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聚集现状评判及模式优化研究
——以T院实证研究

2018-12-06方颖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才

方颖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浙江台州318000)

引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浙委发[2016]14号)[1],台州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人才生态的最优市,集聚海内外人才来台州创业创新,台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了《关于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台市委发[2011]48号)、《关于加强社会事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台市委发[2015]80号)、《台州市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实施办法(试行)》(台市委办发[2012]25号)《台州人才新政三十条》(台市委发[2017]105号)等系列文件精神,努力把台州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和科创中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台州市早日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建成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

近年来,T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紧贴台州区域经济突破发展实际,把人才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兴校的“第一资源”,坚持在发展中凝聚人才、实践中培育人才、关爱人才,聚集人气,使一大批人才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营造出了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通过问卷、走访了解、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对T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基本掌握了全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和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T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内涵和聚集现状

高校高层次人才,他们具有引领性、凝聚性和研发性,知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是人才实力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其核心特征是高学历、高职称与高水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建设、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是高技术领域创新的主力军,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一支生力军,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T校围绕人才兴校战略,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待遇,采取切实的措施聚才、育才、用才、爱才,推动了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造就了一批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聚集“精英人才”。一是出台政策激励人。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制定出台了《T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符合高层次人才标准的提供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方面的待遇。同时,为适应学校聘用急需的或者特定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出台了《T校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文件。在文件中明确,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等要求,在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放活“精英人才”。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根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浙委发[2016]14号)和《T市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实施细则(试行)》文件精神,起草《T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携带科研项目、成果技术到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从事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或携带科研项目、成果或技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创办企业。与此同时,自实施绩效工资以来,学校出台《T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并报市财政备案。科研人员在承担企业科研项目中的收益、成果转化奖励、经费绩效奖励等,均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

3.培养“精英人才”。选拔副高、高工或高级技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通过自荐、推荐列入学院各类人才资助培养工程。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体化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依靠“专任与兼职、培养与引进”两个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一体化”教师和名师的比例[3]。

启动系列“名师”“技术能手”“大师工作室”建设计划,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业务骨干和各类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让社会更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通过“人才中转站”走进校园。

按照各级教师的能力素质标准,根据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以校本为基础的持续进修,通过国内外交流、在职培训与教科研活动、下企业实践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人才聚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从T校人才工作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受财政困难和政策限制等制约,在人才的住房、专业技术人员的外出进修等基本保障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引进人才留不住或不安心工作。

2.培训经费不足。各类专业人才因经费限制,组织培训的机会很少,针对性不强,极大地制约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对各类人才的跟踪服务不够。主要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或专家的住房、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医疗保障等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致使这些人才有后顾之忧。

4.人员进口不畅。受编制和“凡进必考”等政策的限制,每年招考专业技术人才的名额极其有限,使大量拥有专业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不能被使用。

5.人才流失严重。经过多年精心培养锻炼的技术骨干,由于基层工作环境、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大量骨干流失,形成了“年年引进培养人才、年年没有人才可用”的尴尬局面。

6.领军、创新型人才极少,影响地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高层次人才聚集模式优化

1.加强设计人才工程项目载体的构建。载体作为推进人才工作的推进器,利用此推荐器,培养、发现和集聚人才的重要途径,实现人才工作项目化。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高科技创业团队来T市创新、创业,贯彻执行浙江“海鸥计划”、省“151人才工程”,启动“500精英计划”“211人才工程”,台州市“海外工程师”项目,在高校设立“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才计划”,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这些高层次人才分布在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橡胶及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支柱的重点领域。

2.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做强人才支撑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利用该区现有创新要素和产业特色,搭建平台,引进院士资源,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院士工作站,推进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平台,积极引进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及相关企业,融合了科技、经济、人才等诸多元素,直接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工作机构,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引入企业、学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建立健全政、企、校的合作机制,有效聚集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项目研发,推动企业攻坚克难、转型升级。通过院士工作站,集聚创新人才和要素,为相关产业突破瓶颈、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促进成果转化。

通过合理、高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创新团队、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产业高端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研究院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形式,选择区域某技术研发背景较强的为研究院核心理事单位,吸纳领域企业和投资机构,制定研究院章程,明晰产权、收益分配等事项,组建研究院发展指导小组和运行机构。

以区域产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行业技术集成、创新、产业化应用为目的,同时,可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推进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4]。台州市主要涉及汽摩制造、能源石化、高端装备、医药制造和智慧管网等领域。

3.探索在高校进行人才特区建设。在人才的政策保障、机制建设与运行、资金投入、氛围营造和工作模式等方面,与同类相比,具有特殊性。学习参照杰青、长江、青年973首席、拔尖人才、优青、青千,分别推出了地方性人才工程或引才计划。与此同时,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主要积聚区,可考虑创建“人才特区”,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5]。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来T市工作,推动T市经济转型升级,建立柔性引才工作联络站,定期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根据引智绩效,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将T市集聚区打造成海归人才聚集区、高端人才创业区和海归人才宜居区。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技经费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率先尝试,创新机制为人才服务。

4.完善人才引进后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切实准确评价高层次人才在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制定系统的考核体系非常重要。通过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培养和引进急需的各类高端人才,为T市经济发展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开阔引才引智视野,积极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同时,要加快构建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对其素质、能力、业绩和贡献率做价值性衡量。

参考文献:

[1] 姚志文,金哲.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解读[J].今日浙江,2016,(14):40-41.

[2] 陈兴多.主动作为一线履职为赶超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J].台州日报,2017-02-10.

[3] 王伟麟.“校、企、政”三方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8):61-62.

[4] 丁云龙,孙冬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建及意义[J].中国高校科技,2012,(1):46-48.

[5] 许士荣.高校“人才特区”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6,(4):87-92.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