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人生活照料现状及探析

2018-12-06胡建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照料养老老年人

胡建梅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一、农村老人生活照料现状

农村老人养老中的生活照料现状令人担忧,对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已成为我国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老人生活照料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来源方面。大多农村家庭老人生活依靠自我劳作自给自足或者家庭小作坊以及子女在城市工作获得收入定期给老人生活费。但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老人依靠自己的辛勤付出所获得的费用越来越少;另外,外出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已经组建家庭,之后会继续有生育、孩子成长教育问题面临,经济压力也十分明显的,农村老一辈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感觉到负担,也更加不愿意从第二代那里索取太多的物质回报[1],他们从外出的子女儿孙那里可以得到的支持也是十分有限的。老人平时的衣食住行还能勉强过得去,但是遇到急需用钱情况时就无力承担。

2.人员照顾方面。农村老人一生大多从事简单的重体力劳动,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各种健康问题开始凸显,老人生活照顾方面的需求也在慢慢加大,当自我照顾和配偶照顾不能满足自我需要时,虽然有些子女还能够在百忙之中定期抽时间给父母通电话、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望老人,但是毕竟这些代替不了也远远不及在父母身边来得更加实际和方便[2],子女的这种方式无法提供老人需要的人在跟前端茶倒水、搽洗身体、端屎倒尿等必须进行的照料方式。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面临的问题将十分严峻。

3.医疗支持方面。许多山区偏远行政村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医疗服务点,解决农村人日常就医的基本条件跟不上,还有一些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即使有一家卫生服务站,但终因居民住所过于分散而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各种原因致使医疗检测和治疗设备十分陈旧或者极其匮乏;年轻的、有能力、有高水平的新一代医药从业者由于各方面原因而不愿回到当地支持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使高水平医务人才十分紧缺[3]。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存在一定缺陷,以前门诊就可以解决的小病可能需要住院,这样老人医疗费用相对的提高了,对门诊费用没有太大作用。

4.精神慰藉方面。农村老人没有什么运动和娱乐活动可以开展,老人们生活很单调,除了干农活,就是在家门口和邻居聊天。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来,子女对老人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就是每周会打一通电话,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有孙子的学习情况,但大部分通话时间都占用在询问小孩的交流中,这样其实也相对地减少了对老人们本来的关注和关心,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老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被忽视。农村很多老人情绪消极,对生活似乎没有太多乐趣和兴趣,大多时愁容满面。

二、农村老人生活照料不足的根源探析

1.个体层面。对于老年人而言,身体的健康好坏直接影响他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是越低的。另外,老年人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相对于年轻人来讲是明显较低的,但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追求越明显,反之则相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会通过打太极、聚会下象棋、扭秧歌等方式排解孤独和寂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没有太多方式能够有效排解孤独。

2.家庭层面。在农村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改变之前,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获取,对劳动力数量要求比较大,所以在当时农村家庭结构主要以三世同堂或者兄弟姐妹不分家的形式组成,这也正好能让家庭中的年长者得到很好的照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模式的变化,农村劳动力需求大大减小,传统的家庭结构随之开始出现分裂,丈夫妻子带着儿女组成独立家庭,以前在家庭内就完成的对老人日常照顾变得越来越难。还有,传统农耕经济毕竟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中,其逐渐被先进的工业化经济模式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建立工厂、城镇,土地的自然种植功能已经弱化,农村传统的经济供养已经不再依靠土地产出,加之年轻一代对城市向往和最求,大都外出谋发展,即使少有的土地也大多荒芜,土地可以为农村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的功能弱化并逐渐丧失。

3.社会层面。中国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指引下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随之出现的问题是老年人口比例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实行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并存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就很容易形成农村老年人口多于城镇人口,在今天已经得到验证,这加重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压力[4]。

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后代天然地认可老人们应该得到最优质的赡养,但这种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孝道传承正面临挑战,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年轻人比较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家庭内部老人的照顾在弱化[5]。

三、解决农村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建议

1.政府层面。首先,促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广为流传,它的地位至今为止依然不可替代。但是,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社会所承担的养老义务也会慢慢增大,应多举措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探索并实行具有地区特色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作为传统方式已经非常成熟,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并且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其次,鼓励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政府应该发挥好政策指导者的角色,结合当地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招商引资,创办更多劳动型企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6]。同时,加大惠农政策和税费减免,加强农村电商发展,鼓励青年农村劳动力返乡自主创业。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回家的青年可以更加便利地为家中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并且实现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支持。

2.社会层面。首先,提升农村社区养老功能。中国农村老人生几千年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老年人因为居住距离短,大都是同姓或同族,对于开展集体村镇社区养老方式老年人是非常认同的。在这种小环境当中老人们因相互熟知,会更加积极地参加并融入社区整体中,这样社区中的各种服务组织和工作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为老人们提供日常照顾,无论衣食住行方面都十分便捷,而且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为远在城市的子女提供老人的生活信息。其次,建立老年养老市场。农村中的青年大都外出到城市谋求发展,这对年龄是有要求的,年纪较大的这部分老年人因为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因素必然不能够外出务工,而这部分老人因为不再需要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去劳作,所以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和精力[7]。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农村老年人养老市场,让老年人发挥余热,既可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有效排解老人们的孤独无用感,提升自我肯定度。再次,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工作队。建设一支有社会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能吃苦的专业性服务工作队伍,通过日常的老年人工作宣传和生活帮扶,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达到农村社区老年人生活自信心提升,能够更加方便地找到生活照料的助手,加强农村老年人相互交流,提高农村社区和谐度,最终达到社会工作的最佳状态。

3.个人层面。首先,老年人自身需要做出改变,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对于健康还是生活都是很重要的;其次,年老的夫妻一辈子相濡以沫,在生命的夕阳时期更加需要加深交流、互相理解,从自己最亲近的人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最后,对于子女而言,应更加注重对家庭中的老人精神上关爱,物质基础很重要,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经济追求是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这个基础,那么再多的物质支撑也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抽出时间多给予老人关爱。

总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加上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各项设施落后等原因,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逐步凸显,期待农村地区老人生活照料问题能够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9.

[2] 徐永祥,孙莹.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8.

[3] 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16,(1):79-80.

[4] 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何种人提供何种支持[J].河海大学学报,2012,(1):20-25.

[5] 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35-40.

[6] 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个人地位、社会支持与身心[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7] 张爱红.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社区为个案[D].西安:西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照料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学中文
家庭照料强度与中年劳动人口非农就业的关系研究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