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新时代激发国有企业的人心红利
2018-12-06冯永刚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
文/冯永刚,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人口红利渐渐消失,新的经济红利模式是否存在,是何种模式等问题是业界正在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国企人心凝聚方面的问题为导向,针对“人心红利”现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有企业发展现状,阐述如何在新时代激发国有企业的“人心红利”,促进国企的发展。
1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与国企发展现状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
回顾自1990年到2018年中国GDP增长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GDP增速持续增长,到2007年达到最高点,从2011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增速降为7.7%,之后一直稳定在7%左右,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GDP高速增长印证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而增速放缓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之一。
1.2 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企在金融、石油、电力、航空航天、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垄断地位,但国企从盈利、口碑、管理、领导及员工素质等方面都远远不如私企。因此社会上给国企冠以的标签有:“经济效益普遍低下”,“市场竞争乏力”,“管理效率低”等。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在改革中。回顾30多年的国企改革,我们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国有经济规模不断增加,国民经济贡献突出。十九大会议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打通市场准入机制,国企实践无止境,国企改革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3 国有企业发展的新红利模式
鉴于当今世界经济受创新驱动显著,而创新离不开人才,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互联网上有人顺势提出“人心红利”的概念,即“在好的体制机制下,行之有效的激发人心深处的兴趣与热爱,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发展驱动力,形成经济发展的红利。”此外,在实干中报国是国企长期以来践行的价值观,如航空人一直坚守着“航空报国”的初心。在新时代下,国有企业有能力,也有必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完善体制机制,为了企业的共同目标,以人心向背之势,激发员工主动创新,促进企业在新时代获得经济红利。
2 国企在人心凝聚方面现存的具体问题和解决路径
2.1 职工普遍爱国爱企,但敬业精神不足
国有企业的薪资待遇与外企、私营企业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是事实,但并非如过去那般严重,“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以航空工业集团内的职工为例,除去北上广等特殊城市,职工有房有车的生活已是十分普遍。在新时代下,国企应发挥在为国为民方面的优势,以新方法凝聚人心,在国企内部营造集体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从多方面提升职工的满意度。
2.2 人才流失问题
2012年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我国5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科技人才的流出/引入比例高达71%,特别是在外企、私营企业较集中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比率竟高达89%。面对国企人才流失的问题,企业当从自身薪酬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方面分析原因,寻找改善的路径。
2.3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2013至2014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在专利数、论文数逐年上升的同时,我国创新力和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我们从事的工作有创新,大部分单位重视创新,且有明确的制度激励创新。结果是我们的创新成果很少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多么吊诡啊!这样分析似乎合情合理,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可以表现得在“创新”,而实际并没有“创新”。我们当然可以制订各种复杂的规章制度,鼓励、监督员工创新,但是最好的办法是让员工从内心深处根据兴趣、热爱,自发的创新,而管理者们除了营造这样一个环境,真的不用再做别的什么了。
3 如何在新时代激发国企的人心红利
3.1 激发人心红利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历史的经验证明激发人心的力量需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要有精神信仰的引导,这是中国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因此,要想在企业内部激发人心红利,既要保障员工的薪酬待遇,又要以企业文化引导人心凝聚,二者相辅相成,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不能有效的凝聚人心,获得人心红利。但如果国有企业不努力创造经济利润,那么就无从谈起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再好的薪酬激励机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提升国企盈利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看到国企一般性的同时,亦应重视国企的特殊性,即肩负强国的使命,尤其是国防企业更是现代化强军的中坚力量,应从爱国主义角度凝聚人心,在企业内部以爱国主义为引领,全员一心,铸就国企激发人心红利的根基。
综上,国企激发人心红利之“道”应是以增加经济利润为前提,以融入爱国主义的特色企业文化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
