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债管理应对有道

2018-12-06王雪艳编辑王亚亚

中国外汇 2018年16期
关键词:币种外债汇率

文/王雪艳 编辑/王亚亚

企业进行外债管理,关键是要树立“借、用、还”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方案,并不断健全公司的授权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我国大型企业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境外投资,加快境外重组并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国际业务的迅猛发展,加之境内资本项目改革、全口径外债政策落地,企业境外融资快速增长。

随着外债规模的逐年扩大,企业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外债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面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企业要未雨绸缪,制定完善的外债风险防控方案,防患于未然。

企业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外债规模逐年增长,而且大多期限较长,且以借入外币为主。这导致了企业外债管理中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是外币资产负债错配。如果企业产生的收益是人民币,债务是美元或其他币种,就会形成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对企业而言,资产与负债的币种不匹配会给企业平添一层汇率风险;对国家而言,外币资产负债错配则加大了债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我国境内企业的外币净头寸绝大多数小于0,说明存在债务性货币错配风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有利,人民币贬值则会使企业净值下降,加重这种错配风险。企业借入外债,或用于境外生产经营,或结汇入境使用;外债到期时,需以外币偿还借款。由于企业的主要收益在境内,外币资产不足,就需要购汇偿还。外币资产负债的错配,是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汇率、利率及会计折算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造成实际贷款成本增加的风险。我国企业借入外债以美元为主,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为人民币。这种币种不匹配,带来先天的汇率风险。除美元之外,欧元和日元等低息货币也是企业热衷的融资货币。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年化波幅都在10%以上。当市场出现变化时,非美元的外币贷款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大大高于美元贷款。某央企A在2016年借入3亿元欧元借款,借入后立即通过其财务公司通道结汇入境使用,汇率为7.3178,结汇人民币21.95亿元;2019年偿还时,假设欧元升值8%,汇率为7.9032,需要23.71亿元人民币偿还,企业就需多支付1.76亿元人民币。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波动使资产价值或利息收入减少,或者是负债利息支出增加的可能性。因外债利率一般是与LIBOR或EURIBOR挂钩,而非固定利率,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上LIBOR或EURIBOR的变化,将产生利息支出风险。

会计折算风险是指由于境内企业通常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境内企业直接借入外债,或通过境外以人民币做记账本位币的成员企业借入外债时,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外债按一定的汇率进行折算,从而产生因折算差异带来的风险。这部分折算差异,虽然不涉及货币资金的实际收付,但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产生影响。

三是缺乏风险监测和制度约束。许多企业借入外债后,认为借款期限长,借款期限内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变化莫测,汇率、利率的波动很正常,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被动接受外债风险。还有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心存畏惧:一方面国资委对金融衍生品监管严格,企业内部也是监控重点;另一方面,衍生品业务相对专业性强、风险高,企业担心不能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避险,一旦出现问题反而更加麻烦。企业由此产生了“与其这样,不如不做”的心理,导致外债借入后,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事中控制也欠缺或不足。再就是很多企业缺乏对外债、汇率、衍生品等的制度约束,或制度对实际交易指导性不强、流程不清晰,无法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是统筹规划不够,管理措施单一。一些企业虽然对部分外债进行了保值避险操作,但管理手段单一,随意性较强,缺少总体上的战略考量和统筹安排。外债风险管理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密切相关,应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过程的管理手段。企业往往在借用外债前,会对借款金额、期限、币种以及借款主体等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内部决策程序要求也比较严格;但一旦款项到账,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则比较粗放,很多企业只关注按时付息,忽视汇率风险,资金投向把控不严;至于债务偿还后,更鲜有企业进行事后总结和债后评价。

企业外债管理对策

一是提高风险意识,明确目标原则。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企业迫切需要树立风险规避意识,完善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建立风险决策和操作流程。企业外债管理的目标,是要尽量避免和减少由于外债风险带来的损失,使外债成本能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并确保外债到期后能顺利偿还。企业进行外债风险管理,必须要明确的是,外债管理不能以牟利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有计划的财务安排,运用有针对性的金融工具去规避汇率、利率和会计折算风险,降低上述风险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要认识到外债管理是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外汇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的情况,科学选择借入币种,减少或避免因币种错配在偿还债务时产生的损失。

二是加强风险监测,建立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很多企业已设立了专门的岗位进行外债风险管理,研判外汇市场形势,跟踪国内外汇政策变化,并制定了有关外债、汇率、利率、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管理的规章制度。

如上述企业A,外债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总部统一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对二级公司实施监督和指导;各二级公司组织本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承担本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外债风险管理责任。总部逐月对存在币种错配的借款主体发布风险提示和业务指导,逐笔审批下属企业从事的金融衍生品业务,逐月监控衍生品的变动情况。通过制度约束、风险监测、政策研判等措施,该企业的外债业务总体风险可控,所借外债均用于“一带一路”、境外并购、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同时,该企业还建立了外债管理评估体系,对外债“借、用、还”全过程进行评估:借款环节评估币种、期限、利率风险,使用环节评估资金使用效率、交易工具的选择;偿还环节评估还款资金来源、资金成本等。同时针对评估情况,提前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案。

