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2018-12-06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信贷责任金融

赵 亮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1 绿色金融的内涵

目前关于绿色金融的定义,国内外并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界定。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绿色金融的萌芽。1988年春,首家以保护生态为目的银行在法兰克福成立。国外又把“绿色金融”称为“环境金融”。

通过对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总结出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有:把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以此来解决企业的经营风险、业务流程、融资等问题。White(1996)环境金融关注的是其自身与环境问题对财务决策的影响,第一步是识别风险来源或创造价值的机会。第二步是分析增加价值或规避风险的各种替代方案,最后,必须在全面分析所有成本、收益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国内学者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观点有:第一、将基本国策——保护环境与金融业务结合起来,通过此种方式体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实现金融发展的创新(高建良,2009);第二、将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政策,对促进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或产品,金融机构要予以重点扶持;第三、将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资本手段,比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一些绿色产品。比如王顺庆(2010)认为绿色金融是指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

2 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绿色和平提供的数据,中国74个重点城市在2013-2017年之间,臭氧浓度逐年上升,臭氧对人体呼吸道、眼睛、皮肤以及免疫系统都会产生影响,浓度越高,危害越大。PM2.5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在内陆,像南宁、太原、南京等PM2.5污染状况非常严重,有的地方PM2.5污染的最高值是美国日均标准的4.6倍。

在去年的十九大中,国家将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一方面,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全球绿色转型大趋势;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在供给侧的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发展绿色金融能够促使金融资源配置向保护环境倾斜,增强整个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

3 绿色金融的理论研究

本文从绿色产品、经济收益、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回顾学者们对绿色金融相关理论的研究。

3.1 绿色产品

目前国内在绿色金融方面的金融产品种类还是比较多的,诸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等。

根据气候债券倡仪组织(CBI)估计,全球已发行气候相关债券市场规模达到6940亿美元,其中包含1180亿美元的贴标绿色债券,约占总规模的17%,较2015年有所上涨,截止到2017年10月底,全球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935亿美元。

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0亿美元(约人民币21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10亿美元(约人民币5,590亿元),其中2016年中国发行人在境内外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达2380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境内市场贴标绿债发行规模为2017.85亿元,约占85%。截止2016年,欧洲投资银行所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最大(超过170亿美元),而且是2014年和2015年绿色债券的最大发行人。

通过对国内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4家银行的2016年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整理。2016年,工商银行投向境内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资源循环利用、工业节能节水等节能环保项目与服务领域的绿色信贷余额达9,785.6亿元,较年初增长7%;建设银行坚持责任投资,严控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放,绿色信贷贷款余额8,892.21亿元,增幅达21.22%;农业银行全年绿色信贷余额6494.3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42%,同比增长15.6%;中国银行全年绿色信贷余额4673.42亿元,同比增长13.34%。

绿色保险又被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国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主要是以地方试点的方式推进,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等方式,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环保部等机构将江苏、湖北、湖南、深圳等省市相继作为试点地区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然而到了2017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2016年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2.8亿元,与我国超过3万亿元的保费收入规模相比微乎其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同比增长3.9%,远低于保险收入整体增速27.5%;市场需求方面,2015年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名单覆盖了17个省市近4000家企业,与2014年22个省市近5000家企业相比,涉及的省份和投保企业数量显著下滑。整体来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状况不理想。

在理论研究方面。Thompson(1998)证明尽管环境给银行带来重大风险,特别是绿色信贷风险,但也可能带来有利可图的机会,更严格的环境法规迫使企业投资于环保技术和污染控制措施,并为银行创造贷款机会。Zerbib(2016)提出监管和财政措施有助于为增加绿色债券发行量创造途径。何德旭等(2007)提出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管理环境风险,提升经营绩效,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刘婧宇等(2015)利用中国2007年SAM表等相关数据,通过建立CGE模型,发现绿色信贷政策能够较为有效地抑制目标行业的投资行为。徐胜和赵欣欣等(2018)选取我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发现绿色信贷主要通过企业的资本与资金渠道影响产业结构。

3.2 经济收益

关于绿色金融在经济收益方面,研究主要集聚在西方国家,大多都是研究绿色信贷以及“赤道原则”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的影响。

