。整个奥帆中心只是将媒体中心放置在最南端,表现出对山、海自然环境的尊重,其对燕儿岛山与海岸线的退让也让人敬佩。
3.青岛奥帆中心的单体造型
青岛奥帆中心单体建筑造型作为“奥运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整个规范区域内海拔最高的奥运村主楼,以其轻盈的风帆造型和鲜明的建筑形体,一方面在天际线上起到了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又在东部新区城市空间中凸显了奥帆中心的独特形象。南部海岸线上唯一的一栋建筑——媒体中心,其高耸挺拔的观光塔,弧形与斜面交织的立面与屋面造型,以及充满着大海气息的海蓝色玻璃幕墙,尽管整体有着近8000平方米的体量,但看上去依然是那样的轻盈、活泼,尤其是36米高的观光塔与平卧在海面上的拦海大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陆域工程的5个建筑单体设计在表现滨水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有帆船形象演变而来的弧形体块、体块之间的互相穿插,弯曲的飘板、以及架空长廊、观景阳台、屋顶平台等趣味灰空间无不展示着建筑与水的亲密关系,使建筑散发着浓厚的海洋气息。
4.青岛——“帆船之都”
中国帆船运动的发源地——青岛。青岛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主要场地,被誉为“帆船之都”。青岛奥帆中心在设计的时候把“帆船”这个元素充分地运用在里面,青岛奥帆中心的主楼,倾斜的顶部远看就像是扬起的帆,两座并排的建筑远处看就像是在海中比赛的帆船。建在海上的大剧院则采用的是膜结构,白色的弧形轮廓构成的整体建筑,远看即像在海上行驶的帆船,又像海面上翻滚的浪花。陆域工程的5个建筑单体的设计形象,也是由帆船形象演变而来。
青岛奥帆中心的建筑风格与青岛以往传统的“红砖绿瓦”,“碧海蓝天”的建筑风格大不相同,也没有沿用欧洲建筑风格,也不同于周围方形的建筑,而是创作出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奥帆中心所形成的新的建筑风格对青岛后面建筑风格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青岛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三、青岛奥帆中心赛后使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迄今已经过去十年的时间,青岛奥帆中心也由比赛场馆变成了赛后利用的场所,作为南部海岸线上唯一的一栋建筑——媒体中心,以他为起点的防波堤全长534米,宽47米。比赛的时候为陆上观赛平台,现在其南边为观看帆船活动的观光平台,北边为酒吧风情街,俗称情人坝。
没有比赛的时候人们可以在露天的步行道上行走,观看青岛不一样的风情。中间的码头赛后新建了大剧院,大剧院在设计的时候不管是外观还是内部装修都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其设计特点就是将室内演出与室外实景相结合,让人们有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市民可以在岸边一边欣赏着全海景,一边观看着演出,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处全海景大型实景演出剧场。并且赛后在场地上还建了奥帆博物馆、心海广场、燕岛宾馆等等,经过了多年建设奥帆中心也成功地完成了转型。由原来的比赛场地转变为集旅游、文化、运动、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城市空间,成为青岛开放的城市景观旅游景点。
四、结语
在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奥运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奥运场馆不再只是提供比赛用地,而更多的要体现奥运精神,彰显一个国家的建筑发展水平。奥运会每四年就会在不同的城市举办一次,奥运建筑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地域性,奥运场馆的地域性也是建筑师们不可以不考虑的问题。建筑设计的发展既要延续和传承本土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应该适应当代的新地域性,把那些引领时尚的“明星建筑”运用到城市建筑的发展中去,这些都值得当代建筑师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