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2018-12-06刘博维

北方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乡结构农村

刘博维

(广西大学,南宁530004)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但在改革攻坚与发展关口上,国家发展机遇与社会矛盾始终并存。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中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在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如果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得不到改善,就无法达到城乡的均衡发展,从而也终将制约农村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均衡发展。如今,高校毕业生队伍异军突起,其中农村大学生就业更是成为难中之难。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城乡二元结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

(一)概念

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和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的对立、割裂结构,其核心是二元户籍制度,二元结构是涵盖了二元就业、公共事业投入、福利保障、教育在内的社会制度体系。这是由城市化的落后、粮食计划供给、身份壁垒限制、交换的不平等组成的不公现象。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形成二元结构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逐步推进,中国二元社会结构日益凸显。

(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政治条件使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城乡差距更加明显化。我国在区域发展政策上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国家各种优越资源过度以城市为中心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步扩大。表现在收入、消费、财产差距扩大。第二,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联系有所加强,使得分隔更具弹性。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工阶层出现,增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沟通。此外,制度上的调整扩充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弹性,劳动用工制度的开放,粮油供给制度的废除,户籍制度的松动,正在逐步消减城乡差距,有序地使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元化方向转变。

(三)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发展地区仍是东、中、西由富到贫、由发达到落后的“梯度”形式。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关系呈现缓和协调发展态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产业间互补互促,城乡协调进程顺利。而中西部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城乡二元融合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大,城乡间融合壁垒和限制较多等。产业布局及组织结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分隔,限制了发展步伐,使城乡协调发展倍加艰难。农民在努力改变自己社会身份上没有取得明显的制度性成果,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很大的利益结构性障碍,虽然医疗、保险、居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仍然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福利体系还并未有效覆盖农村,只有城市户口才能有效合理的享用。如何能够把握住我国独特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方向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议程。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首先,这种就业压力来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劳动力过剩。中国农村有超过1.5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中就业,城镇平均每年还有1 500万以上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未来五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将超过4 200万人,加上目前约1 500万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到5 700万人左右。劳动力过剩无非是大学毕业生所要面临的最具有挑战的现实,更何况是农村大学生,如何在这些劳动力中脱颖而出,获得就业机会就显得更为艰难了。

再者,就业压力来自一个农村家庭对教育培养成果的付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生活上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的家庭收入,而大量的教育支出已经占据了整个家庭的支出,农村家庭很多时候教育支出已经超出家庭承受能力。根据官方数据来看,1996年~2005年,我国连续九年高校收费占农民收入的100%以上,还曾一度接近200%。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上大学的子女身上,如此一来,农村大学生不仅背负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甚至更多的是农村家族的种种期盼。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后不仅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还担负着赡养父母的重任。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承担着整个家族的未来,这对农村大学生来说,这样的压力让他们对就业的要求更高了,然而自己的能力未必能够达到自己心中所想。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仍需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的父母们长时间在农村里生活,眼光过于狭隘,片面地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有了好出路,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孰不知大学教育已经从当年的精英式教育向现在的大众式教育转变。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较上年增加16万人。现在光有一纸文凭已经不是就业的绝对保障了,对于农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有较高经济收入的工作,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很多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希望摆脱“农村人”这一标签,在大城市找到自己的一席之位。有些农村大学生为了能够留在城市选择了“零工资”就业。有的选择了滞留在城市通过打短工、打零工等方式就业,有的则不愿意低姿态就业或不想回到农村工作而继续漂泊在城市。

(三)城乡大学生就业差距大

与农村大学生相比,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他们所接触的事物、从小受到的教育、家庭带给他们的社会资源、树立的世界观,这些都是存在差距的。从就业竞争力来说,就业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全面能力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专业技能,还有是否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以及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和文艺特长等方面。这些对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说可能是短项。城乡二元结构使占有较多优势资源的城市户籍大学生拥有更多机会,而资源占有较少的农村户籍大学生机会越来越少,逐步形成马太效应。由于农村户籍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已无力再支持他们继续深造,许多农村户籍大学生在完成了基本的高等教育后,都会放弃深造的机会,选择马上去工作,也慢慢收回自己的教育成本。这样造成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就业上,农村大学生的人数要远低于城市大学生。如果差距依旧存在下去,会使农村大学生对社会的公平失去信心,对社会甚至会产生埋怨和仇恨的心理,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也会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

三、原因分析

(一)户籍制度是根本

在我国,由于城乡户籍的差异,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经济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就业领域及层次、教育机会的获得及所受的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被明确划分,这样城市、农村便形成了相互区隔的单元社会。在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意味着能够将户口迁往大学所在地的城市,变成“城里人”,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分割,使农村人口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农村子弟求学过程中发生的户籍调动在毕业后的再续落户难度会很大。在毕业后的很长时间里,多数迁出户口的农村大学生都是处于本人与户口异地分居的状态。如此看来,农村大学生毕业之后要想真正成为“城里人”还是有些困难。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进而影响不同地域孩子们将来的就业竞争力的不同。社会教育机会是否均等,影响着社会各阶层流动合理性。教育机会越不均等,社会中上层获得的教育资源就越丰富,下层所获得的资源就越贫瘠,不利于社会下层的社会流动,这样农村大学生就会因为受教育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会减弱,以致难以找到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职位。教育资源分配倾斜化严重,获得较优厚的教育资源的城市大学生明显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由于户籍的原因,有些地区的高校出于保护本地生源的目的,对外来的学生提高分数和要求来减少招生人数,如此,农村大学生再怎么勤奋努力也很难有机会选择好的专业,这些差距在无形中会逐渐将农村大学生抛弃在社会进步的边缘。