Monaghan(1993)认为在商业银行业信贷投资过程中,通过将赤道原则与银行信贷准则融合,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有效性。Cilliers等(2010)表示绿色信贷不仅涉及动植物,而且涉及经济效益,分别通过价值矩阵,数值收集和绿色补偿三个核心要素来证明绿色信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对此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观点:第一、将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在绿色金融环境下研究银行的经营绩效;第二、通过对银行的数据分析,实证绿色金融能提高银行竞争力。栗荣剑和王开(2014)运用最早的10家赤道银行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证明在充分考虑滞后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会促进财务绩效的提升。马思敏(2016)通过以兴业银行2006年至2015年的总资产、净利润和不良贷款率以及绿色信贷规模为数据来源,利用描述性分析和计量性分析,得出绿色信贷规模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宋晓玲与吴嘉伊(2017)将绿色信贷因素之外的其他财务指标纳入回归模型中,更加全面的考察了绿色信贷的数量与赤道银行的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

3.3 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环境负责也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显得更为重要。金融机构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为了提高公司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吸引优秀员工加盟。

2008年,上交所在《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概念,将每股社会贡献值作为衡量上市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截止2016年底,国内总共有16家上市银行,部分上市银行因尚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等其他原因,本文只对其中11家上市银行2016年每股社会贡献值进行了整理。发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的每股社会贡献值明显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因为国有银行总股本偏高,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人均薪酬远远领先于国有银行。

关于CS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从社会的角度,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需要将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社会因素列入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履行社会责任会会产生社会与企业的双重利益。

李伟阳和肖红军(2008)从履责内容、方式和动力,即展行哪些责任、如何展行责任、为什么要展行责任三个不同维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对法律法规、道德、经济效益、自然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杜莉和张鑫(2012)认为绿色金融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与传统金融竞争力体系相融合,提高了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和发展机遇的识别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学者们以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以财务数据为切入点,将其与履行的社会责任表现进行比较,研究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李秀玉,史亚雅(2016)以2011—2014年上交所社会责任成分股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总资产收益率净为被解释变量,碳信息披露质量为解释变量,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表明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4 述评与未来展望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宏观层面。国内学者大部分都是在国外绿色金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数据,为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国内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比较多,但是质量上却十分有限,比如研究的数据都是政府或金融机构已经公开披露的,很少是通过实地调研来获取最新数据,研究的范围相对于国外比较单一,缺乏深度。

对于国内绿色金融的研究方面,笔者认为一是加大对于具有数据支撑的定量研究,而不是仅仅采用披露过的数据;二是扩大绿色金融的研究范围,不仅要从宏观视角研究绿色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更要从微观上研究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加大对可持续融资的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产业的升级,加快国家向“友好型社会”过渡,使中国形成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于发展国内绿色金融,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良好的市场的运作,对于绿色金融来说是关键。通过市场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将绿色金融作为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第二、政府应建立与绿色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税收政策,通过丰富的税收手段来支持金融机构或企业的绿色金融项目,降低金融机构或企业从事绿色金融活动的风险;第三、健全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的不完善,将导致绿色金融发展的滞后。因此,国家应加快推进有关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文件的出台,通过法律明确环境污染者应承担的责任,通过法律实现非现场监督,提高企业或金融机构的自觉性。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合,大力倡导企业开展绿色金融;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一是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加强地区间合作。通过G20峰会、“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中介,提高对外投资的绿色水平,推动绿色金融全球化发展;二是借鉴国外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2016年迎来了爆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对中国来说,绿色金融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国家仍然较晚,但是不能盲目的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而是应该取其精华,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1] White M A.ENVIRONMENTAL FINANCE:VALUE AND RISK IN AN AGE OF ECOLOGY[J].Business Strategy & the Environment,1996,5(3):198-206.

[2] 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20-22.

[3] 王顺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C].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0.

[4] Thompson P. Bank len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policies and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8,16(6):243-252.

[5] Zerbib O D. The Green Bond Premium[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6.

[6] 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4-9.

[7] 刘婧宇,夏炎,林师模.基于金融CGE模型的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短中长期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4):46-52.

[8] 徐胜,赵欣欣,姚双.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20(02):59-72.

[9] Monaghan S. A borrower's guide to lowe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liability[J].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 Finance,1993,4(3):353-367.

[10]Cilliers E J, Diemont E, Stobbelaar D J, et al. Sustainable green urban planning: the Green Credit Tool[J].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 Development,2010,3(1):57-66.

[11]栗荣剑,王开.赤道银行盈利问题研究——绿色金融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关联的再探讨[J].吉林金融研究,2014,(8):36-43.

[12]马思敏.开展绿色信贷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以兴业银行为例[J].当代经济,2016,(24):50-52.

[13]宋晓玲,吴嘉伊.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来自赤道银行的经验证据[J].征信,2017,35(3):12-18.

[14]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探究[J].经济管理,2008,(z2):177-185.

[15]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82-89.

[16]李秀玉,史亚雅.绿色发展、碳信息披露质量与财务绩效[J].经济管理,2016,(7):119-132.

猜你喜欢

信贷责任金融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期望嘱托责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