3.2 激发人心红利之“法”
3.2.1 建立企业明确的发展规划
国有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除了薪资待遇原因,更重要也更可怕的原因是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失望。试想,当员工面对外企和私企的高薪诱惑,什么能促使员工留在国企?员工可以接受短期与企业同甘共苦,但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企业没有发展规划给予员工希望,没有成功愿景的感召,想留住人才是不可能的。“良禽择木而栖”的现象自古如此,在中国如此,在外国亦如此。
3.2.2 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其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念是一只无形的手,可以将企业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将员工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国有企业应在新时代下,以激发人心红利之“道”为指导思想,深挖企业的文化传承(尤其是红色基因),赋予新时代下企业文化的新内涵。
3.2.3 在企业内承载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
国有企业是党领导下的国企,因此其在创造经济利益外,还要承担党和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如果一个国企只关心生产,而对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则是忽略了中国文化崛起的大势,是不可能在企业内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现阶段,我党坚定引领全国人民走文化繁荣复兴的道路,国企应按党的方针在企业内部引领员工走企业文化复兴的道路,为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发挥社会作用。
3.3 激发人心红利之“术”
3.3.1 创新绩效分配机制
绩效考核对于现代企业并不是一个新命题,只是对于国企有其特殊的问题。相比于外企和私企,国企职工考核不达标的退出机制不灵活,工资总额限制等因素为绩效分配带来限制。然而,国企的管理者应在各限制条件下,找准边界,尝试新的绩效分配机制,在有限的薪酬条件下,向员工传达“多劳者多得,多创新者多得”的绩效理念。
3.3.2 富于理性的真诚沟通
“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是我们党优秀的工作作风。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国企职工不再愿意将真实想法反映给单位领导。其原因无外乎“没时间”、“说了也没用”、“说错了领导批评”等。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主动走近群众,真诚地倾听大家的心声,消除职工的疑虑,了解职工最真实的想法。另一方面,管理者不能一味用情感、情怀等做群众工作,要再倾听后提供理性的分析和建议。
3.3.3 汲取群众智慧,管理创新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每个企业如果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要到群众中深入调研,总结、分析、迭代形成企业的管理创新手段。这样在改革的初期就得到群众的支持,而改革措施往往也最行之有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但群众的热情却容易受到影响。如果企业管理者对职工的建议迟迟没有答复,职工的热情就会消退,需要管理者适时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创新。
3.3.4 增强对员工的培养
对于有上进心的职工,通过大力培养促进其成长是最好的激励方式。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员工成才的模式经营成良性循环,这样企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切不可因部分员工能力增长后跳槽到其他企业而停止或减小对员工的培养规模,那样只能陷入人才流失到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此外,给员工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的感激之情,促使员工迸发出更强的工作热情。
3.3.5 将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做到极致
每个企业都像一个大家庭,企业的管理者好比“家长”,而企业的职工在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家文化”也是企业文化提及最多的文化理念。然而,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问题,并非每个家庭都幸福和睦,其乐融融。国企要在新时代树立良好的“家风”,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同时员工也会深切的爱着自己的企业、
3.3.6 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国企精神
航空英模罗阳因公殉职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 22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及时调查显示,50.9%的人表示自己对英模罗阳的事迹很关注,61.5%的人坦言自己为他的事迹所感动,74.0%的人认为当下社会缺少“罗阳式奉献”精神。
罗阳身上的哪种精神品质最受公众敬佩?调查显示,“敬业”排名第一(55.3%),其次是“坚守”(45.2%),第三是“将国家发展内化为个人使命”(42.5%)。其他依次是:“鞠躬尽瘁”(35.8%)、“甘于在幕后奉献”(33.4%)、“敢于承担责任”(25.7%)、“耐得住寂寞”(25.4%)、“从基层做起”(20.9%)、“不惧挑战”(20.2%)、“勇于创新”(18.4%)等。
新时代的国企精神是什么?罗阳用生命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回答。我们不应忘记英雄,更不应忘记英雄的精神。只要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发扬,国有企业的事业何愁不兴?我们势必可以得到“人心红利”,为世界提供企业发展的中国模式。
本文从国企现状出发,对“人心红利”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最后,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新时代下,国企可以参考本文所述的“道”、“法”、“术”激发“人心红利”,但这只是获得这份红利的必要条件,而充分条件则是国企改革的深化,二者充分结合才能让国企在新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