(三)农村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差距,农民一直处于社会阶层的下阶层,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目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成为新兴社会群体——“农民工”,他们吃苦耐劳,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不辞辛苦想融入城市社会,但在城市中他们仍然缺乏主人意识。如此一来,农村大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变得更加自卑和自闭,慢慢萌生仇恨他人甚至社会的想法。二是在自卑中化压力为动力,埋头苦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尽快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城乡家庭对各种社会资源占有量的差异,城市大学生由于从小成长在城市环境,其父母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关系网络或者物质资源为子女的就业或晋升创造条件。农村大学生的祖辈世代生活在农村,在城市里并没有很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就业及流动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撑,这使得农村大学生在就业阶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状况。

(四)农村家庭教育的缺陷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深蒂固,农村家庭不会有城市家庭对于小孩的成长那么有远见。农村养孩子多,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足矣。而城市的孩子更多是独生子女,一家围着转,从小就要接受这个家庭能够承担的最大教育支出,培养兴趣、开阔眼界。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入具有风险性,他们未必有远见去投入较多的教育支出,甚至无法接受有那么大的教育支出。这也导致很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压力很大,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够赚回本,这样也使得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农村家庭教育让他们努力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认为只有大城市才能赚大钱,这就形成了农村定性的“就业偏见”。农村大学生对于返乡工作意愿很低,不愿意做基层工作,好高骛远。其实在大学学了一身本领,回到家乡发家致富也是一条好出路,现在很多新兴的领域需要重返农村,比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往往设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中,正需要的是农村大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不畏艰苦的品质,他们从小长在农村,对于土地有着天生的熟悉感,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五)高校培养模式与农村社会需求的矛盾

高等院校的大量扩招和教学的统一化,导致农村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完全发挥出他们的真正实力。高校培养按照统一教学标准,主要是面向城市中的企业和国家机关,而专门针对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则很少。高校没有针对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正确引导,虽说不能区别对待,但是学生们的家庭背景会影响他们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这就需要高校的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回乡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或者深造。

四、改变现状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化解城乡二元现状,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户籍改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要针对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改变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尽可能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各种设施,改善贫困地区与薄弱学校学生学习条件与教师待遇,实现教育起点公平。教育是推动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动力,教育公平才能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农村代际传递的前提。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就业区域性的局限,为农村大学生在择业上提供可选择性的区域流动。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经济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有利于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缩减城乡差距,进而使农民受歧视的思想得以改变,增强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

(二)努力为农村大学生开“绿色通道”

继续扩大农村大学生就业扶持项目,鼓励大学生返乡工作。国家继续组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农村任职”“农技特岗”等基层就业项目,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就业福利。提高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大学生返乡工作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激活农村发展,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要有所倾斜,对于小额贷款的扶持对象选择政府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到人才缺乏的边远落后地区就业创业。对于创业项目,政府要加大投入,从财政资金中给予创业补贴,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同时,政府要在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完善就业政策,通过政策项目引导,为农村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三)营造公平求职环境

政府部门要建立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组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招聘信息,对就业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实施重点援助。要推进各地集中区域内职业培训优质资源,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大学生,开展适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毕业生自身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对中小型企业给予更多的资金补贴和创新技术支持,开发更多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为农村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企业招聘时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应聘的大学生,有效避免社会资源集中在城市大学生上的局面。

(四)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农村大学生要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在择业的时候学会取长补短,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吃苦耐劳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拼搏道路。其次,在择业时,不能一味的自高自大,要勇于从基层做起,不怕艰苦,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为己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平等,推进城乡一元化的进程。

(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接轨。有一些新兴产业需要大量人才投入,而且是需要敢于下基层的专业人才,这正是符合农村大学生的特质。还要加强农科类人才培养,这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有利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明确立足培养在基层“肯干、肯留、肯出力”的实用性农科类专业人才。尤其是他们的实践动手技能,要让农村大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的质量。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大学生多参与学校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强其适应能力,力求做到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树立自信心,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众媒体在引导和制造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个过程更加要注意保持舆论的积极作用。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媒体多少会展现很多城乡差距的面貌,但是更要想方设法去关注、宣传深入农村、深入偏远地区就业的普通大学生,通过如实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来肯定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弘扬基层就业者的社会价值,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要让农村大学生更有感触,意识到回到农村发挥自我所长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得到舆论的鼓舞和肯定。

参考文献:

[1] 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刘宏波,黄 斌,于 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6(3):87-91.

[3] 白 琳,白 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演化、现状及协调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7(7):81-83.

[4] 王建华.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盛子建.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城乡结构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论结构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