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棉花持续发展对策优化分析

2018-12-06田立文徐海江孔杰林涛宁新民

中国纤检 2018年9期
关键词:棉区棉花新疆

文/田立文 徐海江 孔杰 林涛 宁新民

为更好地发挥产学研融合,促进棉花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应推动大企业成为产学研联盟的中心,同时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以大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共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1 引言

新疆是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宜棉区,自1993年以来,新疆棉花连续25年获总产、单产、商品出口率、调出量、人均占有量5个指标全国第一。自2012年新疆棉花总产量已稳占全国半壁江山,高峰期时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常年棉花收入占新疆农民收入的35%左右,在南疆棉花主产县,棉花收入占总收入高达50%~70%。

虽然新疆棉花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深受国内外同行关注,然而由于多年来,其发展模式呈现典型的“精耕细作”+“水、肥、药过量投入”+“数量规模发展模式”,除导致新疆棉花生产成本高、棉农植棉效益下降,与国外优质棉区相比,其品质、效益有明显差距,还使棉区生态环境明显变差,水土不平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棉花在稳定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压舱石”作用,作者针对新疆棉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棉花品种区域布局、棉田栽培技术制定、科技创新与服务、棉花种植管理模式选择与政策保障、产学研融合5个与创新、绿色理念密切相关的方面提出具体的调整优化对策。

2 优化棉花品种区域布局

首先应以资源为导向,确保棉花品种的总体布局合理。明确当以光热资源为新疆棉区划分依据时,大致分为南疆早中熟、北疆特早熟和东疆中熟三大不同熟性棉区。再依据品质与纺织市场需求,考虑已有试验、示范表明在新疆棉区种植中短绒、短绒棉花没有任何优势,现将新疆三大不同熟性棉区所在地(州)、市又划分为中绒、中长绒、长绒、超级长绒棉和专用棉5个产区。其中中绒棉棉区范围主要包括吐鲁番、哈密、昌吉、塔城、阿克苏、喀什、和田、博州、奎屯和石河子等地(州)、市;中长绒棉区范围主要包括昌吉、塔城、博州、巴州、阿克苏、喀什、奎屯和石河子等地(州)、市;超级长绒棉棉区范围主要包括阿克苏、喀什地区和巴州所在地部分县(市或团场);专用彩色棉理论上可在新疆优质棉区种植,但实际生产中,考虑生产基地种植习惯、已有种植技术基础以及对周边棉花与其他作物的影响,现主要在巴州、阿克苏和塔城等光热资源较好的主产植棉县、市或团场进行,专用有机棉适宜在新开荒和种植年限较短的主产棉区种植。

考虑新疆棉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季节性缺水严重,除应选择与本区域品种熟性与纤维优质性相适宜的棉花品种外,还应做好不同作物合理搭配,推进棉花向光热和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棉区集中。因棉花属耗水量大的作物,针对不少主要植棉县、市或团场,其棉花种植规模占其总耕地面积高达70%以上,建议适当调整压缩主产区棉花种植规模,坚决退出风险和次宜棉区,新疆地方棉花面积宜控制在150万hm2~165万hm2。

为有效发挥品种的提质增效作用,建议北疆大面积推广优良新品种新陆早50、57、61、62、63和64号等品种,南疆推广应用新陆中42、54、63、64、66、68、71、72、75、76、78号以及J206-5等品种,海岛棉品种种植区推广新海43、44、45、47、48号等。

为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收作用,全疆机采棉种植区,应将选择具有较好机采性和优质品种作为技术关键,确保机采棉原棉主体长度在28.3mm~29.5mm、断裂比强度 28.0cN/tex~29.7cN/tex、马克隆值4.2~4.5的目标,同时注重推广科学的良繁技术,包括鼓励北疆种子南疆繁,推广应用品种扩繁新技术(主要包括分系优选自交混繁技术和美国四级种子扩繁技术)、良繁田的促早、增施钾肥和脱叶催熟等技术,同时针对精量播种棉田,不断完善种子加工和精量播种棉田保苗等技术措施的落实。

3 棉田栽培技术制定

3.1 轻简化技术

棉花轻简化栽培是采用现代农业装备代替人工作业、减轻劳动强度,简化种植管理、减少田间作业次数,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实现棉花生产轻便简捷、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体系。新疆棉花轻简化栽培主要包括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和化学除草技术等,其中全程机械化作业内容包括土地整理、播前灌溉、施肥、翻耕、保墒整地、除草、精量播种、中耕、脱叶催熟、机械采收、秸秆粉碎、残膜回收等。

