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8-12-06陈英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工人力资源农民

陈英华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已进入攻坚阶段,各行各业均需进行一系列深刻变革,但无论哪一方面的变革均需要由适当的人来实施。因此,良好的人力资源,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占大多数,虽然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但其中有很大比例是农民工,真正的城市户籍人口不到40%。也就是说,仍然有60%以上的人力资源来自农村。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按照所在地可以分为两部分群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者,即农民工,另一部分是农村留守人力资源。

(一)农民工的素质状况

对于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统称为农民工。一般把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作老一代农民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称作新生代农民工。

老一代农民工现在仍然在外打工的一般50岁左右,这些人的素质状况普遍不高,教育程度大多为初中及以下,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比较辛苦的传统行业,如建筑、煤炭等。由于受年龄限制,自身学习能力下降,加上这个年龄段一般家庭负担较重,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子女在上学,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接受再教育及培训,所以转行从事其他职业的机会较少。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一般从小上学直至毕业后直接进入城市打工,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很多根本不会农活,因此他们既不完全属于农村也不能真正融入城市。这一代人虽然生活条件比老一代农民工有所改善,但由于恰逢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改革,高等院校开始收费并且大学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很多农村家庭受教育无用论的影响,对子女教育不加重视,很多仅仅接受了义务教育,即只有初中学历,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少数。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小生活衣食无忧,没有吃过苦,所以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从事的虽然是处于社会较底层次的职业,但很少从事建筑、煤炭等行业。他们更换工作比较频繁,虽然对美好生活有向往,但受自身素质所限,往往难以实现。

(二)农村留守人力资源状况

现在农村留守的大部分为老人、儿童,50岁以下中年人的很少,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要身体状况良好,一般还会务农。中年人中少数有经营头脑的,会从事餐饮、零售、农产品经纪人等非农行业;务农的中年人中有少部分是新型职业农民,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其他务农人员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学习能力及学习意愿很低。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主要是调整落后产能,我国的能源工业和重化工业前些年快速增长,很多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都需要进行改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降成本主要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里包括人、资金及其他制度性成本。除此之外,去库存、补短板都对很多行业的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大量企业被迫进行产业升级,对工作岗位做出调整。而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面临类似状况,农产品需要提高质量及技术含量,农业要降低成本,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这些变革都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农村留守人力资源均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农民工面临的挑战。首先,面临失业挑战。去产能使很多传统行业大量缩减生产规模,并且很多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众所周知,我国大量的外出农民工,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农民工,就业以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为主,由于知识水平较低,自身没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因此除了这些行业外,很难在其他行业找到工作。这些产业压缩规模,使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或正在面临失业。另外,在信息网络技术冲击下,曾经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的传统零售行业日渐萎缩,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而很多低端制造业也因结构调整,对一线农民工需求量锐减,有的大企业为降低成本,用机器替代人工,更减少了就业岗位。其次,不适应工作需要。老一代农民工虽然还在奋斗,但在职业上不会有大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依然年轻,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现实中,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很多也仅仅接受了初中教育就外出打工,学历层次比老一代农民工并未有大幅度提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现在很多较大规模的企业在招收年轻工人时都要求本科学历,或者有较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另外,由于受自身学习能力所限,学习新技能或转换职业的成功概率较低,大多数人无法选择理想的就业岗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使他们很多人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精神压力,但这一代人由于成长环境及受教育经历导致心理素质特别是抗压能力较差,在面对困难时往往选择逃避甚至极端方式解决,因此出现了很多自杀、甚至犯罪行为,不仅对家庭,也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农村留守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村留守人力资源,特别是务农人力资源带来一系列挑战,大多数务农人员不具备从事现代农业所需素质。当前我国农业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而且很多农产品也不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传统农业亟须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不仅要达到一定的适度规模,而且要在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多功能性发挥等方面进行根本转变。但农村现在务农人员年龄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本身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严重不足,不能快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此外也不具备现代农业需要的经营能力,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农村人力资源面临上述挑战有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落后。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关注高精尖人才、创新人才等的培养,忽视了较低层次人力资源的作用及价值,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是被遗忘的角落。但从国家长期战略来看,农村人力资源关乎城镇化进程、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匮乏。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投入资金、人力及其他培训设施,社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大多设在城市,培训多以利润为目标,针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机构很少。即使是政府投入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构也多非专门机构,往往借助一些职业学校来提供培训,由于培训对象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有些教师并不能胜任。因此,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