三是通过外债置换,合理控制规模。随着我国外债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资本账户审慎有序地开放以来,企业外债规模逐渐扩大。2016年,发改委选择21家企业开展外债规模管理改革试点;2017年,继续选择11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试点企业在年度外债规模内,可自主选择发行窗口,分期分批发行,不再进行事前登记,待发行完成后及时报送发行信息。这无疑给企业营造了更宽松的境外融资环境。然而,对一个企业而言,外债规模过大,尤其是以人民币收益为主、存在外币资产负债错配的境内企业,外币债务过大,将可能引发偿债风险。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密切跟踪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变化,将外债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

当前,已有很多大型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债务置换或内部资金调剂等方式,来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债务置换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境外低成本债务置换高成本债务,另一种是以境内债务置换境外债务。以低成本债务置换的方式,可以降低外债的财务成本;以境内债务置换的方式,则可有效解决币种错配的问题。如上述企业A,有一笔3亿欧元的借款将于2019年到期。为有效应对外债风险,该企业在深入分析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后认为:一方面,随着企业“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和境外并购力度的逐渐加大,外币资产负债不匹配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根据2016年年底至2017年欧元的走势(对美元上涨了13.5%,对人民币上涨了8%),推测在2018年和2019年欧元会在向更高水平反弹,继续保持谨慎但积极向上的趋势。基于此,该企业以内部子企业间资金调剂的方式筹措了部分欧元,不足部分在其财务公司借款,置换了该笔外债。这一外债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其规避外债风险。

四是优化外债结构,确保良性循环。外债管理包括总量管理、结构管理和营运管理几个方面。做好外债结构管理,可以缓释外债风险,使企业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外债结构优化包括币种优化、期限优化、来源优化和投向优化等。企业应选择收入来源稳定的币种作为外债币种,且应避免选择单一币种和汇率持续动荡的币种。期限方面,并非期限越长越好,一般来说,选择趋势性升值货币为债务货币时,债务的期限以短为宜;反之,选择趋势性贬值货币为债务货币时,债务的期限以长为宜。在决定债务期限的长短时,应综合考虑对资金的需求、资金的运用收益及汇率风险等因素,注意期限长短搭配,避免还本付息过分集中。在外债来源方面,通常而言,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期限较长、利率较低,其在企业外债规模中比重的大小是衡量外债来源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此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成本也不同,一般来说,境外发债的利率会低于金融机构借款,因而企业在借用外债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投向方面,企业外债的使用应尽可能与其产出效益币种匹配,以保证能按时以收益直接还本付息;另外,外债的用途应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结合,投向国家鼓励的领域和方向。当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鼓励资信状况好、偿债能力强的企业发行外债,并根据实际需要在境内外自主使用募集来的资金,优先投资于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

五是利用衍生工具,有效规避风险。企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有效地对市场产生的不利变化进行管理,锁定或控制利率和汇率风险,对外债进行长期、动态和系统化管理,控制外债成本,规避市场风险。然而,金融衍生产品本身也有风险,且专业性非常强,既有单一的衍生产品,也有结构性复杂的衍生产品。企业在使用衍生品工具进行外债风险管理时,需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坚持与现货的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相匹配,遵从稳健原则,禁止任何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投机性交易。对于已实施套期保值的业务,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套期保值账务处理。套期保值会计将套期保值工具的浮动盈亏作为被套期保值项目(外债)账面价值的调整,两者同期计入损益,将市场风险对损益影响相互抵消,使套期保值“锁定成本或收益”的经济实质得到反映。

随着时代和各种技术的进步,金融衍生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其中,结构型产品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收益。结构型产品与一般金融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组合策略是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在固定收益产品上,小部份资金或是固定收益所得的利息投资在期权上,因此可以组合出保本的新投资产品。结构性产品在企业外债管理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接受和使用。如上述企业A的3亿欧元外债,该企业计划分批次通过财务公司通道结汇后入境使用。期间,该企业与多家银行沟通,寻求衍生品避险方案。中银香港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做”了一款结构性产品EUR Dual Currency Investment,可将固定收益和金融衍生品结合在一起。简单来说,该方案下,当约定到期日的市场汇率低于或等于合同规定的执行汇率7.3900时,企业可获得3.3%的利息收益;而当约定到期日的市场汇率高于合同规定的执行汇率7.3900时,则企业按照7.3900将该笔欧元兑换为人民币。其中一笔2000万欧元债务实际到期时,市场汇率低于7.3900,因执行该产品1个月,企业获得6.42万欧元的利息收益。由此可见,在欧元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做远期结汇比在即期市场等待的汇率风险更小、收益更大。

运用金融衍生品管理企业外债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降低风险、获得收益,使用不当则反而可能增加企业成本、放大风险。因此,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应当在决策程序、内控制度、操作流程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监管,及时掌握衍生业务的进展、风险和市场收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及建议;必要时,还可通过建立专家库、寻求独立第三方专业支持等方式,对交易进行分析,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债管理的重视程度较几年前已显著提高,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制度流程也在不断优化,但仍需警惕风险。企业进行外债管理,关键是要树立“借、用、还”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方案,并不断健全公司的授权和监督机制。未来,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审慎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外债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将更加丰富,外债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也将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猜你喜欢

币种外债汇率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兑换外币有技巧
全币种卡省去货币转换费