3.2 群体优化与促早技术

制定合理密度,构建高产优质棉田群体,除继续推广应用平均行距38cm宽窄行种植模式外,还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应用76cm等行距种植模式,结合“适当降低密度、匀株匀密、提高度、水肥前移、适频适量、水肥协同、协调冠根、优化成铃、集中吐絮”等技术,从而塑造生育进程稳健的棉花群体结构,其最大叶面积系数4.2~4.7,株高75cm~91cm,建议理论密度降低22500株/hm2~60000株/hm2,收获株数以142500株/hm2~187500株/hm2为宜,从而有利于提高脱叶效果,降低机采棉杂质,进而减少籽棉加工时清花次数,减少纤维机械损伤,确保机采棉品质的稳定性。

为实现棉花“早”熟,重点推广应用地膜覆盖和促早栽培技术,其中促早栽培技术包括“十早”和“一适时”措施,“十早”措施指选择早熟品种、早播、早中耕、早化调、早追肥、早浇水、早打顶、早机械收获、早停水以及“早查、早采取措施”的病虫草防治策略。“一适时”措施指适时喷脱叶催熟剂。

3.3 绿色植棉技术

3.3.1 水、肥、药投入

棉田水、肥、药投入应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积累转变到依靠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为此积极探索试验示范应用高效液体肥料、水溶肥料、具有固氮作用的绿肥、微生物发酵肥、缓/控释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肥料、肥料增效剂、纳米智能控释肥料等一批绿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致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新型土壤调理剂、高效复合肥料、生物炭基肥料等新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同时拓宽有机肥源,力争棉田每年积施农家肥达2000万吨以上,确保新疆棉区化肥减施幅度25%,已有的试验示范表明N肥可减施75kg/hm2~120kg/hm2, P2O5肥减施45kg/hm2~75 kg/hm2,肥料利用率提高12%。

为有效防治病虫危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推广应用以“增益控害”为目标的生物防治与配套农艺措施防治,包括示范天敌昆虫保护利用、秋冬压低病虫基数、选用抗(耐)病品种、棉区作物合理布局、轮作倒茬、棉铃虫性诱剂和食诱剂诱杀,以及适时酌情增加灌溉量和灌溉频次等技术,同时注重研发与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风险的环境友好型药剂,如新型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害虫性诱剂、施药助剂等绿色防控产品,从而为天敌创造良好的憩息和营养场所,确保新疆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农药减施25%。

3.3.2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新疆,特别是南疆,其主产棉区棉田土壤沙性较重,再加上连作时间长,有机质贫乏,盐渍化严重,理化性能差,土壤不同养分丰歉状况差异大,棉区病虫害发生普遍,为此应大面积推广应用周期性超深翻或深松技术,超深翻或深松深度≥50cm、做到合理轮作倒茬,不断优化棉区种植结构,以及秋翻冬灌、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豆科绿肥,增加有机肥投入、化肥减施等技术。为有效减少棉田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推广应用厚度0.01mm以上地膜及残膜清理技术,确保棉区地膜回收率达到75%以上,同时加强棉区面源污染监控与治理。

3.4 棉花质量管控技术

从根本上提高原棉质量,关键旨在解决新疆棉花纤维类型单一、纤维长度欠佳、强力不足、纤维粗等问题,特别是南疆棉花马克隆值过大,以及北疆机采棉年际间品质差异大,以及手采棉“三丝”问题严重等,其具体对策如下:一是加强多纤维类型优质棉花品种的选育,包括纤维长度30mm以上、断裂比强度30cN·tex-1以上(即“双30”),优化马克隆值,改目前品种马克隆值以B级为主的状况为马克隆值A级为主;二是推广应用从品种、种植模式、管理、脱叶、采收等多环节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注重落实采净率、采收率、采收品质达标的机采棉配套技术,确保机采棉质量。