第二,农村人力资源学习动力及学习条件不足。很多年轻一代农民工由于大多在社会较低层次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待遇低,虽然有学习的愿望,但受时间、精力及收入等限制难以实现。老一代农民工及留守农民则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是由于年龄原因,学习的精力及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学;另外则是由于很多培训需要收费,而农民自身收入就有限,加之接受培训后也不一定能够带来收入的增长,因而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此外,还有的农民把资金和精力更多地用于对子女的教育,上述因素都降低了他们自身的学习意愿。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首先,从专业设置上来看,很多学校为实现招生目标,盲目设置所谓热门专业,但这些专业本身开设的院校已经很多,作为农村职业学校再开办这些专业不具有优势,并且也不符合农村职业学校自身的定位。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因为学校大多处于市、县级以下地区,加之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特别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再次,教学模式落后,受经费、办学条件等限制,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仍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有限,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第四,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农村具有直接管辖权,但受政绩观念影响,基层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其并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显著效益。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但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一是走过场。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根本就没有开展,为应付检查、让村民去听课,说只要去就发放小礼品,但村民去领了礼品就回来,根本就不上课,如果上级检查,因农民拿了礼品也不会揭穿。二是与农民需求脱节。有些培训与农民的需求相背离,如有的给农民培训养牛、养羊技术,但农民压根就不想养牛、羊,所以培训完村民就抛到脑后了,这样的培训没有任何意义。此外,还有的培训理论性太强,参与培训的农民听不懂,或者完全采取课堂讲授,不够直观等。上级政府部门虽然也偶尔进行检查,但基层人员通过编造相关材料就蒙混过关了。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令人担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各地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第一,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因地域之间有差异,各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包括短期、中期及长期规划。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各市、县及乡镇农村人力资源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立足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及实施计划。一方面,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实现有效的转移就业,促进当地城镇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务农人员能具备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技能素质,如经营能力、市场理念、现代农业技术等,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整合社会资源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并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及社会力量,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首先,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投入,结合各地特色开设相应专业,并且使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形成合理的比例,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大农业高级职业院校比例。政府相关部门可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涉农企业与农业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或者开展订单式培养。其次,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如当地农业院校、农广校等机构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机制改革,让这些机构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去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及指导,既使农民接受专业教育,又可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再次,积极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农业本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现在很多农业院校设在城市,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对农业了解不深入,缺乏实践能力。因此,农业院校要把专业实践的课堂放到农村田间地头,把学生实习环节放到农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这样既可以给农村带去新的活力,还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与此同时,农村十分缺乏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还可以将所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农民,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

第三,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国家应适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管理,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涉及一定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职责,但政出多门、资金分散,开发效果不理想。通过专门机构对有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督管理、定期评估,还可以对接受培训后的农村人力资源就业情况、收入状况等进行一定时期的追踪调查,作为对开发机构的评估依据。此外,在对基层政府的考核中增加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指标,让基层政府官员深刻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第四,鼓励农民成立区域性技术交流协会、合作组织等。大多数农民不习惯坐在教室里学习农业技术,更愿意在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通过同行交流学习。因此,可以鼓励农民中的能人,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带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等,加强学习交流。同时,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农技推广人员或所邀请的其他农业技术专家为农民定期解疑答惑或举办讲座,讲座的内容要提前征求农民意见,必须是适应农民现实需求、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讲座可以在室内以讲课的形式开展,还可以在种养殖现场进行,通过现场演示指导可大大增强学习效果。

第五,鼓励社会人士到农村创业。农业是现代化的短板,很多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但正因如此才存在着巨大的创业空间。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政府可以出台扶持政策,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及时提供农村的需求信息,让社会有志之士到农村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农村就业,并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提高其素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 崔锐.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6).

[2] 裴剑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为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助力加油[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

[3] 靳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4] 马文婷.新农村建设下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中国商论,2016,(6).

[5] 张诩.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5,(12).

猜你喜欢

农民工人力资源农民
耕牛和农民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山东青岛市张远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指什么
驻马店市锦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好生活网
农民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实施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