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探析
2018-12-06王义伦罗文春
王义伦,罗文春
(陕西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21)
引言
习近平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发出“精准扶贫”这一指示。精准扶贫即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理方式。由于“宽散”的传统扶贫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围绕“精准”的扶贫开发模式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路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因此,基于十九大习近平的重要指示,本文将探析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战略。
一、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各地区贫困原因各异的现状下,党和国家坚持务实的态度,对各贫困地区进行实际的分析,找其病根,对症下药。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化症下药,靶向治疗”。
2.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习近平多次特别强调人民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评判地位,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2]换言之,党的各项扶贫政策是否科学、是否到位,应当让广大人民群众来鉴别和评判。
(二)国外反贫困理论与实践
理论上:西方大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的相对欠缺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只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投资的高效率,走出“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才能消除贫困。美国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扶贫理论”认为,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印度阿玛蒂亚·森提出,贫困是源于生产方式落后和能力缺乏,必须保证穷人有一定的资源才能让他脱贫[3]。不同的理论受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的主体而形成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药性反应。
实践上:21世纪初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各项产业遭受严重的考验,失业人口剧增,贫困问题不断加剧。为解决失业问题,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创新性措施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比如,通过延长失业救济领取期限,以社保支票的方式向特殊群体提供补贴;同时,鼓励企业雇佣新人的刺激计划,具体为采用税收抵扣的方式实行促进就业的一揽子方案。巴西是创造出“巴西奇迹”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反贫困计划,建立系统的反贫困体系,采取最低收入保证计划,全国实施“零饥饿”计划以及推行保障性住房计划,贫困人口比例降低,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4]。
(三)当前我国的贫困现状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在十九大中提到“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1]具体来说,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依然庞大,仍有2 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更为严重的是,剩余贫困人口生存环境更为恶劣,致贫原因更加复杂,发展空间更为狭小,扶贫道路更加艰难。
二、基本内涵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通过“真”、“准”、“精”、“变”等方面进行准确定位。“真”、“准”、“精”、“变”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以“真”为前提
在选取扶贫对象时,坚持“看真贫”、“扶真贫”。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深入扶贫第一线,对扶贫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对其情况进行摸底汇总,做到“不抛弃”、“不漏掉”;同时,各级政府坚决杜绝官僚主义、面子工程和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要“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分析贫困问题、研究贫困原因、寻找扶贫对策,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工作,满足贫困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以“准”为核心
首先,各级党政部门要坚持“以心相交”,对扶贫对象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其次,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所谓对症下药,就是在探寻不同村庄、不同农户的贫困原因之后,针对致贫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所谓精准滴灌,就是“这些贫困村庄、贫困农户需要多少扶贫资源才能够走向致富之路,就应配置多少资源”。所谓“靶向治疗”是需要扶持真正需要扶贫的村庄和农户,不会让非贫困村庄、已经脱贫的农户占用扶贫资源。
(三)以“精”为关键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把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作为重中之重,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规范人员选派,明确工作任务,加强日常管理,严明考核激励。指导各级部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化、精细化意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因此,对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定位把握,不应只在操作层面上将其解读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还应将精准扶贫提升到贫困治理原则性高度,映射到扶贫机制和政策体系中[5]。
(四)以“变”为模式
由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是参与者的体制到建立自上而下的精准扶贫体制,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是主导者,彼此互相配合,实现精准发力。中央政府负责总规划、总运筹、总评估等工作,省级政府积极动员资金发放及指导等工作,市县级政府做好资金人员调配、推进项目落地实施等工作;由单一的静态管理到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动态管理的信息化,由兜底帮扶“量”的控制到扶智扶勤“质”的升华,发挥贫困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发扬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摆脱贫困,实现富裕。
三、具体路径
(一)国家:角色定位
坚决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文件精神,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标准。首先,国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管理上,实行省市把关、县做主,将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下放到县级,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项目上,实行省市支持、县落实,特别市县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具体落实扶贫项目。其次,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变政府主导企业的局面,引导企业参与到扶贫攻坚中,建立“政府、企业、贫困户”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再次,县级政府采用“靶项疗法”,利用“因户施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切实增强脱贫造血能力,分类推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最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分类指导、分类扶贫[6]。
(二)社会:齐心协力
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多元成分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利用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是大势所趋。积极组织社会团体参与扶贫,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会组织的人才优势,对贫困地区实施按需帮扶。通过“委托—代理”,“协作—互动”,“发展—介入”等新型扶贫路径,不断发展其独特的作用条件[7]。从政策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四个维度出发,探索适应社会需要,体现自身特色的扶贫路径,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运转起来,转化为扶贫资源,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扶贫资源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资源向“造血式”扶贫力量转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三)个人:自力更生
发挥个人的主体地位,形成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根据现实条件与自身需求来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激发自身主动性,创造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依靠政府的政策,适时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工作,努力就业;同时,加强自身文化素养以及技能培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主动脱贫的实践中,已经涌现许多鲜活案例。比如,张彦超通过巧设“奇幻玫瑰庄园”,形成以花木、旅游、娱乐、住宿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自力更生,培养开放意识,萌生内需动力,同市场需求相对接,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打开市场,刷新认知,点燃自身的创业热情。习近平曾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因此,个人要树立改变现状的意识,坚信自己战胜贫困。
结语
总而言之,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是对我国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升华,为我国绘就“十三五”期间的新蓝图,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要形成越是攻坚克难,越要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气,越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越要有“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的处世态度。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脱贫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精准扶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必将令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