探索提升新疆棉花质量的长效机制,包括完善建立棉花(含机采棉)全程质量标准及其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棉花检验检测体系及生产基地环境标准、棉花生产技术标准、棉花加工技术标准等,同时健全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优质优价,鼓励订单生产,做好“三丝”管控工作,加大棉花加工设备,特别是棉花杂质清理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皮棉加工质量,同时尽快建立棉花生产经营过程可追溯和市场化可复制稳定的优质优价利益机制,确保对出现质量问题的棉花,可追溯到生产者,进而对生产者追究责任。

为构建优质产业链,从优质品种选择、种植、采收、加工,到棉花原料为主的纺织、成衣以及棉织品消费市场,分别建立相应平台、配套各种利益机制,并将各种提质增效的生产要素嵌入优质产业链中,将产业各方联系起来,并注重推广应用各类棉花提质增效技术措施,从而构建起优质产业链与优质优价机制,最终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路径等,力争2019年在新疆棉区优质棉生产试点规模达到130万hm2以上。

3.5 其他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播种、南潮北温气候变化条件下棉田配套技术、微量元素应用、水肥前移及自然灾害防控技术等。

4 科技创新与服务

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首先应树立以人才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环节,以注重基层大户和棉农代表,特别是维吾尔族大户和棉农代表为主的棉花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突破口,进而实现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强能力、调机制、提效能”的目标。实施科技服务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中合理取酬的新机制、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从而有效解决新疆棉花创新人才匮乏的问题。

在政府指导下,尽快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力争到2020年在南北疆围绕早熟、早中熟陆地棉和长绒棉打造5~8支综合技术强、技术先进、人才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棉花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队伍。

采用产业化手段将技术、服务、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等有机结合,建立由种子企业、专业合作社、棉机合作社、轧花企业、纺织企业、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金融保险等单位参加的多种形式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从而更好地发挥农业技术服务的增产、增效作用。考虑北疆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方面已取得了较多成功经验,政府应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北疆棉花专业合作社,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在全疆主产区共同开展机采棉配套技术及产业化工作,发挥其推动新疆棉花关键新技术及时应用的作用。

5 棉花种植管理模式选择与政策保障

棉花规模化与标准化管理可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与效益,然而目前新疆主产棉区,特别是南疆棉农管理存在分散经营管理现象,其种植规模绝大多数是每户1hm2~2hm2,收入是户均千元级,户均生产皮棉2t左右,严重影响新疆棉花提质增效。建议借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出台之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生产组织形式上,重点培育规模适度的家庭,甚至企业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社企联盟”等新主体,推动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台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建议以80hm2~100hm2为一个生产经营管理单位,不仅实现规模化经营效益目标,还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情况下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扩散速度慢,以及棉花全程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难以落实等问题。

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形成国家和市场补贴相配合的补贴机制,为防止因WTO规则导致我国棉花的贸易争端,有必要增加绿箱政策补贴项目,特别是生态补贴项目,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补贴资源公开、公平分配,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基础上,尝试推广“保险+期货”的棉花扶持政策。

政府为发挥好在制度创新、棉花产业引导、服务、监督,以及社会化和专业化组织培育与规范、信息化提供、农业订单等方面的协调服务作用,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优质棉生产的扶持,营造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做好棉花信息化管理,减少政策频繁变化对产业的不利影响,促进在棉花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可追溯机制、市场化可复制且稳定的优质优价利益机制、订单的规范机制、利益共同体机制、市场风险规避机制、诚信规范有序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保障机制、各种产业化和社会化产业联盟的运行机制等,同时促进生产模式的转变,明确走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道路。

6 产学研融合

产学研融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技术创新路线,引导和鼓励棉花科研人员面向棉花产业涉及的良种培育、棉花种植技术、棉花加工、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由于企业是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明确企业作为产学研投入、研发、受益和风险承担的“四位一体”的主体作用,同时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开放、流动、集聚,特别是引导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允许或鼓励学科技术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参与企业科技产业创新工作,提升企业员工技术素养和管理素质。企业也可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造就自身需要的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另外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允许建立或依托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研究机构,对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还可建立独立运行的高校科技研发与服务企业。

为更好地发挥产学研融合,促进棉花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应推动大企业成为产学研联盟的中心,同时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以大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共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猜你喜欢

棉区棉花新疆
棉花是花吗?
棉花
美国农业部公布各产区2018年度棉花产量情况
心中的“棉花糖”
洞庭湖棉区油茬棉花直播一播全苗技术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
浅议兵团北疆棉区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早熟棉区机采棉栽培关键措施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